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开发在写代码的时候需要编译器做代码检查。
合并代码的时候需要有人检查。
整个项目更是分了开发环境,测试环境,正式环境,甚至更多。
一个没有精心设计和安排的软件简直就是一场灾难,质量和效率都难以保证。
结构能力就是这么重要的一项能力。
我们先看看提笔就写带来的结果是什么?
- 很容易写跑偏,最后的成文和预想的有很大偏差。
- 会写得很慢甚至写不下去。
- 文章最后写出来了也可能逻辑混乱的碎碎念。
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总共分成三步:确立写作主题 -> 针对堆主题的理解写出大纲 -> 搜索素材、根据素材补充完善提纲。
一、 确立写作主题
1. 首先是要确定一个大概的主体方向,这里就是之前的选题,好的选题就成功了一半
2. 然后梳理几个核心的立意
3. 综合考量确立核心立意。
举个例子来说,今天我读完一篇文章《如何搭好一篇文章的结构》深有触动,这篇文章文章主要讲搭好结构的三个步骤。
于是我根据这个观点想出了一些新的立意。
- 设计的本质是自然
- 无为而治是在项目开始后不做过多干预
- 一个架构师的重要性
列完这些立意后我就开始梳理,最后得到一个主要立意,顶层设计——个架构师的重要性。
新手写文章没有丰富的经验,脑子里没有大量素材、观点,所以更多的时候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先确定好一个确定的点。有的时候甚至需要阅读大量素材辅助自己完成这个目标。
经过长期的训练后,你深谙人性,理解目标用户的痛点和需求,同时已经在写作领域积累的大量的观点和素材,这时候就可能一下就有非常好的立意。
二、 根据对主题的理解写出大纲
一下有14个思考方式
1. 问题:发什么了什么事情,新闻?有哪些痛点、需求可以挖掘
2. 是什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事、方法、概念
3. 为什么:为什么发生了这件事,为什么要讲这件事,这个观点的本质是什么?可以用哪些观点、实例去解释它,正面论证,反面论证。
4. 怎么做:你可以写如何做一件事,如何使用一个概念,给出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5. 分解:把一个整体拆分成很多部分讲。
6. 并列:当你讲述一个关电视,你可以找同一个层次但不同维度的案例并列论证。
7. 递进:时间、空间、程度的递进
8. 关联:这件事和其他哪些事有关;这个人和其他那些人有关联;这个概念和其他哪些概念有关联
9. 过程:一件事是怎么发展的
10. 转折:一件事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那些意料之外的转变
11. 对比:两个人的对比;两件事的对比;两个观点的对比;不同时间的对比等
12. 结果:一件事的结局是怎么样的?
13. 反思:从一件事、一个人、一个新观点中得到了什么
14. 意义:这件事带来了哪些价值,去做一件事有什么价值,学会并正确使用一个概念,观点,方法会得到什么价值
根据以上14种思考方式的组合以及自己的拓展,我们可以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论。
比如在一开始的时候 看到现象和问题?发现问题的痛点?探索它的本质,思考那些概念可以解释这件事,被动娱乐、主动娱乐、心流、自控力、边际效应
然后具体到怎么做?给大家提出详细的解决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分解/并列/递进/关联/过程/转折/对比的方式论证
最后从结果上去思考,反思,最后是自己思考这件事带来的价值。
三、 完善了基础的大纲之后我们还需要通过发现素材来完善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