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仪的幸运

李之仪(1048~1117)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沧州无棣(今河北庆云县)人。他是北宋中后期“苏门”文人集团的重要成员,官至原州(今属甘肃)通判。

李之仪一生官位并不显赫,但为人刚正不阿,极重义气,与苏轼结下了深厚的文缘友情。他仕途不顺,命运多舛,先因苏轼牵累被弹劾停职,后因开罪权贵蔡京被贬当涂。

所谓祸不单行,他到当涂的这几年中,女儿、儿子相继去世,接着,与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夫人胡淑修也撒手人寰。事业受到沉重打击,家人连遭不幸,李之仪跌落到了人生的谷底。

这时一位年轻貌美的名叫杨姝的奇女子出现了。

杨姝是一位很有正义感的歌妓,十分同情李的遭遇,李也非常钦慕杨的才情和美貌,俩人一见倾心,引为知己。据说下面这首《卜算子》就是李之仪一日携杨姝行至长江边,面对滚滚东逝奔流不息的江水,柔情顿生、感慨不已后的歌吟。


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这首小令深得民歌风味,明白如话,但语浅情深,含蓄深婉,最能代表作者清丽婉约的写作风格,同时也是一首流传千古的爱情名篇。

这对恋人,虽说共住长江边,但一个在江头,一个在江尾,天然的阻隔承载了太多的思念,日复一日,绵绵无绝。悠悠东流的长江水没有不流之日,那相思离恨也就永无消歇之时。然而,毕竟两人共饮一江水,于是,长流的江水便成了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成了恋人永远相爱和期待的见证。

正因如此,这位深情的女子,才最后留下了“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的坚定誓言。

说起来,李之仪还是我们常州的女婿,如果他没有《卜算子》这样的佳作,或许没有多少人会记住他的名字。但他的夫人,胡淑修,一个出身于常州书香门第的才女,注定会被历史铭记。

胡淑修的祖父胡宿曾官居宰相,以居安思危、宽厚待人、正直立朝著称;父亲胡宗质,贵为翰林院大学士;外祖父施元长曾经是汝州知州。天资聪慧,加上深厚的家学家风熏陶,胡淑修诗词经史无所不通,尤其擅长算学。

这不,连当时的大科学家沈括,也曾多次向她请教数学难题,并几次发出“胡氏如果是个男的,肯定是我的好朋友!”这样的感叹。

一个女人,让沈括如此折服,已然让人啧啧称奇。更让人倾倒佩服的是,她还是一位集正直、善良、勇敢于一身的侠义女子。

丈夫身陷囹圄,她只身一人独闯虎穴盗得证据,替夫君洗刷了不白之冤;苏轼被贬惠州,别人大都避之唯恐不及,她却亲手为他缝制衣裳为她送行。更让人感动的是,常州当时有很多人因受苏轼牵连被披枷挂牌示众,胡淑修竟然主动站出来,自愿加入到挂牌示众者之列。

她对围观的路人激昂地说:“我重苏子瞻其人,慕其义,心领其神已久,自愿同罪,使天下人知道,这世上尊敬苏公的并非只有男子!”

这是怎样的一种胆魄和豪气?什么叫义无反顾?什么是慷慨激昂?什么才是真正的“巾帼不让须眉”?

我想,925年前的那个夏天,在古常州的街市间,那位头顶烈日主动加入到挂牌示众队列的女人做到了。我还相信,胡淑修当时操着一口流利的吴侬软语—常州话,声音不高,但字正腔圆,饱醮激情,足可以让天地山河为之一震。

我还想,这或许也是苏轼一再想终老常州的原因之一吧。

文人,大都多愁善感,神经脆弱,情绪多变。他们羡慕英雄,讴歌英雄,内心时常激荡着一股英雄之气,但能将英雄之气直接转化为英雄壮举的却少之又少。

在我看来,真正的文人英雄,屈原算一个,颜真卿算一个,文天祥算一个,辛弃疾可算半个。

但胡淑修,确是常州乃至我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女英雄,她把我们这些所谓的“须眉”远远地抛在了身后,以特有的方式演绎诠释了中国女性的伟大。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之仪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