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雪妮为你分享的 第78篇文章
郭红艳为你分享的第37篇文章
平时我们很少回湖南家,每次回去,都是来去匆匆。
母亲那边的亲戚,父亲这边的亲戚都是亲戚。两边都走一走,时间总是不够用。其实每次回去,只想好好陪陪父母。这些亲戚,特别是隔代的远亲,能想起的记忆还是停留在儿时。很多年过去了,也不知道他们过得怎么样。
以前回到家,常常会从父母口中听到一些亲戚的近况:谁的儿子结婚了、谁的女儿出嫁了、谁家生了一个大胖小子,谁家的老人过世了......
自从父亲过世后,母亲也进城住弟弟家去了。家中只留下一栋老房子,我回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和亲戚的走动也更少了。
亲戚中有一位远房堂姑,家中只有二个老人了。记得父亲还在世的时候,我也曾听父亲说起过。对于他们的遭遇,我深表同情。2016年国庆节回到老家,我决定安排一天去看望他们。四号的早上,我们出发了,但这么多年没有往来,去他的家路也记不起来了,妈妈也只记得大概方位,只好边走边问过去。
对于他们俩的印象,头脑中印象最深的是二十年前,妈妈带着我和弟弟到他家拜年。我记得他们家住在深山的里面,要长途跋涉几十里山路才能到。那次本想小住两天,不料第二天一场大雪把唯一的山路给埋了,我们母子三人只好老老实实,安心在他们家住下,一呆就是整整一个星期。
在这一个星期里,受到他们家热情的款待,每天好吃好玩招待我们。当时他的两个儿女每天变着花样陪我们玩,那几日留给我的都是些美好的回忆。我记得回家那天,姑姑姑父怕我们走不惯这山路,还亲自送我们下山,直到把我们送到镇里上中巴车才回去。几十里的山路一个来回天就黑了,当时很令我感动。
我记得最近一次见面是十六年前,他的儿子在县城汽车站开了个小餐馆,我和爱人还到他店里吃了一碗米粉,当时急着赶车,彼此之间也没有过多的交谈。之后的很多年,我就没见过他们了。
有时也会听父母提到他们家的事,日子越过越苦。他们家曾有三个孩子,一个男孩两个女孩,都是七零后。
他的长女我没见过,小时候去他家时,就听说离开人世了。三个孩子里,最出色的就是他的长女,相貌、头脑、人品都受人称赞。十八九岁,花一样的年龄,四里八乡的好青年陆续有人上门来提亲。女儿相中的一个如意郎君,却没被父亲看上。父亲独自作主,为她另找了一个,但是女儿誓死不从。父亲紧紧相逼,女儿竟上吊自杀了。
大女儿的死了并没有让他引以为戒,姑父做事还是我行我素,一意孤行,家里的大大小小的事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从来听不进任何意见。面对强势的丈夫,堂姑只有忍气吞声,委屈求全,从来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
我真不知我的姑姑这一辈子是如何走过来的。
姑姑是软弱的,一辈子屈服在姑父的威严下,但是他的儿女,面对霸道野蛮的父亲,选择了以死来反抗,长女已用这种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没有想到十多年后,同样的事情又逼儿子走上了绝路。
看着家中年轻的生命一个个凋零,真让人寒心哪!
他的两个孩子走了,亲朋好友都不知情。若干年后才听说:一个是上吊死在家里,另一个是喝农药死在自已店里。他们的后事是如何处理的,身边的至亲是不得知。面对一双年轻儿女的死,我不知道做为父亲的姑父是否有愧疚之心;面对丧子之痛的堂姑,这些年又是如何度过的呢?
三个孩子中长女和儿子都走了,剩下老二是头脑很不清晰,做人做事没有主见,面对自己的终生大事,任由父亲的安排。嫁了一个比自己大许多的又老又穷的驼背男人。对于这样的婚姻,我不知是否有幸福可言?
悲剧、悲剧,人活着都不能自己去把握命运,人生又有何意义?
他们家悲惨故事,我只知道个大概,具体的细节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
进山的路蜿蜒曲折,翻过了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九曲十八弯转得我晕头转向。还好进山的公路还不错,这利益于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变化。现在驱车两个小时的山程就到了他所在的村庄。房屋散落在村子各个角落,他们的家在到底在哪?我们边走边问,在村委会的拐角处,正好有一位头发花白,满脸老年斑,扶着拐杖的大爷。妈妈上前一问,竟然就是我们要找的姑父,当时连妈妈都没认出来。
在姑父的带领下,我们跟随他来到家。
姑姑看到我们的到来,有一些意外。或许做梦都没有想到我们会突然到访。又惊又喜,连忙找凳子,找茶杯,去烧水。几十年没见,姑姑还能唤起我们的名字,实属难得。
到处看看,小时候来过记忆一点点唤醒。房子还是从前的那栋老房子,只是厅堂和过道堆满了柴火,显得拥挤杂乱,房间也乱七八糟的堆放许多没用的杂物。我们前前后后,探望了一下,可谓家徒四壁、一贫如洗。
我们一同来了七八人,厅堂挤不下,只有站在屋外说话。这个时候又恰好午饭时刻,两位长辈问我们吃过饭没有。看到如此的情形,我们只能用善意的谎言说,在镇里用过餐了,远道而来就是专程来看望你们的。
几十年没有见面了,老人年纪大了,走路都打颤,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都是一个问题。通过他们的谈话得知,他们那个女儿也有五六十岁了,嫁得很远,家里有一个儿子上高一,在县城读重点高中,学习成绩不错。女儿家的生活贫困,一家三口吃低保,也没有能力来照顾两位老人。女儿家离得又远,两位老人家里有个什么情况,远水解不了近渴呀?两个老人早已丧失劳动能力,每个月只能靠220元的低保度,没有其它经济来源。随着年龄增长,往后的日子会更苦。
谁能解救他们呢?农村养老的出路在哪里呢?
我们除了买点营养品,拿点生活费给他们外,又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呢?
从聊天中得知老人有进养老院的想法。
我们来一趟也不容易,如果能从根本帮他们解决日后一些的问题,当然是好事。当天我们就陪同他一起去找了村支书和村主任,还到镇上的养老院去实地看了看。经过了解得知,要进养老院首先老人要有强烈的意愿,其次还得符合进养老院的条件。满足这两个条件,还得有人愿意替两位跑腿办此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后面需要来回的折腾,办好此事也非一朝一夕。
进一步沟通后得知,他有一个女儿,不具备进养老院的资格。如果个人及家属要求进养老院,首先要去争取指标,每个月还要交些生活费。去了养老院后,个人的财产,如田地、山林等要交回集体。当然有特殊情况也可以保留。
听说每个月要向养老院交少量的生活费,她的女儿女婿就不愿意了。更担心的是田地山林充分,他们开始反对老人去养老院。
不愿意抚养老人,也不想出钱,但想要家产,我很明白他们的心思。一个月拿出几百元来,对于他女儿这样的家庭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
进不了养老院,两位老人只能和从前一样,一如既往地生活着。
对于这一切,我也只能表示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