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标
1950年,张艺谋出生于陕西西安。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吃饭穿衣问题。那个年代,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没钱读书,从小就帮着家里做农活、带弟弟妹妹,也许一辈子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了。多数人的脑袋里,大概就没有出现过人生目标这个词语。
张艺谋的家庭条件,看上去还过得去,因此上了小学、初中,也正因为读了一点书,他当时的最高目标,就是和广大知识青年一样进工厂,找到一份固定收入。
二、阻碍
因父亲毕业于黄埔军校,二伯去了台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张艺谋从小就备受歧视和打压,这种歧视和打压让他倍感自卑,也因此形成了沉默、谦逊、不张扬的性格。
上了初中以后,尽管成绩优秀,但因为“成份不好”,一直不能入团。入不了团,意味着毕业后连进工厂的可能性都没有。
三、努力
怎样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呢?唯有对别人有用!
于是,少年开始练习打篮球,写大字报,画伟人像。因为这几样特长,初中毕业后成功进入一家棉纺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
我们常常觉得自己没有特长、没有技能、没有优势,每个人的特长和技能都不是天生就有的,要靠自己去寻找、去尝试、去培养。比如你去学乐器、学书法,也许最初没兴趣,学一段时间后,就喜欢上了,坚持不懈的学下去,慢慢就成了自己的特长和技能!
你掌握的技能越多,对别人越有用,对别人越有用,你的路就越宽!
四、结果
到了这一步,应该说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多数人也许就安心在工厂里一辈子做工了。但张艺谋显然又有了新的目标。
进了工厂后,他业余时间开始学诗、学摄影。因为没钱买书,就向别人借,借来的书总要还,为了记住书上的内容,就用纸笔全部抄下来,三年时间抄了几十万字。
靠着几年的坚持学习,摄影技术逐渐娴熟,色彩、构图等独具一格,职工们都喜欢让他帮忙拍照,厂里工会也用他的作品代表厂里参展,张艺谋渐渐有了知名度。
没有背景、没有资源,唯有靠自己,虽然很难,但也可以慢慢前行,自我逆袭!
不断给自己设立新的目标,不断自我加压,才能不断前行!
五、意外
1977年恢复高考,张艺谋跃跃欲试,但只有初中文化的他,显然考不过别的考生。不光文化水平不高,27岁的他年龄也超标了。但他不放弃,最后在别人的建议下,他将自己的摄影作品整理成册后,寄给了当时的文化部部长。由此,跨入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门槛。
象一只蚕蛹,左冲右突,凭借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不抛弃,不放弃,为自己开辟新的通道!
六、转弯
在人才济济的电影学院,张艺谋感觉自己是一只井底之蛙,为了赶上同学们,他开始疯狂恶补电影。大学四年,看了几百部电影,卡片记了上千张。大量的观察和记录,让他对光影和构图有了敏锐的觉察力和独特的理解。
只有通过大量的刻意练习,不断思考和总结,才能最终从量变到质变!
1982年,32岁的张艺谋从北电毕业后,分配到广西电影制片厂工作。
在这里,他多年积累的经验,终于有了实践的机会。他第一次掌镜的电影《一个和八个》就凭借独特的风格和构图赢得了不少好评。
后来,他又和陈凯歌合作,拍摄了《黄土地》,更是打破了传统的构图结构,给影片增添了独特的美感。
在成为一个优秀的摄影师的同时,张艺谋开始默默的自学导演,让自己不断成长。
七、结局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看到了。1988年,他第一次执导影片《红高粱》,用浓郁的色彩,以及对社会现状的大胆表达,一举夺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这也是中国电影第一次走向国际舞台,触到到世界级的奖项。后来,他执导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聚焦现实题材的电影,更是两度拿下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他本人也一跃成为国内最知名的导演之一。
平均每一年,张艺谋都有2部以上作品出炉,包括电影、歌剧、实景演出、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等,形式多样,内容广泛,但没有一部作品是粗制滥造。
从一个普通工人,到专业摄影师,再到演员、导演,张艺谋的每一步,用辛勤与汗水,为自己的人生开启了更多的大门。直到现在,72岁高龄,还在不断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