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城市等闲人》第五十七章 陪伴1

陪伴

在老王的认知里,《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根植于其心间。父母无不怕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肉体上的伤害,哪怕损一根头发,都是为父母所最难以承受之痛,且比之父母自身的痛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宁愿自己去死,带走所有的苦难,或替罪,而为儿女们铺平生存之路。儿女应该保护好自己,并成就自己而不令父母担心、操心,这就是最起码的孝。“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继承先志,当有一天自己成为别人的父母,也必将能够体会到那份无条件的纯粹。

有学者将孝划分为四个层次:

1.养父母之身,让父母衣食无忧,身体健康(父亲有足够的退休金);

2.养父母之心,让父母开心、放心、不操心(父亲却多在操心着儿孙是否快乐);

3.养父母之志,鼓励父母老骥伏枥,志在为国培养人才(儿孙没能成就什么以荣宗祖);

4.养父母之慧,帮助父母觉悟宇宙人生真相,了生脱死,离苦得乐(自己修行和德行不够)。

古人之说是有其道理的。

说到“孝”,有人畅想“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到老。”这句话听来很受听,很感人,大概意思应该是父母不辞辛苦、不计得失地将儿女养大,到了父母老年时,儿女应做到乌鸦反哺地陪伴父母老并养老送终,很是说出了儿女心中的感恩戴德之心。

但说到养父母老,也真是件艰难而又磨人的“人事”呀,更有“久病床前无孝子”呀。在老王的心里,养父母老的最佳方案是由孩子亲自陪伴到老,直到送终,因为父母在其出生时,心理上已经体验过一次被撕裂,被遗弃的伤痛,如果将老去的父母,特别是已经失去另一半的老人送去养老院等地方时,那是让老人心理上再一次承受被遗弃的挫伤,那或许是很残酷的举动。

话说回来,在老王认为,老,不是毛病,病,不是毛病,不想自强的老、病、弱的人就是毛病,且是无可可怜的。而老当益壮、病弱却自强不息的人,才值得救助和称赞。

老王的父亲很自怜,身体哪里不舒服就屈就于那里而变得越来越弱和萎缩,这令老王深感不快。不是老王不体谅老年人的行动不便,或不体谅老年人真的就是无力抗拒那退化和折磨,但腿不灵活时,要努力活动腿脚。当手在抽巴到一起,感觉变僵硬时,自己就要努力扩张手指关节和肌肉,那种不把自己当病人,不放弃自己的自尊而努力的表现,才是抵抗老、病的大无畏心理的体现。

而做儿女的,要关注父母在老去时的状况,给予体谅和帮扶,但更应通过鼓励来令老人鼓起坚强的勇气来战胜病魔、战胜退化,最后战胜自己。让老人活出自信和自我质量,这应该是更高层的孝。如果只是一味地关爱与呵护老人,或可能令老人更加地依赖而放弃对生和活的期望,而去自暴自弃。那是愚孝。

老王就不很惯着老人自我放弃的思想,以及事事不自己争强,只想着等、靠子女照顾的观念。在算得上是无微不至地照顾父亲的时候,老王从来是要让父亲先行试着起身,自己掌握平衡,自己去上厕所,自己坐正姿势,拿好筷勺等等可以强化老人不放弃并能活跃身体各关节的行为,不让老人放任自流、自惭形秽地懈怠下去,颓废下去,这本身就是一种让老人去主动锻炼的时机。老王告诫自己和父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如此不断地让老人觉得自己仍能够自食其力,能够自理,得以令老人感觉自己不是个废人,不是个累赘,而在心理上会自在得多。

但父亲的身体仍然是一天不如一天了的。此时,老人基本离不开他人的照顾。早上,要帮着拉拽才能起床,要搀扶才能站起下地,上厕所也需要相帮着些才可以进行……洗漱后,用早餐,然后再漱口,接着去到健康理疗床上躺下,安排就绪,老人消停了。这一切结束时,已经是一个半小时过去了。中午和晚上再来这样一个循环,穿插着其他中间的事情,长期如此,把个老王也给缠得心烦意乱了,老人已经都将老王栓得死死的,几乎完全没了自己的自由时间。老王在如此长期循环的过程期间,时常会感觉自我烦躁,经常会因为父亲已经不太如常理般地行事而大声“教育”,或因自以为顺理成章的行为规则老人却做不到或走向反面而“斥责”。但每次当感觉到自己就要崩溃时,老王在脑海里也总是会同时产生要自我反省的脉冲,他马上意识到自己的崩溃一定是自己的不是,这个信号在提醒自己应该更多地去理解老年人在此时是真的做不到行动自如,做不到思想与肢体一致的现实,所以他便一次次地要求自己给予更多对老人的理解,要求自己用更多的耐心来关心和照顾老人,让自己和老人都能够在宽松、和谐的场景里继续过出有质量的生活。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线城市等闲人》第五十七章 陪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