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脑教养法》如何帮助孩子突破自我,轻松自如的应对学习和生活?

如果孩子因追求完美而无法接受不良表现;因焦虑而无法轻松自如的应对比赛;因无法顺利完成家庭作业而认为自己很笨……

这些情形虽然可能是内隐记忆(过去不好经历的潜在影响)导致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整合自我的方式,帮助孩子改变单一的思维模式,突破自我。

整合自我,即把片面/单一的注意力转移到外围的更多方面,通过整合,最大化的控制自己的感受,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各种情况并做出反应。

一、第七感和觉知之轮

第七感是大脑前额叶皮质的功能。这个脑区能帮助我们做出重要决定,有助于大脑的整合。正常运行的大脑,经过特定练习,都能发展出强大的第七感。

第七感跟第六感都属于我们感觉中的一种。第七感能让我们感知自己和他人内心的心理活动,并调整心理状态。

第七感需要借助注意力发挥作用。觉知之轮是第七感的强有力工具。

觉知之轮

想象一个自行车的车轮,其中轮毂代表我们的内心,是我们的本源,我们对内外事物的感知都来源于此/我们的觉知(意识)存在于此。

轮辐(辐条)代表注意力把我们引向边缘(外围)的不同方面。

边缘(外围)代表一切我们可以给予注意的事物,比如我们的想法和情绪,或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来自身体的感觉。

觉知之轮示意图

当我们通过第七感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本源时,我们便能立足于大局,让意识更全面。我们可以通过轮辐调整自己的注意力,选择减少关注让我们恐惧和担忧的部分,关注更多其他的外围面向,并进行整合。

二、“感到”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如果无法整合自我,孩子们将像一株无根之草,无法从本源出发,感知自己。而是执着的将注意力放在外围让他们感到焦虑的点面上。

他们会对“感到”和“是”之间的区别感到困惑。

当孩子体验到某种心理状态时,比如沮丧或孤独,他们可能会用这种暂时的体验来定义自己,而不明白这仅仅是当时的感觉。

他们不说“我感到孤独”或“我现在感到忧伤”,而是说“我是孤独的”或“我很忧伤”。这麽说的危害在于,这种暂时的心理状态可能会被孩子们感知为一种自我的永久状态。孩子们会用这种暂时的心理状态来定义自己是谁。

而觉知之轮可以让孩子从本源出发(从内心出发),明白他们有能力选择关注和重视的对象,并整合自我的不同部分,不让自己的注意力被某类负面感受或念头强行占据。

举个例子:

当一个一年级的孩子正在为不会做家庭作业儿苦恼时,他可能会给自己暂时的状态下永久性的定义,认为自己是一个笨小孩。如果我们能帮助孩子通过觉知之轮整合自我,那么,他可能则会进行一些健康的自我对话,

比如:“我讨厌这个家庭作业!它快把我逼疯了!但是我知道我很聪明,只不过这次的作业真的很难。所以,没有关系,这只是暂时的困难而已。

觉知之轮可以引导孩子通过改变自我对话,调整自己的状态。

三、专注的力量

当我们注意一项新事物时,大脑就会经历新体验。新体验可以促使大脑的神经元放电,产生新的神经连接,形成新的神经回路,改变大脑的结构。

专注可以塑造大脑,改变大脑的物理结构,改变思维方式和行为。

四、第七感的魅力

有了第七感,我们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反过来影响那些本来影响我们的内在和外在的因素。

当我们意识到内在和外在的种种正在影响我们变化多端的情绪和力量时,我们就能了解它们,甚至将其作为自身的一部分去拥抱它们——同时不再允许它们指挥和定义我们。我们可以将关注的焦点转向觉知之轮的其他外围面向,从而不再成为那些貌似超越我们控制范围的力量的受害者,而成为影响和决定我们怎样思考和感受的主动参与者。

五、整合我们自己

我们注意到的各种外围面向,决定着我们的心理状态。

当我们为孩子感到焦头烂额、情绪混乱时,不妨做个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回归本源,将注意力引向外围更多的不同方面,并对其进行整合,让自己变得更加敏锐、善解人意,更加从容不迫。

整合即运用第七感,关注呼吸,回归本源。采用更加广阔的视角,发现更多的外围面向,将这些不同的面向融为一体,从本源出发整合大脑,让大脑整合运作。

可以通过问自己以下问题,引导自己的注意力到更多的面向:

比如:

——最近我的孩子说了什么好玩的话,做了什么可爱的事呢?

——如果我现在没有小孩,会是什么样子呢?

——我是否能够想象出我的孩子年满18,打包好行李离家去上大学的样子呢?

是不是感觉不一样了?你的状态有变化吗?

六、如何帮助孩子整合自我?

1、浮云原理:引导孩子了解内心的感受

感受是内心的一种状态而不是人的特质。这种状态就像浮云一样,会随着你的注意力转移而消失。

感受是暂时的,平均来说,一种情绪从产生到消逝的时间不会超过90秒。

如果我们能让孩子了解,感受是转瞬即逝的,我们就能帮助他们发展第七感,通过觉知之轮感知自己外围的不同部分,然后进行整合。

整合的对话
片面的对话


2、情绪调色板:帮助孩子正确理解内心的感受

孩子需要明白他们正在经历什么。这需要我们利于觉知之轮帮助孩子了解他自己的多个不同面向。

可以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帮助孩子理解自我的多个方面。比如自行车的车轮,轴心是通过很多根辐条跟外围的多个面进行连接的,这些辐条就是注意力,而外围就是我们对外界环境的不同感受。有开心的,不开心的,有忧伤的,愤怒的,我们要做的是意识到这些不同的方面,并把他们平衡的融合到一起。

如何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有哪些不同的外围面向呢?最好的方法是“审查”。让孩子们学会“审查”所有正在影响他们的感觉、意象、情绪和念头。

审查感

通过留意身体感觉,学会识别各种信号:胃部搅动的感觉是焦虑的表征,想打人的欲望是愤怒或沮丧,肩部沉重是悲伤的表现,等等。他们能够识别感到紧张时身体的紧绷感,然后学习用放松肩膀、连续的深呼吸来恢复平静。

审查意象

审查那些影响我们看待世界方式的深刻画面(意象)。这些意象可能来自于过去,比如父母亲躺在医院病床上或者自己在学校里遭到嘲笑等。也可能来自于想象或噩梦所臆造的,比如一个担忧自己会被遗弃或在课间被孤立的小孩,也许会想象自己一个人孤零零地荡秋千;一个非常害怕黑夜的小孩,他的恐惧可能来自噩梦之后留在记忆中的影像。

如果孩子能够觉察到自己头脑中活跃的意象,他就能够用集中注意力的方式来控制这些意象,并大力消除它们对自己的影响。

审查情绪

耐心地询问孩子的感受,并帮助他们把这些感受具体化,从模糊的情绪描述,比如“还行”和“很糟”,转换为更准确的用词,比如“失望”、“焦虑”、“嫉妒”和“兴奋”。

多彩的情绪

审查念头

念头是我们的所思所想,是我们对自己说的话,是我们用语言讲述自己的生活故事的方式。审查念头,是为了让孩子留意这些念头,并且知道我们并不需要相信所有的念头。

对于不好的念头,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减少甚至消除对不良念头的关注度。

审查的意义

审查的意义在于帮助孩子识别,到底是哪些外围方面在影响着他们的情绪,以便于帮助他们获得更多对生活的洞察和控制权。

整合的过程

神经系统像强大的天线一样在我们的全身扩展,通过五种感官读取不同的生理感觉信号。然后,我们调动右脑产生意象,将其与从右脑和大脑边缘系统中产生的感受结合起来。最后,我们把这一切与起源于左脑的有意识的思想和来自上层大脑的分析技能结合起来。

思想是塑造出来的

通过审查机制,我们可以理解一个重要的理念:我们的身体感觉塑造了我们的情绪,我们的情绪塑造了我们的思想和头脑中的图像。反之亦然。

生活中,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与孩子玩“审查游戏”,帮助孩子启动“审查机制”。

举个例子:

一天晚上,儿子开心的坐到我的腿上跟我聊天,我借机跟他玩起了“审查游戏”。

我:“你坐在我腿上,我觉得腿有点儿疼,你有什么感觉”

儿子:“我感觉很舒服”

我:“这时候,我脑中突然闪过了熊大熊二的画面,你脑中出现什么画面了吗”

儿子:“我想到了去厕所的画面”

我:“一想到明天要去军事博物馆,我就非常开心。”

儿子:“我也是”

我:“我突然想喝一个酸奶,你想到了什么(念头)?”

儿子:“我想明天去学校跟同学换闪光纸”

……

忽略内心的感受

正确认识内心的感受


3、如何培养专注力?

当孩子执着于其觉知之轮的某一组面向时,我们需要帮助他们转移注意力,促进他们的自我整合。

他们将发现自己不必成为感觉、意象、感受和念头的受害者,从而决定如何思考和感受他们经历的一切。

觉知之轮练习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引导他们集中注意力,关注周围环境多个方面(不需要转头),比如:房间里的空气、灯光、书柜、小摆设等……让孩子明白他们可以自由转换自己的注意力。

这时,让孩子把注意力转向自己的大脑和身体,觉察自己的感觉、意象、感受和念头,并进行整合。如果发现无法集中注意力,就专注于自己的呼吸。

对于小一点的孩子,也可以从第七感练习中获益。即使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孩,也能学会关注自己的呼吸。比如:让他平躺下来,在他的肚子上放置一个玩具,比如小船。让孩子注意这条小船,注视着它随着自己的呼吸而起伏。

或者引导孩子想象一个令他们轻松平静的场景:躺在温暖的沙滩上,微风拂过脸庞、坐在记忆中露营过的小河旁边或者在祖父母家中的吊床上悠闲地摇晃。

这些练习,可以帮助孩子管理焦虑、沮丧和强烈的愤怒情绪,更加轻松自在的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境。

否认孩子的感受


提升专注力的沟通

你可能感兴趣的:(《全脑教养法》如何帮助孩子突破自我,轻松自如的应对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