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御史台大院的柏树上栖息着一群乌鸦,整个院子充斥着乌鸦的叫声。院内坐落着无数间监狱,暗无天日,一个年轻人带着饭菜来到了一间牢房前......


      年轻人将做好的饭菜递给了牢房里的犯人,犯人颤颤巍巍的接过了他的饭菜,刚拿起盖子,犯人就吓的朝后退了两步,盒内不是他物,而是一尾鱼,年轻人见状也是愣了神,他不明白为什么一条鱼可以有这么大反应。这犯人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苏轼,年轻人则是他的亲戚。

      几个月前,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请求外放的苏轼被调任湖州知州。在工作闲暇之余,苏轼针对变法中的一些问题,写了几首诗发发牢骚,未成想,却被革新派的人抓住了把柄,不仅如此,革新派还找出了苏轼的早期作品《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之二)》


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

恨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




      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本是一首咏物诗,却因为蛰龙二字被人诬陷成反诗。没多久,苏轼便锒铛入狱。苏轼很清楚这个罪名的后果,日日担惊受怕,他害怕自己不知何时就会身首异处,就与儿子苏迈约定,如果知道他要杀头的消息就给自己送一条鱼,好有个心理准备。苏迈日日往牢里跑,慢慢的家底都掏空了。这天就出去借钱了,但是不能没人送饭啊,就拜托那位亲戚送饭,亲戚知道苏轼是个大文豪,知道他牢里日子不好,就想着给他改善下生活,送了一条鱼,没成想却是差点把苏轼直接送走。


      苏轼到底是大文豪,不论在民间还是朝堂上都具有重要影响力。他虽身处囹圄,却有许多人在支持他,在他做过官的杭州,老百姓替他焚香祈福,朝堂上宰相吴充举曹操尚能容下祢衡的例子替苏轼求情。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当朝太后则搬出皇帝的爷爷要求释放苏轼。(“昔仁宗策贤良,归喜曰:‘吾今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今杀之可乎”)如果说宰相和吴充和太后只是惜才,那么已经退居二线的王安石也替苏轼求情,则可见苏轼确实冤枉“安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

      在多方势力的斡旋之下,第二年神宗老板就坡下驴,释放了苏轼,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一纸诏书,苏轼被流放黄州。这一年,苏轼四十三岁,虽已步入中年,却是他给后人留下宝贵财富的开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初到黄州,在朋友的帮助下获得了城东一块官家荒地用以谋生,因苏轼仰慕白居易,故效仿白居易忠州东坡种花的故事,给自己的地也取名东坡,又自号东坡。但是官家的地,随时可能被收回,所以这一天,他自己前往沙湖买地,路上适逢大雨,有感而发,故写下了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在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块土地以后,苏轼算是完全融入了黄州的生活。白天他在田地勤勤恳恳的干活,晚上则有些放纵任性。古代禁杀耕牛,且夜深无法入城,苏轼则不以为然,晚上肚子饿了就和自己在黄州认识的朋友跑到东坡上去喝酒聊天讲故事,光喝酒还不够,听说朋友家的牛病了,还要怂恿朋友杀了耕牛来烧烤。天天喝酒吃肉显然是不大可能的,偶尔也要去寺庙听禅论道的,但是不管去哪,夜深了,也扛不住饿啊。这天晚上,苏轼又饿了,就向寺庙的大师要吃的,大师就安排一个小和尚去找吃的,小和尚看到厨房还有半碗面条,干的水都没了,就把干面条加油放锅里烧了,结果小和尚熬不了夜,睡着了。苏轼在前面饿的扛不住了,自己跑到厨房去看,结果看到了锅里成块的金黄面条,也不管能不能吃,捞出来就吃了,别说味道还真是不错。后来,这种油炸面食,被人们叫做东坡饼。


      诚如苏轼所说,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游戏人间,黄州的四年,让苏轼得到了升华。当苏轼与黄州这片神奇的土地相遇,苏轼成就了黄州,而黄州也造就了苏轼。斯人已逝,然而正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他留下来的文化,将与清风明月一般,滋养着一代代的后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