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二百年前的苏州,一对布衣夫妻,热气腾腾的小日子

01

“从此,王子与公主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童话里爱情故事的完美结局就是这样的。古今中外,大都如此。

至于这“幸福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几乎找不到太多的描述。

那么多的文学作品,写尽了相遇之巧,相思之痛,团聚之难……唯独没有人向我们讲述,婚姻之美。

有人说,婚姻里除了柴米油盐,就是一地鸡毛。正因为毫无美感,才没人去写。这话未免太绝对了。

前有苏轼的“小轩窗,正梳妆”,李清照的“读书消得泼茶香”,后有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这些文字,都让我们见识了,幸福婚姻里,有情人相依相伴的动人场景。

无论是苏轼、李清照,还是杨绛,他们都是大家,那么杰出,那么耀眼,和我的生活相隔太远了。

我有时候会情不自禁地想,以他们的智慧,以他们所拥有的资源,理所当然就应该过得比平常人幸福啊。

清代文人沈复的《浮生六记》却是个例外。《浮生六记》展示的是,二百多年前的苏州城内,一对寻常夫妻的日常生活细节,琐碎而温暖。

沈复当年是个籍籍无名的文人,出生幕僚家庭,没有参加科举,曾以卖画为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充当幕僚,勉强糊口。

如今沈复留传于世的作品,也仅有《浮生六记》的三万余字。《浮生六记》是作者的自传体散文,文字里这对寻常夫妻,就是沈复和妻子芸娘。

沈复大约不会料到,他会因为《浮生六记》,因为妻子芸娘,而扬名于世。

正是因为沈复的无名,《浮生六记》才会这样的动人。它的动人,没有名人光环,也不是来自作者的文采出众,而是因为生活的真实,因为芸娘的熠熠光辉。

一部《浮生六记》,让我看到,也让我相信,“布衣饭菜,可乐终身”。

02

“芸娘,是一个中国文学及中国历史上(因为确有其人)最可爱的女人。”

林语堂先生曾在他英译本《浮生六记》的序文里,这样赞誉芸娘。

芸娘把一个东方女性的“才情”和“痴情”,还有温柔的“性情”,完美地集于一身。

芸娘聪明好学。“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然后,“一日,于书簏中得《琵琶行》,挨字而认,始识字。刺绣之暇,渐通吟咏。”

古时候的妇女,能识文断字的,就已经是凤毛麟角了。当时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不提倡女性提高文化水平。

譬如,林黛玉初进贾府,老祖宗贾母问她,念了什么书,黛玉回答,只刚看了《四书》。黛玉又问贾府里的姐妹们读何书,贾母的回答是,读什么书,不过认几个字罢了。

像贾府这样的富贵公侯家庭,对于女孩子读书,都是不屑一顾的,清贫百姓之家,就更不要想了。

芸娘的出生并不好,“四龄失怙”,“家徒壁立”。芸娘完全是自学成才,不仅认识字,而且阅读广泛,还对诗词等文学作品,有相当的鉴赏能力。

“杜诗锤炼精纯,李诗潇洒落拓。与其学杜之森严,不如学李之活泼。”

“《楚辞》为赋之祖,妾学浅费解。就汉、晋人中,调高语炼,似觉相如为最。”

夫妻相伴,“课书论古,品月评花”,有时候两个人说得忘情,“拥之入帐,不知东方既白。”

有得聊,聊得轻松,聊得开心,围城里的两个人,才能共同体会到婚姻带给自己的正向反馈。这大约也是沈复晚年常常追忆芸娘最重要的原因。

03

芸娘温柔深请。年幼时,芸娘便与沈复青梅竹马,并以“一碗粥“定下终身。嫁做新人妇后,更是夫唱妇随。

“(芸)终日无怒容,与之言,微笑而已。事上以敬,事下以和,井井然未尝稍失。”

“其癖好与余同,且能察眼意、懂眉语,一举一动,示之以色,无不头头是道。”

芸娘心路活泼。夫妻二人的日常对话中,芸娘常常有幽默之语。

妹妹帮着捡拾苔纹石布置盆景,芸娘打趣她,“我闻山果收获,必借猴力,果然。”

芸娘和丈夫因食用“芥卤腐乳”起争执,丈夫笑话她,只有狗才会食臭而不知臭。芸娘不仅不恼怒,反而揶揄丈夫,“妾做狗久矣,屈君试尝之。”

为了和丈夫一同游庙,芸娘男伴女装,为了一睹太湖风采,芸娘假借“回娘家”之名,脱身出门。这在当年,也都算是惊世骇俗之举了。

芸娘一心向往走出去看世界,这样的胸怀,就算是两百多年后的今天,也依然值得称道。即便当时的条件并不允许她这么做,芸娘依然豁达从容。

“俟妾鬓斑之后,虽不能远游五岳,而近地之虎阜、灵岩,南至西湖,北至平山,尽可偕游。“

丈夫感叹“恐卿鬓斑之日,步履已艰。”芸娘不以为然,“今世不能,期以来世。”

漫长的岁月里,即使生活艰难,芸娘始终保有生活的希望和热情,既有为人妻母的敦厚稳重,又不失少女的活泼俏皮。

如果我说芸娘是绝大多数中国男人心目中的“理想妻子”,大约没有多少人会反对。就算我身为女人,对芸娘也很是动心。

04

沈复和芸娘的婚后生活,几度颠沛流离,妻子芸娘从未抱怨,反而巧心经营,力争让一家人温饱无虞。

芸娘擅长女红,沈复闲赋在家,没有收入的时候,“芸绣,妪绩,仆则成衣,以供薪水。”

“余之小帽、领、袜,皆芸娘自做。衣之破者,移东补西,必整必洁,色取暗淡,以免垢迹,即可出客,又可家常。此又服饰节俭之一端也。”

“芸善不费之烹庖,瓜蔬鱼虾,一经芸手,便有意外味。”

更为可贵的是,生活清贫,芸娘却从不敷衍任何细节,这些艰难的日子,因为芸娘的乐观向上,反而生机盎然,闪闪发亮。

劳作之余,芸娘给沈复出主意做“仿真画”,用昆虫标本配以植物枝叶造型,画面栩栩如生,见者无不称奇。

夏日燥热,芸娘就地取材,用乡野间的藤本香草,迂回编织,制成“活花屏”,透风蔽日,绿茵满窗。

春天踏青,芸娘特地雇了馄饨担子,为丈夫温酒热菜。夏天饮茶,芸娘把茶叶用纱布包起来,头天晚上置于荷花心,第二天清早取出,烹煮雨水沏茶,清甜沁人心脾。

05

平心而论,沈复对于妻子芸娘很是钟情疼爱。

闲暇时,沈复总是陪着妻子谈天说地;对于妻子的一言一行,沈复心怀感激,赞赏有加。

妻子爱读书,沈复就常常和妻子讨论读书心得;妻子喜爱大自然,渴望出游,只要有机会,沈复就创造条件把芸娘带出门……

在“男尊女卑”为主流价值观的封建时代,像沈复这样的丈夫,已经是难得的一股清流。就算是21世纪的今天,又有多少为人夫者可以做到这些呢?

古往今来,丈夫专门撰写文字,描述婚姻生活细节,纪念妻子,实属罕见。更何况,沈复平实细腻的文字里,饱含深请。二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令人读来动容。

唯一让沈复饱受诟病的一点,大约就是他没有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连一个男人“养家糊口”的基本责任都没有尽到。

的确,沈复一生没有考取功名,自然不能出将入相,甚至连一个体面的公职都没有。

这大概是中国两千多年的科举制度下,千千万万读书人的一个缩影。

而且,在漫长的农耕时代,能够读书,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恐怕也是件极度奢侈的事情。

我有时候脑洞大开,如果沈复和芸娘生活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凭借着他的文字功底,就算只是每日在网上“秀秀恩爱”,大约也会有大把粉丝,能够获得足够的收入,支撑家庭开支。

所谓“时也,命也”,如果把个人命运放到更宏大的时代洪流里,渺小如浪花的每一个人,能够顺流而下,都需要运气。

所以,我理解沈复的平庸,也更佩服芸娘的平和豁达。

06

沈复也是性情中人,和朋友欢聚,定下四忌,“忌谈官宦升迁、公廨时事、八股时文、看牌掷色”。

这让我想到《红楼梦》里贾宝玉,还有作者曹雪芹。贾宝玉不愿意研究八股文,也不想做官,只想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

“宝玉”这个人物,很大程度上是曹公的自我映射。

曹公也很清楚,以世俗的标准来看,宝玉的一生,“荒唐”而“辛酸”。

曹公的不朽就在于,他借着贾宝玉之口,告诉了世人,人生还有另一种可能。

如果贾府没有衰败,宝玉或许可以一直拥有体面的生活。曹公后来的遭遇,大约就是现实版的“中年贾宝玉”。

《红楼梦》到贾府抄家就戛然而止。到底是要世俗的成功,还是要心灵的自由?曹公没有明说。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与他人无关。每一种可能,都不容易。

从这个意义上讲,沈复何其幸运,如果没有妻子芸娘,他率性而为的人生,恐怕要艰难许多。

蒋勋先生曾说,“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给这样特立独行的人一个空间,这个社会的文化大概就会越来越走到堕落的路上去。”

不走世俗成功之路的曹雪芹、沈复,他们的《红楼梦》、《浮生六记》,或许就是他们的人生价值。

我们没法置喙他人的选择,无论如何,忠于内心,勇敢前行,就已经不负此生。

07

《浮生六记》的美,不在于辞藻的优雅华丽,而是它呈现出来的,生活的真实:简单而温暖,清贫却有趣。

俞平伯先生说,《浮生六记》“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的痕迹。”

我更觉得,《浮生六记》是一部成年人的童话。它让我相信爱情,相信婚姻,并且在我筋疲力尽的时候,给我勇气,在我不知所措的时候,给我方向。

你可能感兴趣的:(《浮生六记》:二百年前的苏州,一对布衣夫妻,热气腾腾的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