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4日
乘李广社的车,来到了西南村。
在村口,碰到了在认真履行疫情防控工作的村民孟小锁,这位七十岁的老人,认真地查看了我们的行程码、健康码后,才放行。
我来到了李广社的家。他说,他原先的家在李庄沟东,后来庄上的人都迁走了,几年前,村上退房还耕,就将那些闲置并塌落的旧房改造成了良田。
李广社现在的房,就是他购置的闲置多年曾经的庄小学,在门头还能看到依稀可辨的“李庄学校”几个字。
时代变迁,物是人非。在门前,我给李广社留了影。
李庄有对老年夫妇,男的叫李呆住,是西山矿务局官地矿综采二队的有着三十年工龄的采工;女的叫孟末鸟,是个全职太太。他俩相濡以沫,用行动诠释着“老伴”两字更深刻的含义,并安居在这个偏僻的山庄上。
李呆住把一生最精彩的青春岁月,奉献在煤矿上,退休时身体已严重透支,从退休的那天起,就已是病歪歪的。严重的糖尿病,不得不靠注射胰岛素来控制。有一次,还因心脏问题住进了医院,严重时刻,还下过病危通知书。
李呆住就是这样一直被疾病困扰着。
三年前,李呆住的老娘因病生活不能自理了,他与兄妹几个轮流伺候,每两个月就要轮一次,一次一个月。孟末鸟说,那个时候,我很累,这个床上躺的是婆婆,那个床上睡的是丈夫,这两个病人全都靠她一个人来伺候。
就在这每两个月轮换一次的过程中,他们有个意想不到的发现,每次回乡村小住一段,李呆住病状似乎就会轻一点。
婆婆去逝后,他俩就长长的住了几个月。这一次,真真切切的证实:李呆住的身体确实是硬朗了。
三年来,他俩就长居在乡下。乡村的生活条件差,不比城市,所需要的东西大都买不到。要想吃到新鲜蔬菜,那都得动手去种。他们在门前的空地上种上了各种蔬菜,基本满足了需求。
这是勤奋的一对,劳作成了一种乐趣。这里没有污染,没有喧闹,清新的空气,宁静的大地,这天赐的优美环境让他俩生活的悠然自得,很是开心。孟末鸟深有感触地说:这里是养生的好地方,你看老头子的身体也越来越好了。
为这两位老人牵挂的是他们的两个女儿。孩子们担心他俩在乡下遭罪,怕冬天没有暖气而受冻,怕夏天没有空调而受热,总是打电话要老人搬回城市住。是的,女儿们哪里能读解出这两位老人在乡村生活的个中趣味。
李呆住、孟末鸟从小就生长在农村,虽然说在城市里也生活了大半辈子,可如今重返故地,对他们来说一切都是完全能够适应的。这几年,村人在他们的影响下,一切正发生着改变,这改变的不仅仅是两位老人原有的生活状态,也让当地人的生活有了变化,一种新潮正慢慢地向百姓们走来。
孟末鸟有过城市人的生活,比较当地人来说,真可谓见多识广,思想开放。她生性活跃,加之也能歌善舞,便成了一个有影响的人物。去年夏天,在她的组织和策划下,庄上成功举办了两次消夏晚会。
村里的人听说有人组织文艺活动,一个个踊跃参与。那天热闹的演出,让村人大开眼界。一出出自编自导,自排自演,自娱自乐的节目,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位观众。这是个寂静的山庄,那个夜晚,热闹非凡,一种从未有过的新气象吹落在人们的心田。
孟末鸟与大家合创的三句半《护林防火》是个风趣幽默、惹人喜爱的节目,最受大家欢迎。去年乡里组织篮球比赛,这个节目还被村干部选调,为比赛活动进行了助兴表演。成功的演出,并受到好评,这让庄上那些足不出户的家庭妇女,在乡里也露了脸,也风风光光的火了把。
李呆住和孟末鸟还连续两年,组织庄上的人进行了绿道徒步运动。这是一个参与度最广泛的活动,不仅有庄上的,还有周边四邻八村的。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正悄悄的向人们走来。
当摆脱了贫穷以后,追求时尚,向往健康,便成了百姓们生活的主流,美好的小康生活正在迈步到来。
年过六旬的李田社,没有感到自己在变老,还和当年一样,正热情奔放的放手干着自己的事情。他养了八十箱蜂,并把一切管理的井井有条,去年收蜜三千余斤,获益两万余元。
李田社说,他的蜂蜜大都由蜂农专业合作社集中收购了,还有一部分是顾客上门购买了,他也去县城的街头卖过,但卖出去的不多。
李田社还种有十五亩地,他说,地里的事妻子管的多,蜂场上的事,我管的多。
这是一对恩爱夫妻,一辈子了就守望在这片热土上,他们靠勤劳,靠吃苦,获得了收获,所挣的钱也堪比在外打工。养着蜂种着地,安居的现状让这两口子生活的其乐融融。
让我不解的是,在西南村街道那靠墙的边上,还依然立着一个废弃不用的水笼头。我便问:这是做什么用的?
五十七岁的张建社回答说:1976年,我爸不当大队书记的那一年,安的这个水管,这改变了第五生产队人祖祖辈辈到井上挑水的历史。那时候城里人到自来水管下担水还要出水票,而我们是随便担,五队的社员们可高兴了。
四十多年过去了,这个水管还立在那里,它是那个时代的记忆,也在见证着西南村的发展变化……
以下是来自村中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