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儿每天早上要出门前,妹妹就开始穿鞋,等她穿鞋的过程,我又急着要送姐姐去上学,我还想送完姐姐后去快走,于是我就这样毅然的走了,可是每当跨出家门的那一刻,就听到妹妹传来的哭声,我马上就会被内疚感击中,我一边深呼吸一边离开这里,很快内疚感就烟消云散了,可是明天还会再发生同样的事,我还会在妹妹穿鞋的时候离开,然后我又会内疚,一天一天的重复发生着。
这个时候,我除了看到自己的内疚,我还看到了妹妹的失望、无助、被抛弃的绝望,我分不清楚这是我的感受还是孩子的感受。
仿佛我可以有一大堆的理由说我没办法照顾到他们,比如说早上时间太紧,比如我一个人照顾不到两个人的需要,但真的是这样吗?我不想要这样的借口,因为那不是事实,这个借口也不能消除我的内疚感和被抛弃感。
我想过我是有能力改变这个现状的,比如我早点起床安顿好自己然后等妹妹穿好鞋再出门;比如就带上妹妹一起去送姐姐然后再回来,可是可是我都没有这样做,我却一而再再而三的让这件事重复发生,直到我再也受不了这个内疚和被抛弃的感受一直击中我,我才想着要停下来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
内疚感、被抛弃感,这对于我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来提醒我什么呢?
我停下手中的事,找了一个安静的地方,仔细的回想整件事。
【现在的早晨】
每天早晨起来,我都处在迷迷糊糊的状态,我只想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刷牙、洗脸、吃早餐、整理书包、然后出门。我不想要有任何人和我说话,不想要有任何人打扰我的节奏,不喜欢被催促,不喜欢被安排。
我在早上也没有精力和我的孩子建立连结,如果他们没找我,我不会主动去拥抱他们,照顾他们,老大曾经有一段时间用哼唧或吼叫的方式来引起我的关注,但因为我不想要被打扰,所以我大部分没办法回应她,只是用比较压制的方式回应回去。
而老二却和老大完全不同,老二起床后就会自己下床、穿鞋、喝水,不哭不闹,乖极了。
即使是这样,我也没有去给她拥抱或者亲亲,然后要走的时候告诉她:“妹妹,妈妈要送姐姐上学了,下午回来陪你呀”。然后我就在她穿鞋的时候又离开了。
想到这儿的时候,我是如此的心疼老二,老二独立、懂事,很好的照顾好自己,她或许也是在等待妈妈的回应,或许有时她也发出了声音,却被我屏蔽了,然后她看到妈妈不回应,就想跟上妈妈出门,可是还没等她穿好鞋妈妈就走了,她一直期望的回应没有了,好绝望。
说完这些我分不清这是老二的感受,还是我自己童年的感受,也或许我童年也是有这样的感受吧,所以我一直在重复感受着那个感受吧。我不仅心疼老二,也看到了自己的“狠”心,因为这个“狠”心,我也让自己一直陷入内疚中。
可是我又会在下午下班后,极大的补偿妹妹(现在想来是这样的),陪伴她去玩,给她讲故事,给了她非常多的陪伴时间。
当我这样做以后,孩子会怎么想呢?早上的妈妈那么的绝情,在我需要的时候没给我回应,那真是一个“坏妈妈”;而下午的妈妈给了我那么多的陪伴和回应,那又是一个“好妈妈”。究竟哪一个是真实的妈妈?那她的内心会会很分裂的吧。
【童年的早晨】
这时候我想起了小时候的我,每天早晨,我都在爸爸的吼叫声中惊恐着起床,小时候爱睡觉,爸爸叫一声,我应一下又睡着了,然后爸爸加大了声音再叫,我可能应一下又睡着了,直到爸爸忍无可忍,极其大声的叫我,我才在他的吼叫声中惊慌失措的醒来,然后急急忙忙的出门。
也就是我的早晨是一段不快乐的回忆,充满了恐慌、匆匆忙忙以及不能按照自己的节奏。
所以当我回看自己现在的早晨,我发现了几点相似之处:
1、我是如此在意按照自己的节奏,不想被打扰,如果有人打扰,我就会非常的愤怒。
2、总是匆匆忙忙的,我虽然一直说想要按照自己的节奏,但我一直以来的节奏是前慢后快,最后也都是在惊慌失措和匆匆忙忙中结束,比如到了最后一刻才狂奔去车站等车,或者最后一刻才送紫瑶去上学。有时明明可以很轻松的节奏,我会看到时间还有空余,然后就去做一件计划外的事,比如拖地板,最让让时间变得很紧张,然后我再狂奔。
3、我不管多少点睡觉,第二天起床都处在迷迷糊糊的状态,很少有神清气爽的状态,有时候晚上10点前就睡觉了,第二天早晨起来也还是迷迷糊糊的,而且我需要好长一段时间后才进入清醒状态。
也就是尽管我现在三十多岁了,我的身体是三十多岁的身体,但身体的记忆却一直还停留在童年的身体状态里,一直处在没有睡醒的阶段,现在的身体的外壳和记忆是处在不同频道里的,所以一个没有睡醒的身体怎么可能有能量去与孩子建立连接,去做一些改变现状的事呢,我不过是一天一天的再重复童年的早晨而已。
想到这里,我终于有些明白,我为什么在早晨没办法和孩子建立连接,因为我就一直没有醒来,我为什么不愿意为早晨的节奏做一些改变呢,因为我根本没觉察到发生了什么?
看到这些,我感觉到有些可怕,不曾想到童年的一件事,它就这样一直影响着现在的生活,如果没有觉知,我还会这样一直过到老吧,也许我的孩子还会继续模仿我吧(其实我发现紫瑶现在已经有一小部分模仿我了,经常是前慢后快,最后是匆匆忙忙的出门的)。
现在我看到了,也不意味着我马上就会改变,而是带着觉知,在每个当下来临时,看看发生了什么,那个当下的我愿意做些什么?慢慢的、一点点的调整就好。
【适度的给予】
我想我的孩子也是需要时间适应的,如果妈妈突然变得很频繁与他们建立连接,孩子的内在也会很多冲突的,当我们突然变得很愿意去做一个事,通常要警醒一下,我们是不是在过渡补偿了,而不是适度给予。我们在过渡补偿时,通常是因为我们内在很内疚,很想快点做什么事以便让那个内疚感消除。
而好的做法是,在那个当下,看看不做会怎么样,去感受那个内疚感,如果我们承受住了,那就是我们自己的情绪了,然后再去看看孩子的需要是什么,这时候再去给到孩子所需要的,这样就是适度给予了,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去补偿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