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含金量如何--是个伪命题

对于非全日制的探讨,争议很大。我觉得一直以来,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在设计思路上的预设不同,是导致这种争议的最大根源。

非全日制的设计初衷,它并非是“雪中送炭”的,而是帮你“锦上添花”——你本来就不错,它让你变得更强;你职场中遇到了困境,它给你机会回炉重造。

这就是为什么不少应届生读非全闹着要跟全日制平等待遇,但是现实却不如人意——因为按设计初衷来说,读非全的人不需要派遣证不需要解决住宿不需要学校帮你找工作。

因此它的价值对于不同人来说是差异很大的。企业“认不认非全日制”这个问题,就这个层面来讲是个伪问题:企业包括事业单位政府部门,招的是“合适的人”,而不是学历,更不是读书形式。

为什么一些招聘注明要求“全日制”?因为人家需要的重点不是工作经验,最好是一张白纸,来了之后重塑,免得过去一些习惯带到新的单位来不好给你改。但有些招聘则不在乎读书形式,打个极端的比方,你什么时候见过招聘高管需要“全日制”?

从上述分析来看,非全日制对于未来职业规划是“给别人或者政府打工”的在校生来讲,其实不是特别好的选择(但如果你未来规划是创业或者接手家里的事业,则没有问题);而全日制对于在职考生来讲则不是好选择,因为读书的机会成本高。

但是现实层面的复杂性远超过理论。

对于有的在校生来说,如果能不在乎住宿派遣证招聘门槛这些显性或者隐形成本,在经济低迷时期读书,不失为一种降低机会成本的做法;尤其是相比于再考一年所存在的风险以及付出的代价(而且可能还是回归一年前的原点但是岁月又过了一年),有书可读不失为一种好选择。在做这种选择的时候你就很难要求两全其美:未来就业要求跟全日制在校生同等待遇。

原因我说过了,这是设计初衷不同导致的。

如果不能接受这一点,那么将陷入无解之局:当初咋不多考两分呢——再考一年压力和风险都很大——不考好像这又不是自己想要的。

而对于在职考生来说,选择读全日制是有可能给自己一个新的起点的,尤其是要转行的同学。但显然,这也要你付出相比于同龄人更大的代价:因为全日制往往分数线更高,而且你还得面临读书期间的经济压力。

所以关键是想清楚自己现状“是什么”,自己到底要什么,以及自己的路要怎样走。

这个,别人包括你爹妈都很难替你设计好,你自己的人生路需要自己设计并且因势利导进行调整。

这世间本不存在一蹴而就之事,你想要的多,你就付出的多。你希望节省物质金钱成本难免就要多花时间精力,你希望省事儿(比如研究生早晚是要读的,明年再考上就不如抓住眼下调剂机会)往往就意味着多承担成本(非全相比于同学校的全日制往往学费更贵而没有应届生待遇)。

要是你听说了又省成本又省时间精力的路径,按理来说,好事儿根本轮不到咱们普通人。所以它要么早已人满为患可能需要抽签决定(例如股市打新股),要么,它很大概率是个陷阱。

你可能感兴趣的:(非全日制含金量如何--是个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