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肉飘香满荣坑

归家

窗外的环境逐渐由霓虹斑斓转变为以暗色为主的色调。

耳边没有行车的鸣笛,没有一面后便消失在茫茫人海的陌生面孔。

有的只是母鸡的啼叫,家犬的围绕,还有熟悉的乡音,带着丝丝关切和欣喜:短来滴哒(回来啦!)

变化

少小离家,转变颇多。

变得不仅仅是人,家乡的模样也改变了许多。

摇摇欲坠的青砖乌瓦木质建筑一座座被拆除,改为红砖水泥房。

有的房子主人常年未归,经风吹日晒雨淋,终是经不住时间之力的摧残,墙体开裂,承重木柱损坏,只剩下门口的石质台阶还在坚守。


在政府政策的有利扶持和引导下,农田规划的界线也也变得越发整齐,一个是方便水利灌溉,一个是方便机械进场。

这样也更有利于农户的耕种和劳作,不用在农忙时日复一日的为了灌溉水源而整日守在田埂旁。

水泥路面的修建让荣坑的面积不仅仅局限于山的这一面,当然也是因为坑里建筑面积不够的原因。



路的那一头也有了建筑,有了人,也有了生气。

细想一下,人的迁移不也是如此。

以往的人们历经种种磨难,可能是因为躲避战火,可能是因为逃避饥荒,也有可能是其他。

终于寻得荣坑对他们来说是一福地,于此扎根,繁衍生息。

而现在又因为种种原因,为了追逐更好的发展,为了家庭,为了其他,人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迁移。

循环往返,不论迁移到哪里,还是要回到此地。


乡音、乡俗

变的是模样,不变的是根。

那从哪里可以体现,当然是熟悉的乡音和乡俗。

恰饭(吃饭),切当该(去逛街),扎细(压岁),困告(睡觉),当香烧底打爆杜(上香烧纸打爆竹)。

千禧年后的新生儿应该都不会说家乡话了,不只是该为走向新时代而高兴,还是应该为传统语言的消逝没落而担忧呢?

荣坑属于赣中地区,典型的南方方言区。

南方以山地丘陵及小型平原为主,因地形破碎,古时交通不便,又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说法。

确实,过了这个坑,看到这个坷,进了那个村,音调语调的确会有变化,风俗也会不同。

今日是腊月29,按照荣坑过年的习俗,自然是要吃蒸肉的。

蒸肉

父亲从街上称过来的,上好的佩琪五花肉,洗干净后切成大片。

母亲拿糯米粉混合水成糊糊状,再将肉放进去拌和,让每个肉片都能充上糯米粉糊糊。

挂糊后再将两面都裹上特有的蒸肉粉,均匀的铺在”掃崽滴“(带孔洞的铝盆),盆底要垫上一层洗净的芥菜叶子。

弄完之后,锅里放水,水里置铁架,将盆放进去,盖上锅盖。

以松针叶子为引燃物开始烧火,火烧大之后,放置劈柴(劈过的、大根大片的木柴),肉熟了之后,即可起锅。

敬天、拜地、祭祖、佑人

腊月29的晚饭,以蒸肉为主,基本各家都不另外煮饭做菜。

在吃蒸肉前,自然是要祭拜下天地和祖先的,开锅后,先拿两个小碗装上两块上好的蒸肉放在堂前,也就是父母亲常说的“让祖宗先吃”。

首先是点蜡烛,一对大蜡烛点燃后放在堂前,其次是点香,点六根堂(祖宗)前三根,灶前一根,门口两边各一根,上香之前得需拜上三拜,意为敬天拜地祭祖。

再次便是烧纸,堂前、门口两边、灶前各三张,由堂前蜡烛引燃后,相继引燃放在门口、灶下,意味薪火相传之意。

最后便是打爆竹的环节,前面流程静默无声,最后以爆竹响动结尾,爆竹声声入耳,空中硝烟弥漫,满是年味。


到了腊月29,就开始是真正的过年了。荣坑的年节,29吃蒸肉,30下午扫墓,晚上团圆饭,大年初一上午一大家逐家逐步的“散年",中午在祖宗门前吃”大家饭“,初二开始走亲戚。

过年时节,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一年的终,也是一年的始。

一年的辛劳不都是为了这一刻的相聚和团圆,给了我们盼头,也给了我们相聚的缘由和希望,也让我们在外的游子,每日的奔波忙碌有了意义。

微信公众号:夜启澜晨

你可能感兴趣的:(蒸肉飘香满荣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