文化人是穷酸人?在这个时代还有不接触商业的文化人?

听说乐大豆把(Davide Quadrio)把工作室从 M50 搬到了愚园路上的一个创意园里,通过给“房东”做咨询,用比较便宜的租金租下这个宽敞的房间?听起来真的太牛了~,想抱大腿去!

乐大豆毕业于威尼斯大学中文系,专攻亚洲美术史。上世纪 90 年代初曾到中国美术学院进修,但结束学业后就回到了意大利,也没有想过要从事艺术方面的工作。后来他受雇为一所大学在京沪两地做社会问题调研,其间结识了徐震、杨振中、杨福东和邱志杰等一些中生代艺术家,决定一起做些事情,于是从 1997 年开始定居上海。

乐大豆是上海当代艺术圈里的资深老外和活跃分子,早在 1998 年就创办了上海最早的非营利艺术机构之一比翼艺术中心,可以说见证了当代艺术在中国从“地下文化”慢慢浮出水面的过程。因此他的工作室,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个资料库,比翼最早的场刊、十几年前的展览画册和项目资料,别的地方可能都找不到了。凭借近 20 年打拼积累的经验和人脉,乐大豆如今身兼数职,既是策展人,又为震旦博物馆和米兰美术馆做顾问,还是苏州一个 Outlets 的艺术总监,真正做到了比翼的英文名 Biz Art 所期许的,艺术与商业的结合。“在亚洲,尤其是上海,文化和商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美术馆都是以私人性质的为主,你不得不认可两者之间的关系。


我不是穷酸文人,不觉得商业有什么不好,做文化的人,只要清楚自己的位置,就不用怕和商业甚至和政府发生关系,因为对文化人来说最重要的责任,是推动人们对文化艺术的理解。”这是乐大豆的经典语录!

今天我帮大家剖析策展人乐大豆的策展人养成法:

  从策展人的角度看,他和大公司谈商业项目时,即要保护艺术家的完整性,不让他被大公司过度利用,或者把作品卖得很便宜。与此同时,他明白人是可以沟通的,不好的可以拒绝。当然,再加上他的名气和专业性。项目到他手里,搞不定怎么可能?

  大忙人做策展,你信任吗?当代艺术圈的事情,不是你信任不信任的问题,而是艺术家、出资方是否信任的问题。不然怎样?只靠吃醋是不行的?听听这句话:我尝试利用震旦古文博物馆的各种空间做展览,《画影之间》就用到了水晶厅,很有趣。不一定需要一个空白空间才能做艺术展,问题是内容和策略,我觉得这才是缺乏的。

  在2006 年之前经济方面是艰苦的,不只是我,做文化艺术方面工作的人,包括其他画廊都一样。观众是有的,但是没有市场、经验,也没有政府的支持。很辛苦,但是回头看,还是觉得特别感动!我们是第一代人,从地下机构变成了大机构,不是说大机构有什么了不起,而是你在那个艰苦的时期和那些人、和观众建立了长期的关系。非典的那一年,根本没有什么展览可做,基本上要倒闭了,但因为想做,所以还是很艰苦地做下去了。那时候所有人的状态是一样的,一起做事情,没有权力的把戏,特别好。

  作为策展人,一定要有自己的收藏哲学,不要从众。从 2006 年开始的,我看是做收藏。主要是亚洲和中国的。我收藏的大部分是照片、行为和录像。我特别喜欢录像,录像也是很敏感的东西,一般藏家会觉得商业上还是油画有保证,但媒介对我不重要。这是一个思维习惯的问题,可能下一代收藏家就不在意媒介了。现在显示器那么薄,影像越来越像一幅画,放在家里,墙上或者台子上,都很漂亮,《画影之间》那个展览我就有意把显示器像杂志一样随意放在桌子椅子上。画挂在墙上你也不用一直盯着它,它还是存在,影像也一样。

乐大豆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化人是穷酸人?在这个时代还有不接触商业的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