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感悟

    《论语》一书较为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编写,至战国前期成书。

      记得有人说过,西方哲学起源于惊异,闲暇,自由,西方早期的哲学家们大抵贵族出身,其实并没有过多的体会过民间疾苦,而作为中国文化思想的奠基人,孔老夫子虽是贵族出身,可家道中落,也曾做过委吏,乘田等苦力,所以他的思想似乎更贴近百姓。,而这些经历也与他日后首创私学,制定“有教无类”和“弹性学费制”有所联系。

      为政篇第二里有云,“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是读书,而不思考问题,就会惘然无知没有收获;只是冥思苦想而不认真读书,就会越来越疑惑。孔子自己对待学习的方法就很独特,他曾从鲁国最好的乐师学习弹琴,老师教他一首曲子,他就算早已学会也反复的练习,不让老师教新的,老师疑惑,孔子说,自己要掌握其中的技巧,体味曲中的神韵和志向。是这样的,读书的时候不思考,那么等同于白读,同样,如果只思考不读书,那么没有积累凭何思考。所以说,书,先要越读越厚,再要阅读越薄,才能真正读出来。

      八佾篇第四里说: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在世的时候,不要出远门。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要告诉他们确切的去处。《论语》这部书,最妙的地方就是,每个时代,每个年纪,你读它,都能给你不同而最适合当时处境的启发,也让你想起中华民族最深处的那些传统文化思想。当今社会,都说时代变了,学习,长大,出国留学,而我从很多出国留学甚至移民的朋友那里,都明白了一件事,他们的根还是在中国,还是在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上。现在这个时代,不远游或许有些困难,但请游必有方。

      《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意思是: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这句话贯穿了儒家一贯的思想主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里的“美”,不单纯是帮助别人达成愿望,而是帮别人达成美好善良的愿望。如果帮别人干坏事,目的实现了,那也不叫成人之美,而是“助纣为虐”。因此,所谓“君子成人之美',就是指有德行的人,总是想着让别人好,尽力为别人创造条件,成全别人的好事。君子成人之美,出于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是一种博大的情不。

      由这里就可以看出,孔子的中心思想就一个字,“仁”, 即“仁德”(完美的个人修养)、“仁爱”(理想的人际关系)、“仁政”(完善的政治统治)。可见,说“儒学”为“仁学”也并不为过。

      李克强总理上任后讲到他的执政理念就是: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是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现代体现。放在现代,《论语》也毫不过时,大到治国,小到治家,《论语》仍不断的散发着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光辉。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