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的自言自语

开学季的自言自语


人老话多。

其实,是到了开学季。每到这个时候,都是有些纠结的。

实事求是讲,如今俱乐部的状态不是我想要的,也是不太满意的。

但,已然这么多年。

做老师的,总是有一些偏执:“想教好每一个学生。”为了这“每一个”,就会不停地跟自己较劲。虽然自己也经常劝别人:“四年级之后,除非他自己遇到重大变故,想要改变,否则,是改变不了任何人的。”

为了这个“每一个”,常常是不能释怀的。做过老师的,基本都有这个毛病。往前一步是真理,也有可能是谬误。悲催的是,真理何其少,谬误何其多。为了“这一个”,往往就会啰嗦。

    老师一啰嗦,基本就教不好了。为什么?想想唐僧。啰嗦,是因为自己没有能力驾驭教材和学生,自然也就不会有好结果。文科老师如此,理科老师更是如此。

妈妈们的痛苦也是如此。“为了么我付出了那么多,结果还都说我有神经病?而那个狗屎爸爸什么都不做,就是偶尔买点礼物、说个好话,就俘获了孩子!”答案就是两个字:啰嗦。泰州话,穷嘴。想要有好的教育效果,想要有好的亲子关系、家庭关系,必须管住嘴。切记,这是真理。牛老师说对的话不多,这句话绝对是。

后来,翁光明先生说了一句话,让我释怀了:“转变一个,你就成功了一个”。那个时候,我在海光小学北校区,12个学生,第一次收作业本,只收到7本,其中,只有2本做全。因为这句话,改变了我的心态,和孩子们一起努力去做,一家一家去跑。打破了许多教学常规,用单元整体教学去完成常态的教学任务,让孩子学会学习,再用电影、阅读和写作去提升。

那个时候,是我最快活的时候。就像世外桃源。我们有电影日,有写作日,有小田园,甚至本来还可以有小动物园。其实,我是想让它成为第二个“行知小学”的。

许多的静谧美好,需要少一些条条框框,多一些平常心。

培养“普通人”的目标,是从那个时候萌发的。我们总是想着“成龙成凤”,不能接受“普通人”,最终却又都成了普通人。

痛苦,来源于不切实际的追求。

平常,不是颓废。

我总是担心言论会被断章取义。但,没有办法。文本只要发表出来,无论是口说还是书面。对于文本的每一种解读,几乎都是误读。这就是语言的特性。

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这是我反对“FD读书”的根本原因之一。这会突然想明白了。因为,我不希望自己的脑袋是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回到读书吧俱乐部。

前几年,我基本快抑郁了。每年的开学季,都有要解散俱乐部的冲动。

对老师不满意、对家长不满意、对学生不满意。我脾气不好,但基本上不会对学生发脾气。怎么都不做老师了,反而会对孩子有情绪呢?其实,是对自己不满意。没有调动起老师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家长的主动性,而俱乐部很多时候也就成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免费的培训班。这不是我想要的。

有问题,总是要解决的。

所有的问题,无非三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

之所以有读书吧俱乐部,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或者不满。“不满”未必是反对,也可以是补充等等。我们的学校教育,是采用的“班级授课制”,优点是可以最大规模地培养人,缺点是难以关照每一个孩子的个性。所以,我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像驾校,教好“起步停车”的这一批,而家庭和社会应当完善“这一个”的教育。

我们要培养什么的孩子?(身心)健康向上、能坚持每天读写、能独立思考、有一定审美情趣的普通人。其实,能做到这几条,并不容易。

俱乐部的口号说:“让孩子有伙伴!让家长有倚靠!让教师有归宿!”怎么做到?我们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简化、简化、再简化;精准、精准、再精准。

读什么,怎么读;写什么、怎么写;遇到教育的事怎么让自己能有最准确的判断和最专业的处置。这些都需要去不断探索。

高手,一招制敌。

简约而不简单。

很多时候,教育就是不断反复地坚持做某一件事。

高明在于:做哪一件事?用什么样的途径?

今天可以坦白:搞读书吧的目的,是希望能通过改变家长来改变孩子的。

道阻且长,难!因为,时至今日。好事是许多家长都意识到了要陪伴、要改变,坏事是绝大多数人只想改变孩子,而不是自己。

所以,这是痛苦的根源。

前几天,几个朋友吃饭。我和一对朋友夫妻说:“让孩子从今天开始,每周读一本书,每天写几百字,周末最多学一门艺术或者体育项目,坚持三年,可好。”左顾右盼。我闭嘴了。现在我是乖巧的:自己家孩子都不一定管得了,别人家的孩子坚决不管。关系好的,只说一次,不听拉倒。

因为,教育的特殊性在于:你基本上没法在进行时证明自己是对的。

同样,等你意识到错了的时候,你基本上也没有机会来改正错误了。

所以,我非常认同新教育说的:“寻找尺码相同的人”。而不是“打造”。

又要开班了,课程设置说两句。用以说明我们是“课程”,而不是“课”。“课”是课,“课程”是体系,“课”是为“课程”服务的。就像我和物管办讲,物管中心的核心是“物业管理”,日常管理也好,小区综合整治也好,都是为“规范提升物业管理行为”服务的。大体就是这个意思。

“晨读晚诵周练”,是学习、强化、转化的过程,是读写结合。早晨熟读,形成语感,主要是要正确;晚上背诵,形成知识储备,固化;每周写一篇,是强化和转化,形成技能。

“每周同题作文”训练的是思维和表达,养成思考的习惯,并形成表达的技能。

“小古文”是文化素养的奠基,也是对现有小学语文教材的补充。

“同读共写”是学习,是内化,是转化。

“我读教材”是怀疑、思考、收集整理、综合分析、判断。

“数学宫”是思维方法,很好的顾老师,可惜了。

“电影”是教育意识和思维的启蒙,用来让家长、老师坚定改变的决心,并尝试用教育思维来思考教育现象。

“巡城记”是要行万里路,是要有家国天下的胸怀,要有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要有创新。

……

而这一切都是指向我们的教育目标的

——(身心)健康向上、能坚持每天读写、能独立思考、有一定审美情趣的普通人。

老师,要围绕我们的目标,每节课的组织都要往这个上面去。要尝试用最少的课达到我们的教育目标。

家长,要向专业化发展,原来我觉得积极性不高,因为即便学会了,以后也没有机会用了。而现在,开放了二孩、三孩。其实,不仅仅是教育孩子可以用上。

嗯,还有。

孩子读不好、做不好,怎么办?他都能做好了,他还要学吗?

成人读不好、做不好,怎么办?在示范呀,给孩子做示范。

至于,为什么要打卡?为什么要发到网上?特别是教师的教育随笔。因为,只有公布与众了,你自然才会谨慎、认真,才会把“自己的最好”展示出来。是不是?不好不要紧,你我又不是专业朗诵家、作家。重要的是,我们一直在坚持做。不是说“身教重于言教”吗?所以,老师、家长都要带头坚持读写,这是为人父母为人师的基本需要。

今天有点啰嗦,但愿我说清楚了。

早安!

你可能感兴趣的:(开学季的自言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