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从家庭沟通模式做起

说起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我们可能认为最重要的是给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然而,在日前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和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联合发布的《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中,却看到了这样的信息:


报告显示,“有温暖的家”排在学生认为的最重要事情的首位。无论是四年级还是八年级学生,在他们的观念里,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均为“有温暖的家”,选择比例分别为39.3%和49.4%,远高于其他价值追求的选项。

且与四年级相比,八年级学生更加看重家庭,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拥有一个温暖的家的重要性。表面来看,青春期的孩子对家长的依赖明显减少、渴望独立,与家长的沟通和相处时间减少,但实际上家庭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反而变得更加重要。


“温暖的家”往往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沟通,在以往,我认为家庭沟通主要是亲子沟通,但看过《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后,明白了家庭是一个系统,亲子沟通只是其中一个“部件”。同时,家庭沟通的模式如何,是孩子成长环境优劣的关键。

图片发自App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的作者罗纳德·B·阿德勒,他为沟通主题的写作(包括教科书和相关文章),倾注了多年的专业经验,相关著作主题包括肯定训练、商务沟通、小团体沟通等,而出版时间最长的著作,非《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莫属了。


这本书的初版至今已超过30年了,多年来,作者并没有止步,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为本书注入新的研究成果,例如,随着电子媒体时代的到来,沟通者应在什么时候选择使用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工具、手机等。目前,本书的最新版本第15版,是罗纳德·B·阿德勒与拉塞尔·F·普罗科特共同完成的,这两位作者在1990年的一次沟通研讨会上相识,他们都觉得以“故事片”作为教学用具(案例)更易为人接受,所以,除了承载那些与时俱进的信息外,本书中举了50多部电影、电视剧为例,辅助我们理解作者的观点,还有上百个日常生活故事,作者引领我们融入其中,边看故事边作为“局中人”来实操演练我们的沟通能力。


从书的名字《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可以看出,罗纳德·B·阿德勒和拉塞尔·F·普罗科特,这两位专业的向导,循循善诱地带着我们“从里到外”去探索有效沟通的路径:

第一部分“看入人里”,主要探讨了与沟通者有关的因素,说明了人际关系的本质,强调自我在沟通中的角色,并分析了知觉与情绪在沟通中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看出人外”,聚焦于沟通者之外信息的发送与接收,分析了语音的运用和非语言线索的特征,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看人之间”,则主要讨论了关系的演变过程,侧重于亲密关系的区辨,提出了改善沟通氛围、处理人际冲突的各种沟通方法。

这一路上,还有丰富的杂志风格的链接性阅读材料,作为沿途风光,为我们的探索之旅增添了趣味。

图片发自App


在所有关系的沟通中,最不可避免的就是“家人间的沟通”,沟通不但将家庭中的各个成员联结起来,还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塑造着家人们的幸福。

在谈论内容相似的情况下,家人间的沟通方式会因“谈话取向”和“遵从取向”的高低而不同。


01家庭沟通模式的两个维度:谈话取向和遵从取向


在一个组织里面,不管是企业还是家庭,都会涉及到沟通时是否开放和对意见的服从性,也就是谈话取向和遵从取向了。


谈话取向高的特点是,话题开放、交流自由、频繁,而且是自发的。反之,有很多禁忌话题的,交流受限的,则是谈话取向低。

比如,我们有的家庭已经具有性教育的意识,在日常谈话中会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又或者是,父母很乐于将自己在工作上的情况、小时候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像这样的家庭,就是谈话取向较高的家庭。


谈话取向较高的家庭,当他们发生冲突的时候,因有了日常的交流积累,他们会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谈话取向较低的家庭,遇到问题则往往是容易产生冷战,缺乏对彼此的了解,久而久之,或许家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房子了。


关于谈话取向,作者罗纳德·B·阿德勒与拉塞尔·F·普罗科特,提醒我们要注意的是,虽然具有较高谈话取向的家庭,可以让成员们得到充分的表达机会,营造其乐融融的氛围,但即使是最开放的家庭,设置界限也是必要的。比如,在谈论涉及个人敏感信息方面,还是需要有所保留。


家庭沟通模式里的另一个维度,就是遵从取向,指的是家人强迫彼此的态度,价值观和信仰保持一致的意愿有多强。

简单来说,就是遇到冲突时,是采取强权压制,还是鼓励个人成长和个人利益。

像我国的家庭,可能大部分会倾向于前者,而美国家庭,则主要以后者为主。

图片发自App


02 利于孩子成长的沟通模式:一致型和多元型

谈话取向和遵从取向这两个维度,可以组合成四种家庭沟通模式,分别是:谈话取向高、尊从取向高的一致型家庭;谈话取向高、遵从取向低的多元型家庭;谈话取向低、遵从取向高的保护型家庭和谈话取向低、遵从取向低的放任型家庭。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一书认为,一致型和多元型的家庭更利于培养自信、灵活的孩子。


我们用同一个例子,来看看当一名四年级的孩子想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手机时,四种沟通模式的家庭分别怎样处理。

一致型的家庭,特点是既承认且保留权威等级的权力,又允许公开沟通和探究话题。在这个家庭里,孩子可以自由地提出,他想拥有一台手机的愿望,父母也乐意倾听孩子的理由。不过最终还是由父母来决定。

多元型的家庭,他们的沟通是开放的,每一个家庭成员都会说出自己对孩子拥有一台手机的意见,大家都乐衷于家庭会议,并从中达成共识。

保护型家庭,强调对于权威的服从,家庭成员很少分享个人的想法和感受,即使对孩子能否拥有手机进行讨论,也会非常简单,还是由父母决定一切。

最后一个是放任型家庭,与前面三个家庭不一样的是,在这个家庭里,孩子在拥有手机之前,甚至不会提出来跟父母讨论,就自己做决定了。即便他提了,父母也只是冷漠地回应“随便你”。

图片发自App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想一想,自己的家庭现在是属于哪种沟通模式?如果不是一致型或多元型的模式,可以试着通过改变谈话取向和遵从取向的高低,来向这两种模式靠拢。


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其实就是对孩子要有一份信任与尊重,从改善家庭沟通模式做起,相信开放沟通和共同决策,能给孩子以及整个家庭带来和谐愉悦的氛围。


03 利用社交媒体,对家庭沟通带来积极影响

接着用上面的例子,当四个家庭的孩子拥有了自己的手机,那么这个沟通工具又会给他与家人之间的沟通带来什么影响呢?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中提出,在一项研究中,参与者表示发短信能让他们与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通过短信能比面对面交流,让他们更真诚地向家庭成员表达自己的感受。


要形成利于孩子成长的一致型或多元型的家庭沟通模式,关键在于提高谈话取向,那么这一研究结果,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我们可以利用好手机这一沟通工具,将不便于面对面交流的话,通过短信的形式与家庭成员交流。

这是一个积极的影响,也是保护型和放任型家庭进行改变的一个切入点。


另一方面,如前面,作者罗纳德·B·阿德勒与拉塞尔·F·普罗科特所提醒的,即使再开放的家庭,也有必要设置界限,特别是当孩子能看到我们所分享的社交信息时,就要与孩子协商一些原则,比如,有的孩子不喜欢自己的照片被他人看到,那么我们就要收敛一下“晒娃”的行为了,或者,有一些私密的话更适合通过私信或面对面交流。

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对孩子的尊重。


正如《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提出,“沟通并不只是对某人使用技巧而已,沟通是我们与人共同经历的过程。比起一味强调技巧,尊重而主动的态度更有利于建立信任关系。”这是人际关系的交流本质。在为孩子向外争取资源时,应当先回归家庭,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庭沟通氛围,滋养孩子的一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想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从家庭沟通模式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