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6

周末看到朋友发了条微信朋友圈,配图很有意境:获得芥川奖的小说,冒着热气的咖啡,唯美的光线、角度和构图,那一刻我不禁感叹朋友很懂生活。后来碰面,聊起那本获奖小说,她说自己只翻了前面几页。

  假装有仪式感的人,像刻意修饰过一般。恰到好处的仪式感,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不在乎别人的点赞和好评,只是给自己一个交代,甚至仅自己可见,不为外人道也。就像一台内置的记录仪,记录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小确幸,给记忆装上一层明媚的滤镜。

  十分钟就够了,微小仪式感也有大能量

  我曾建了一个自律微信群,加了不少立志自律的朋友。有一天看到一个大学生在群里晒出她做的手账,我点开图片,可爱的字体、既萌又有趣的插画、多彩的标记在我眼前放大。同样被放大的,还有我对她认真对待生活的羡慕。

  于是我也照做,买来精美手账本,从零基础开始学习手绘,每晚睡前一小时开始做手账。新鲜过后,我意识到自己吃不消,因为工作繁忙,事情很多,花过多时间做手账,会耽误我看书和休息,权衡之后,我觉得后者更宝贵。

  虽说有仪式感比走过场强多了,但也要控制程度和频率。对我而言,每天十分钟的仪式感恰到好处。

  恰到好处的仪式感,不需要伤筋动骨,不需要花很多钱,仅仅是一些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

  有天早上我出门上班,迎面走来一个女孩,她看到小区里的丁香花开了,便驻足停留,细嗅花香,闭着眼睛,面带微笑,几秒钟后她继续赶路,但脸上仍然漾着笑意。那一幕,仅仅几秒钟,却是让我念念不忘、心存感动的仪式感。

  如果仪式感都是隆重、华丽、耗时的,那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其实一些微小的仪式感,足以让忙碌粗糙的生活透出光来。

  在范海涛的书里,她和老公照着本地美食书寻访美味,吃完后,花点时间请厨师在书页上签名;我现在每次快到家,都会特意听一两首欢快的情歌,回家脱去职业套装,换上软萌舒适的家居服。这些“短平快”的仪式感,轻松又简单,仅仅是普通的改变,却让这一天不再普通。

  生活的质感,始终排在仪式感之前

  有次我采访又美又仙的民俗画家卡罗琳,她提及会在创作前,点支线香或打开香氛加湿器。因为北方天气干燥,颜料经常干裂,所以有时她还会在香氛里加上几滴香橙或葡萄柚的精油,这样更容易让心情平缓愉悦,进入心流状态。

  对比之下,我觉得自己太糙了,于是有次写作灵感来了,我也先点燃香薰蜡烛,泡杯花茶,让爵士乐的音符充满房间,突然想拍张照片发微博,于是拍半天,选半天,发微博,然后和网友讨论起香薰的品牌和花茶的做法。

  等发觉自己用在仪式感上的时间远大于写作时,我被自己的荒谬气笑了,因为我本末倒置了,导致形式大于内容,仪式大于正事。真正的仪式感像冰山的上面,生活像冰山的下面,看到上面就知道它下面还有更大更深的部分在支撑;而表面的仪式感,就像一块肥皂,所见即所得,还全是泡沫。

  仪式感应在生活质感的延长线上,若不顾生活的实际情况,仅仅去追求表面的仪式感,只会自欺欺人,浪费生命。

  总之,你仅需要恰到好处的仪式感,不盲从、不伪装,置顶内心真实的感受。

  你怎样过早晨,就会怎样过一生

  上周同事小敏亲自证实了,冬天早上起床困难有多耽误事。

  吃午饭时她跟我诉苦:早上闹钟响的时候,她连按了三次小睡五分钟,才意识到上班要迟到了,半梦半醒间惊慌坐起,手忙脚乱地洗漱穿衣,BB霜都没擦匀就出门了。

  有时你越赶时间,越会发现电梯老是不来,红灯等很久才变绿。小敏远远看着公交车即将进站,于是以飞人博尔特破纪录的速度向前冲,以致揣在兜里的手机被颠了出去,等她捡回手机,公交车已经开走了。

  冬天的风吹得脸疼,她就站在扎脸的寒风中等了十多分钟公交车,发现手机屏幕也碎了。她的倒霉还没完,打卡迟到,全勤奖泡汤,早餐没来得及吃,整个人心情沮丧地一进办公室,各种工作就压过来了。

  小敏自责地说:“如果自己能早点起床,就不会在经济和精神上都遭受损失。”

  这次狼狈的经历给她的深刻教训是:贪睡几分钟,毁掉一整天。

  有句古话叫“一日之计在于晨”,有项关于“意志力”的研究结果印证了这个说法。在早晨,人们更容易完成那些需要自律才能做到的事情。因为起床后到八九点钟的时段,我们经过一夜睡眠的调整,意志力和精力相对充沛,情绪更加乐观,更有斗志对付劳神费力的事。

  曾国藩有云:“做人从早起起。”因为这是每人每天做的第一件事,这件事若办不好,对接下来的事情都会有影响。对于很多人来说,怎样度过一个早上,基本就会怎样度过一天。

  “晨型人”对“一日之计在于晨”的感触,更是深到骨子里。

  清晨5点起床晚上10点前睡觉的村上春树说:“一日之内,身体机能最为活跃的时间因人而异,我的是在清晨的几小时,在这段时间内我会集中精力完成重要的工作。随后的时间或是运动,或是处理杂务,打理那些不需高度集中精力的工作。日暮时分便悠哉悠哉,不再继续工作,读书或听音乐,放松精神,尽早就寝。”

  6点起床10点睡觉的孙俪,在接拍《那时花开月正圆》时就跟导演提出不能熬夜的要求。《芈月传》有场夜戏拍到晚上11点,平时10点前睡觉的她,一到晚上连台词都记不住。

  我的作息时间是朝5晚11,随着对自己了解的加深,我发现我的精力从早到晚依次递减。早晨脑子最清醒,效率最高,下午的工作效率明显不及上午,到了晚上脑子开始发晕,不是转得慢,就是记不住,处理工作或写作相对吃力。我统计过,早晨和上午的精力输入和输出几乎占全天的七成。所以,对我来说,早晨至关重要。

  针对自己的作息情况及精力分布,我试图摸索出美好早晨的公式:

  1.冬天早上说起就起

  我早上都是自然醒的,夏天5点左右,冬天5点半左右,感觉冬天确实需要更多的睡眠。冬天昼短夜长,体内的褪黑素会根据眼睛接受的光照自行调控,所以睡眠延长也很正常。

  每个人情况不一样,不必要求所有人都5点起床。虽然我们都用北京时间,但是很多地方都有时差,大连的有轨电车4点半就开始跑了,而西部有些城市7点的天还黑乎乎的。但我建议熬夜的人,把晚上做的事换到早上做,在保证休息好的情况下,循序渐进地试着早睡早起。对于醒来但起不来的朋友,我建议通过按摩或轻拍脸部的方式来促进血液循环,让自己慢慢清醒。我的“无痛”早起是因为北方有暖气,不存在被窝内外温差大的恐惧。但我以前住在南方,完全理解在寒冬挣扎着早起的感觉,那确实需要不小的自制力。

  我爱早起,因为早起像白捡了时间一样,能做我要做的事和想做的事。如果让我选出一天中最爱的时段,我选早上5点到6点半,起床后投入读书或写作中。这是我一天中最安静、最高效、最惬意的独处时间,我享受那种脑力激荡、灵感活跃的感觉。

  2.早晨做些静态运动

  平时我也只是做几下伸展运动,只有身体沉重时才会抽20分钟练瑜伽。最近读枡野俊明的书,他在书里推荐坐禅,每天早上5分钟就可以。

  坐禅时要注意呼吸,“呼”在“吸”的前面,把意念集中在肚脐下方,缓慢吐气,控制气息使之绵长,再自然而然地进行下一步吸气。我早上也试着做,发现自己在反复深呼吸中,心情变得沉静,感觉身体缓缓下沉,在地上生根。

  总用胸部呼吸,心情会焦躁,而每天早上的坐禅,会让自己心如止水。这招太有效了,用沉静的心来考量今天要做的事,思维敏捷,头脑清醒,坐车时不会昏昏沉沉,抵达公司后也能立即集中精力投入工作中。

  3.再忙也要好好吃早餐

  我有个同事总是来不及吃早餐,10点左右就饿了,中午吃饭狼吞虎咽,所以他的肠胃也是最娇气的。

  早餐的花式摆盘,美是美,但不实用,周末可以试试,工作日我以快捷、简单、营养为原则。

  工作日早餐我用早餐一体机烤片面包,热盒牛奶,蒸个鸡蛋,两三分钟就完成,便捷又美味。早餐我忌两类:一忌冷食,早上不吃温暖的东西,胃里冷清;二忌油大,尤其油条,吃完嘴里胃里都很难受。

  早餐是三餐中最重要的一餐,也是距上一顿间隔时间最长的一餐,身体一直在消耗,如果不及时进食的话,血糖供应不足,对大脑、肠胃都不好。

  4.每天提前5分钟出门

  同事小敏的狼狈经历,我也经历过,都是磨蹭惹的祸。那天我照常早起,出门前弄好了刘海才出门,因为这一耽搁,比平时晚出门3分钟。结果一步晚,步步皆晚。我在飞奔赶车时把手机和播放器都摔了,跑完后心跳加速,嗓子火辣,又因为没吃早餐饿得头昏眼花,工作不在状态接连出错,忘拿钥匙下班只能瞎逛等着先生回家。

  痛定思痛的我,给自己定下“每天提前5分钟出门”的规矩。头一天就查好天气,熨烫好衣服,备好钥匙鞋袜等,定好出门的闹钟。以后我每天都是气定神闲地散步式出门,早晨的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不再奔跑,心情不再焦躁。车没来时也不用着急看时间,而是看看广场上练太极的老人、郁郁葱葱的植物,听听小鸟轻快的叫声。

  有时觉得还早,便提前一站下车溜达着去上班,那些曾从车窗眺望的商店就在眼前,耀眼夺目的阳光从树杈间洒下。

  这和以前着急赶路时的感受完全不同,小确幸在不骄不躁时更容易感知到。

  5.通勤路上进入工作状态

  上班通勤的路上,我腰背挺直,从不睡觉打盹儿,因为一旦睡觉,精神就会变得萎靡,很久才能恢复。为了不浪费好状态,上班路上我会听一些增长见闻、提升技能的音频节目,或一些政治、经济、心理方面的公开课。

  我视力不好,眼睛迎风流泪,所以会在车上边听音频边练视力,有意识地盯住建筑一角或空中飞鸟,以缓解眼部疲劳。

  离公司还有十多分钟车程时,关掉音频,将大脑清零,慢慢回想工作上的要点和待办事项的进度,心里大致有轻重缓急的计划和安排。这样到公司时,我已经切换成工作模式,活力满满地展开一天的工作。

  对我而言,好的早晨是有公式的:一个美好早晨=自然醒的早起+适度的身心运动+营养便捷的早餐+提前5分钟出门+通勤时的状态切换。

  当然,没有前晚的早睡,早起只能是毁一天。一个“质地”好的早晨,更能顺承一个“质地”好的全天。那种充实感、满足感、昂扬感、可控感,是对每个用心过早晨的人的奖赏。

  南怀瑾先生说:“能控制早晨的人,方可控制人生。”我们怎么过早晨,就会怎样过一天,也就会怎样过一生。

  村上春树的生活方式,早学早享受

  前段时间逛超市,看到《新周刊》新一期的主题人物是村上春树。封面上那句“他不是作家,是生活家”,让我点头如捣蒜。我对他的认识,始于《挪威的森林》,陷于《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忠于《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他的小说我读得不多,严格来说,我不算他的书迷,但我绝对是他生活方式的支持者。尤其读了《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以后,我敬佩他能坚持跑步20多年的精神,因此我对他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感兴趣。

  他住在城郊,每天过着早睡早起的健康生活:坚持写作,日复一日地坚持慢跑,喜欢做蔬菜沙拉,听古典乐和爵士乐。除了日常写作,他每年至少参加一次马拉松,还有弹钢琴、画画……他把生活过得既自律又丰盈。

  我从初中起读他的小说,先喜欢上他小说里主人公的角色设定,再到字里行间的小资品位。把这些因素都抛开,我才意识到,我真正喜欢的是他的生活方式,以及从中流露出的自律和坚持。

  村上春树的生活习惯,是我内心向往的:

  1.早睡早起

  村上春树早晨四五点起床,晚上9点多就寝。他在接受《大方》杂志采访时说:“写长篇小说时,基本都是凌晨四点左右起床,从来不用闹钟,泡咖啡、吃点心后,立即开始工作。重点是,要马上进入工作状态,不能拖拖拉拉。”

  对于早睡早起多年的习惯与坚持,他说:“我每天重复着这种作息,从不改变,这种重复本身变得很重要,就像一种催眠术,我沉醉于自我,进入意识的更深处,要把这种重复性的生活坚持很长时间,半年到一年,那就需要很强的意志力和体力了。”

  2.坚持跑步

  33岁的秋天,他开始跑步,写作五六个小时,跑十公里。后来改为早上9点或10点,结束工作后跑一个小时。每天60支烟的习惯改了,腰间的赘肉没了。他曾对一位年轻作家表示,作家如果长赘肉就完了。他进一步解释,这是物理上的赘肉,也是隐喻上的赘肉。他认为,职业小说家“头脑和身体都需要健康”。

  “跑步是一件简单的事,只要有一双适合跑步的鞋,有一条马马虎虎的路,就可以在兴之所至时想跑多久就跑多久。”跑了30多次马拉松的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写道:“我能感受到非常安静的幸福感。吸入空气,吐出空气,呼吸声中听不出凌乱。”

  在长跑中,如果有必须战胜的对手,那便是过去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