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一些价值输出,多一些行动方法(《沟通的方法》一)


1、关于沟通的本质

“沟通的开放性=扩大共识+消除盲区”

“沟通的意义在于不断地交流信息,努力消除彼此的盲区,扩展双方的共识。这首先需要我们整理好自己的信息,主动把他们展现给对方。”

我想,在对外交流中,我们之所以会感到胆怯退缩,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自己不像对方那样掌握更多的信息,在权力体系中潜意识地会处于下位。因此在沟通之前,整理自己已知的信息,明确自己的目标非常重要。

2、关于建设性意见

“关于建设性,还有一个容易混淆的词,叫创造性。我们经常把建设性和创造性混在一起,好像只有不落窠臼的想法才是有建设性的。其实不然。如果创造性追求不断推陈出新,建设性则会看重方案能不能落地。也就是说你,只要沟通可以推动事物向前发展,比如,把问题解决一点,那它就是具备建设性的。这个过程未必一定要标新立异。”

“建设性=可执行的最小化行动+可持续的行动阶梯+每个节点的即时反馈”

没人喜欢听废话,但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提出什么妙计,五年的职场经历让我明白,我们做的绝大部分都是常规性工作,新不新的其实不重要,能否坚决执行才最重要。无论是日常交流,还是汇报工作,清晰地陈述行动计划,是衡量否靠谱的一项重要指标。

3、关于辅导新人

“光有价值观的辅导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行动方法和落地范围。”

哈哈,这一点要戳中很多人的死穴了。有多少人在分享经验的时候,总是忍不住夹带自己的感悟或者价值观呢?上价值讲情怀,轻松地聊天没有问题,可以相互促进了解嘛,但如果是在辅导新人,那就还真没什么必要,还不如教他工作怎么上手、邮件怎么写、表格怎么做呢!

书里举了一个例子,说如果你培训时一直强调“要以客户为中心”,员工心里其实是有些懵的,但假如你告诉他客诉要在多久内回应,什么情况下可以赠送免费样品等,那就清晰明了多了。

所以,除非他主动提问,我们还是少一些价值输出,多一些行动方法。

这三段话,其实解决了我对沟通的很大误解。沟通的过程不是自我展示,而是围绕某些具体目的而展开的信息交换,从而达到共识。脱离了目的,那是空谈,尬聊;没有信息交换,那就是一次个人秀。无论如何,那都不是成功的沟通。

擅长沟通不是天赋注定的,也不是性格导向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不断练习逐渐进步的。对我来说,练习本身的动作不难,难的是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要把心底那一股子羞涩、难堪、笨拙抛到脑后。

书上提供的比较多的话术供读者练习,我看着都觉得尴尬到脚趾了······一想到自己也要这样说话,内心一阵慌张。还是等我好好练习几次之后,到时候再跟大家分享我是啥心理吧。

如果你也时常会感到自己在社交场合,特别是在职场中无所适从之后,建议可以读一读这本书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少一些价值输出,多一些行动方法(《沟通的方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