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理学的概念来分析“奇葩说”的精彩

《奇葩说》第五季早都落幕了, 虽然如晶又一次和BBKing 擦肩而过,有点心疼她,但对手陈铭实在太强大了, 虽然有时候没法很快跟上他要从逻辑上辩个水落石出的辩论方式,但他的知识储备明显充裕,那期就黑科技的知识共享芯片你支持否的辩论中,詹青云的物理学大厦的例证直接被陈铭拿来发挥,那两朵乌云瞬间就让陈铭发光了,是光彩夺目呀,这平时得多注意积累呢,特别服气他;相比较,如晶的高明处在于她不用那么引经据典,就是日常生活中人人都有可能经历到的事情---- 吃呀,打游戏呀,陪家人,逛动物园.....但她就是能挖出特别新颖的视角,让人忍不住要被说服,我很喜欢她,她告诉我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总是从很多面去认识, 去解释,这难道不是一种睿智吗? 

我也很喜欢薛兆丰教授, 好像在他看来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用经济学解释的, 其实要是《奇葩说》把武志红老师请来当导师的话, 我想我们就可以看到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看待生活里的各种奇葩问题了,也许那会更加精彩也更有启迪吧。

从“真自我”和“假自我”说起

第五季有一期是关于父母要找一个我不喜欢的人再婚, 我要不要阻止的辩题 

当时 “很想红战队”的立场 是不阻止, 而皇室的立场是要阻止, 而皇室的奶茶和很想红的肖晓都有类似的经历, 现实生活中奶茶选择了不阻挠,自己委屈就好了,但不阻挠这种看似一个好孩子的坚强选择,又给他带了了怎样的人生经历?奶茶说:

我们为什么阻挠,没有为什么,只是因为我们害怕了,你们俩人的婚姻的结局不完美,你们受到了伤,我也受了伤,我不知道用多久的时间习惯单亲生活了, 你告诉我说你要再婚了, 而那个人我还不喜欢,那我要做什么? 我要对自己说OK,好,我要做好准备迎接下一段生活,我要走入另一个家庭,我要去抚慰自己,但如果我阻挠一下, 我要告诉你,可不可以在等等, 因为我而再多想一下呢?我们不是为了去阻挠而阻挠,我只是本能地害怕。。。


他的发言深深打动了我,一个带着情绪的表达比带着理性的表达更能触动人心

而肖晓的故事则是由陈铭讲述的, 母亲的各种难处,经陈铭的陈述,让人觉得妈妈好难,为什么还要再给妈妈添麻烦呢?为什么不能多体谅一下妈妈呢? 28岁的肖骁在听完陈铭的叙述后也是潸然泪下,那时28岁的他回望自己12岁时的倔强时满是歉意……

这里要说说武志红老师课堂上真自我和假自我:

真自我的人,自我是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而构建;

假自我的人,自我围绕着别人的感觉而构建。

有真自我的人,他会尊重自己的感觉,不会太为难自己; 有假自我的人,则会自动去寻找别人的感觉,并围着别人的感觉转,为别人而活,他们对别人的感觉敏感,却对自己的感觉很不敏感。

所以说,太懂事的孩子,极可能是假自我;而能折腾的熊孩子,则可能是真自我。

那作为养育者,尤其是当孩子小的时候, 我们是愿意围绕着孩子的感觉而转,还是希望孩子围绕着自己的感觉? 如果养育者围绕着孩子的意愿做, 那么会真的很辛苦, 但会哺育孩子的真自我;如果养育者希望孩子围绕着自己的意愿,那就是催生孩子的假自我。

我有个老师, 她还算个新妈妈,她在说起自己7个月大的宝宝时, 就是那么不理解, “为什么她就不能老实地听我给她讲绘本呢? 我去参加了怎么给孩子讲绘本的课堂, 我还买了教具,为啥她就不能坐在我怀里,我们一起愉快地看书呢?。。。。”  其实我们都想做个好妈妈, 我们都不怕为孩子付出,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清空我们心中的执念去体会孩子的感觉 我们的心里不仅有自己的感觉, 还要装进各种新潮的育儿理念我们在拿别人家的孩子的案例来对照自己家的孩子, 而偏偏我们最想去关注的宝贝到被我们无心地忽视了,TA 到底想要什么? TA感兴趣什么? TA 喜欢什么? TA不喜欢什么? 了解孩子才能回应孩子,能得到及时回应的孩子,才会真的得到滋养。

我们说完养育者,那再来说说我们自己, 就比如12岁的肖晓和一样年少的奶茶, 他们应该如何表达呢?

我们为什么要表达情绪

老师的课堂上还有一个概念“表达动力的能量球”

每个人的自我就像是一个能量球,那么就想象你是一个能量球,颜色是中性的灰色,这个能量球表达一个动力时,就像是伸出了一个章鱼的触角。所谓表达动力,就是任何一种能量向外部世界的伸展,比如你表达了一份需求、一个声音等等。

这个能量触角,如果被某个客体接住,就意味着,自体和客体之间建立了关系。如果客体给了你一个回馈,说这个能量是好的,他喜欢。那么,这个能量触角的颜色,就从中性的灰色,变成了彩色甚至白色,而从感觉上,这份中性的能量,就变成了好的能量,如热情和创造力,可统称生命力,也就是正能量。

而如果这个能量球没有被客体接住,它或者被排斥了, 或者被忽视了,你都会感觉到自己的那份能量被否定了, 那么感觉上这份中性的能量就会变成黑色,它会和愤怒、恨、甚至毁灭欲等联系在一起,它具有破坏力,它有可能向外转为攻击客体,也有可能向内攻击自己,抑郁症就是一种能量被压抑转而攻击自己的表现。武老师称这种能量为“黑色能量”。黑色能量看起来是不好的,但是当黑色能量能在自体和客体之间流动时,黑色能量就可以被转化了,转化成生命力。这就是关系的意义所在。关系之间,必须有能量流动,如果没有,那么关系也会是乏味、淡漠乃至死寂的。

关系间能量流动的一个关键就是看到情绪进而 表达情绪,如果我们看到了别人的情绪, 并且为他表达, 那其实就是一种共情;而如果我们看到自己的情绪,并在关系中表达了自己的情绪,并且引起了共鸣,关系会更加紧密, 也会更有韧性。 

而表达情绪的好的方式并不是肖晓12岁时的在饭桌上耍脸子,抽桌子,把汤汤水水洒了那个叔叔一身,更不是像小奶茶那样根本都没有尝试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选择雪藏自己的感受是对自己的伤害也是对关系的伤害;肖晓的捣乱方式至少是一种表达,但那种表达需要客体的智慧和宽容去接纳,如果孩子的那种表达被拒绝或者被忽视甚至被惩罚了,那伤害无疑会加剧。如果一定要要求小孩子做到更好的话, 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他更小的时候,就不断地用更好的方式和他沟通,那什么是更好的方式呢?那就是少讲道理, 多讲感受。武志红老师在“为什么要讲感受”中提到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灵过程有三个,身体过程,情绪过程和思维过程

身体过程就是身体的觉知,是最根本的;而情绪是我对我身体觉知的接受或抵触,那也是我自己的一部分,而思维过程是和文字和思考相关联的,试想如果我们能用文字描述一种情绪或者一种身体感知,那就是看到它的存在了,正面的情绪自然喜欢被看到, 如果负面的情绪我们也不回避,也去看到它,那看到本身就是一种疏导了,这就是为什么说我们要多讲感受,建立共情的原因了。

讲感受,就是捧出你的心, 只有你能捧出心时,也才能触碰到对方,如果是讲道理,很难起到这样的作用。 

记得很早以前看过《怎样说孩子才会听, 怎样听孩子才会说》中也提到,如果能首先说出孩子的当下的感觉,会更好地和孩子建立互动。

为什么杨奇涵就是辩得那么不好看呢?

这里我又特别想说说杨奇涵,他还是挺有能力的, 对自己也蛮有要求(不是说每天都要问问自己是不是比昨天更博学吗?),为什么他辩得就不是很精彩呢? 我个人感觉可能还是因为他更多的是在讲理,比如忠孝仁义啥啥啥的, 或者他在讲段子,那些容易让我们轻松起来, 但真的不会打动我们, 那些就好像是在故意咯吱你、引起你关注,让你high一样,充其量是触及到了我们的理性思考,那些可能让我哑口无言, 但我就是觉得那不是我想要的;那些没有触及到我的心灵感受, 而最终驱动观众做决定的是感受,感觉,根本不是那些听起来都对的道理。 

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伶牙俐齿地赢了一场“论”,但结果是除了让对方无话可说,其他啥也没得到时,就得想想是不是又在执着于以理服人呢?

在关系中,不管我们的情绪是对方期望的还是让对方意外的,都要尽量尝试体察自己的身体感受,心理觉知,并试着讲出自己的感觉,或者讲出我们感觉到的对方的感觉,这既是唤醒我们自我觉知的过程, 也是让关系变得更亲密的开始。 

忘情水中的“忘”在心理学上应该是疗愈的过程

皇室和君越的那产关于忘情水辩论,更是辩得动情,黄执中对马薇薇说“我宁你忘记我们,也不要记得那些伤害你的人”,马薇薇的泪水落了下来:“如果我连你们都忘记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催泪弹一样,把场上的人和看神仙吵架的我都催哭了, 也是在这一期我知道原来马薇薇有严重抑郁,黄执中和颜如晶通过辩论克服情感障碍

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中关于关系的课程中提到他认为自恋、攻击性和性这些才是生命力的表现,

在我看来辩论就是一种表现攻击力的舞台,所以选手们越是辩得酣畅淋漓, 他们所表现的自信和对观众的感染就越强烈, 他们的生命力也就更多地得到了表达, 那时也是他们的感觉最好的时候, 所以辩论应该是一种很好的疗愈手段, 那种唇枪舌剑的交锋是一种很好的能量表达方式;而第五季越来越好看的一个原因还在于它更多地引入了关系,因为分组了, 有淘汰了, 辩论不是一个人的舞台, 是一个团队的战果呈现, 所以黄执中在开始时并不在意自己队伍的成果, 但当真的看到队员们离开时的沉重时, 他也再淡定不了了, 于是也投入队员们的备战中, 其实那是一种更深关系的建立吧, 大家的更多诚意的投入让关系更牢固也让每个人的潜力得以更多的发挥,彼此间的电光火花也更加灿烂,于是才有辩论时越来越好看的表现, 为什么如晶队能最终拿下BBTeam?在我看来就是他们起初的弱队形象让全队所有人不得不更紧密地连接,让大家对自我的认同,对别人的信任更深一步,这些都让他们的自我的稳定性、灵活度、自我力量和自我组织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尤其是组织性和力量上。

至于马薇薇提到的倾诉,我还想加上倾听,则更多和自我的稳定性有关,就是自我是不是够结实,是否能更多容下自己的好和不好,而作为倾听者,他们不应该是垃圾桶,他们应该是转化器,把那些不好的接纳了,然后又送出更好的,武志红老师在课程中提到一个概念“个体体验”,

个体体验:就是说精神分析师自己也需要接受的心理咨询和治疗,让他们有效觉察自己的无意识想法和欲望。

 所以每个人都需要被听到,每个人都需要一点点去看清自己,有时我们不应该把身边的亲密的人想得太强大,太无私,也不要要求自己更高,更大,更快,更包容,适当慢下来, 体会一下自我,也体会一下关系,找回对自己身体和感觉的敏感,也加深彼此关系的韧性。

至于忘情水,显然忘掉在心理学上肯定不是个好的治疗过程,心理学或者精神分析就怕你因为麻木,因为害怕而选择遗忘,他们会不停地要求你再往前一步, 再往深一点,他们要找到一个根由,然后让你看到它,捋顺它,然后再一点点地回来, 在回来的过程中把那些糟糕的东西清理干净。 如果忘情水是一种疗法,那它应该像一个手术要把遗留在身体中的异物或者子弹什么的取出来, 然后把伤口清洗干净,再缝合,然后才是静等自愈;所以单纯任由那创伤不定时不可控地来骚扰,或者单纯就是想方设法忘记,就像换了部分记忆一样, 显然都不是治疗,忘情水应该是结果, 不应该是过程, 真正的过程应该是疗愈,不应该是忘却。


邱晨的韧性

邱晨是我喜欢的辩手, 她总是那么稳,那么踏实;思维又相当缜密,在和皇室的生死战中, 邱晨爆出了自己今年检查出了甲状腺恶性肿瘤,但她面对这个诊断结果并没有绝望,消沉,她先是充分了解这种肿瘤的严重程度,然后开始有条不紊地安排自己的日程, 她和医生约手术时间, 她和同事交接工作, 她甚至又连夜做了一份PPT 去参加第二天米未的读书活动....是什么让她如此踏实而平静呢? 她真的不害怕吗? 我想试着用武志红老师的实体自恋和虚体自恋来解释一下为什么邱晨能在这么重大的“打击”面前那么镇定吧!


所谓实体自恋和虚体自恋就像里子和面子。。 

大家也别觉得自恋是个多么应该回避的名词,美国的心理学专家科胡特的一个重大贡献是为自恋正了名。以前人们谈起自恋,都像是在谈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但从科胡特开始,自恋这个词被赋予了中性的含义。科胡特认为,这是生命的一个根本动力,发展得好的话,极端的全能自恋,可以发展出健康自恋

虚体自恋,也就是面子一样的存在,是说你的自我价值感是和外在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方说美貌、金钱、社会经济地位、名气甚至健康等等。如果一旦这些外在的东西不存在了或者破损了, 就会让你感到发“虚”。

与之相对的实体自恋,按照科胡特的说法就是“我有一个内聚性自我”,那是真的可以给我们带来支撑和力量的一种内在的动力和能量。 

真正滋养实体自恋的东西是两个:投入地去爱,投入地去做事情。这都是在和某个人或某个事物建立深度关系,这个过程中,自恋不断受到打击,但最终因为真正建立了关系,增强了情感与能力,结果都会增加一个人的实体自恋。一个人有了基本的实体自恋,才能做自我观察。

关于实体自恋,另一位心理学家弗兰克的看法是: “ 投入地去爱一个人,投入地去做一件事情,幸福就会降临。 ”

而邱晨,她从18岁开始辩论,不管有几个观众, 不管有没有人喜欢, 她都认真准备, 都全力投入,其实奇葩说还让我明白,原来辩论是需要写作的,不是站起来就BB的,那么多年的积累,读书、写作、做记者等等,这些经历让她充实,这些投入也让她的实体自我得到了极大滋养,这也许就是她遇大事也能从容应对的原因吧。 

你有时空感吗?尤其是你真的懂得时间吗?

我从年初开始想学日语, 买了书,买了教程,但学了一个星期,感觉50音图都还记不清,实在是不适合继续学下去了,于是学日语就这么被搁浅了。 这眼见着2018年就过去了, 我又翻出那些日语教程,如果我每天都学点,可能到现在这两本书都过完一次了。如果我不着急赶进度, 我也许可以把第一本学过2遍了吧,我觉得我怎么都应该会一丢丢基本的会话了吧。 

我们上学时,一学期要学几门课呢? 3门?5门?8门?12门? 也没有挂过科吧。就算我不喜欢数学, 可我一样可以做得了解析几何,也算得了三角函数吧;就算我不喜欢政治, 可一样我也明白民主集中, 我也了解权力与义务呀;所以很多内容不是只有你喜欢才能学的了,觉得对自己有用就是个不错的动力。 我们没法让自己年轻10年,20年, 但我们可以为10年20年后的自己做准备, 让自己在那个时候能做到更充实也更踏实!

自学并不是自己当自己的老师,互联网时代,最不缺的就是各路名师,我们只要愿意,总是可以找到很好的老师;自学是要当那个打上课铃的人,按时打铃,跟着节奏一点点往前走就好了, 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懂得随着时间的积累和空间的转换, 我们的愿望得生的可能性会增加。 

我持续练了将近3年瑜伽,感觉对身体有了些掌控感了,曾经我特别忐忑地问老师,是谁都能当瑜伽教练吗?(潜台词是老师我也想当瑜伽教练,可以吗?)老师当时特别肯定地说,行, 谁都可以的! 而老师的肯定在当时的我看来, 就是安抚而已。不过坚持练习和体会,现在我完全不用哪个老师再给我一个回答,我知道如果我想, 我是可以做到的, 这两年多的时间也是一把刀,一把雕刻刀, 它雕琢我的身体线条的同时, 也雕琢我对未来的规划,还有心中的一种踏实和稳定。

所以我想从现在开始再更多投入地去做一些事情: 写作, 读书,学日语,重弹古琴...... 一个念头起了,成形了, 那最好是去行动然后把它变现一些, 否则就会忍不住总惦记它,念念不忘,必然很丧呀....... 所以放下的最好方式就是投入地做过,见识过,愉悦过,满足过,才可能有真的充实感,如果选择放下,才会畅快自然吧?

那么2019年就在眼前了, 新一年,你要投入地做些什么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心理学的概念来分析“奇葩说”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