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先得从语言的频率说起。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频率。
世界上能引起听觉的声波频率主要在20-20000赫兹之间。世界各国的语言都有不同的频率。据测定,日语,法语,西班牙语都是在2000赫兹以下的低频率语言。汉语集中在200赫兹-700赫兹,而英语则是在2000赫兹以上的高频语言。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汉语和英语根本就不在一个频率。
我们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同频相吸。那英语和汉语不在一个频率上。我们的耳朵从小就适应了汉语特有的发音,而且大脑和听觉系统也都习惯了母语。所以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我们听英语会觉得吃力。
另外,人类听声音的能力分为绝对音感和相对音感。经证实,绝对音感必须在0-6岁之间培养。过了6岁听觉机能基本固定下来,只能听某一固定音域带的语言,有些音域就听不见了。但是婴儿和6岁以下的幼儿就不受限制。他们都有一双灵敏的耳朵,可以适应新语言的频率,就能很容易掌握好几门语言。所以婴儿也被称为“世界公民”。
因此,无论出生在哪个国家的幼儿,都可以掌握频率在20-20000赫兹之间语言。但是,人们的听觉要受到本民族语言环境的制约,各国的幼儿都是听着自己的母语长大的。所以当孩子长大之后,耳朵不再面对其他语言时,就会自动关闭。也就是说,当听到其它语言的时候,耳朵会自然过滤,听到也当听不到。听不懂当然也就说不出来。
因此大家必须理解的是:语言学习纯粹是听觉结构的问题。我们的外语表达能力之所以低下主要是由于耳朵的问题。要开始学习一门新语言就必须首先弄懂这个道理。
如何正确的听,准确的再现,培养听觉才是学习语言的关键,学习语言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跟智商没有太大的关系。
其次,有研究表明:如果小孩的第二种语言是5岁以前学的,第二语言会和母语储存在大脑的同一区域,即直接储存在大脑的“语言区”。如果是在青春期之后开始学外语,大脑中两个语种在负责说话的语言区中是分开的。在使用一种语言时,该语种语言区是活跃的,而另外一种语言区是关闭的。而且除了语言区外,还使用了大脑其他的部分。可能我们很多家长都有这种体验,即我们在用英语表达的时候,总是先组织好汉语,再在心理有个翻译成英语的过程。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学习英语较晚,英语和汉语储存在大脑的不同区域了。所以儿童时期学习外语,最有可能运用和母语一样的机能,也最有可能接近母语的程度,达到听不出外国腔的口音。
相关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心智发展,有各种“敏感期”出现、关系到人一生成长的敏感期多集中在0-6岁期间。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形象的说明了6岁之前,儿童个性的形成会对他的一生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我接触到一些父母,他们认为孩子小的时候不懂事,所以就全权交给老人,或者保姆,先工作赚钱,等到上学的时候才接到自己身边或者说是才开始关注孩子的教育和学习。那等到这个时候,发现一切都晚了,孩子很多的好习惯没有养成,拖拉,爱玩游戏,不爱看书,不能交流等等。教育要适应儿童的敏感期才能满足儿童的需要。
0-6岁是语言敏感期。
语言敏感期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0-3岁,听的敏感期。儿童对声音产生兴趣。儿童会先辨别语音而非词汇,比如妈妈的声音和别人的声音不一样。所以这个阶段要注重儿童语音的训练。虽然在1岁之前大部分宝宝不会用语言交流,但是大人特别是妈妈应该多和孩子说话,多给孩子听各种音乐。让孩子对声音保持敏感。
第二个阶段是3-4岁,说的敏感期,也叫语言爆发期。孩子可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还常常提出“为什么”来求得答案。这个时候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探究周边的环境,开拓孩子的视野,不断的增加词汇量和表达能力。
第三个阶段为4-5岁,语言的高峰期。孩子很喜欢说话,词汇量迅速增加。喜欢说话,喜欢多管闲事,喜欢讲外语,而且这个阶段孩子还有个突出特点就是对文字的兴趣很浓。家长也不应该忽视这个特点。
第四个阶段为5-6岁应用语言的敏感期。可以正常和大人一样沟通,语言也是用来思考的工具。这个时候父母应该更多与孩子互动,设计问题情境,让孩子思考并表达。
按照进化论的说法,人类在年幼时,大脑的一切都为学习语言而服务,以便从成人那里学习经验并生存下去。到了青春期,默认语言学习已经完成,无需再为生成语言功能占用太多大脑能量,大脑就转而服务于发展逻辑思维等功能去了。
综上所述,英语启蒙应该是越早越好。最早可以早到胎教,甚至是怀孕之前,因为怀孕前我们知道这些理论背景后就不会轻信各种谣言,尽早的准备一些材料给孩子做启蒙。英语早启蒙,并不是去抢跑,去提前学习课堂任务,而是顺应孩子身体心理发展的特点,抓住敏感期,顺势而为。
我们可能会听到一些专家建议:3岁是孩子英语启蒙的最好时机。这里我想说一下我个人的想法,结合上面的研究,并不是说3岁才让孩子接触英语,而是3岁开始就应该让孩子去系统的学习英语,父母应该这个时候给孩子做英语学习的规划了。3岁读什么书,3岁半要看什么原版动画,4岁应该跟随什么老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