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正确姿势之我见

        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我们每天面对的信息量实在太大,应接不暇。每天要在这么多的信息里甄选出自己觉得有用的信息,我们真的很困难。于是,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我们开始了手机刷屏,微信、微博、知乎、各种搜索、以及各种APP的信息推送、电子书等等。但往往是,在过后的几天甚或在第二天,我们就想不起来我们之前看过什么,更别谈有些什么收获了。

        为了所谓的个人快速成长,我们参加各种培训、讲座及速成班,甚至学习现在日益流行的快速阅读等等。我和身边的一些想成长的人也经常这样做,结局往往是收效甚微,甚或经常忘记前段时间自己看过什么书,更别谈看过的书中有些什么能回忆起来的内容。就这样,我们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于是乎慢慢就焦虑、浮躁起来。

        我经常思考这个问题,以前读初中,高中时,自己面对知识、信息时基本上没有这种焦虑和浮躁呀。走到今天,到底是我变了?还是时代变了?甚或是我和时代都变了,但为什么没有变得更好,反而变得更糟糕了?

        直到我看到下面的这些话,我才真正意识到是自己的阅读姿势错了。而且,随着自从互联网愈发兴盛,我们的阅读姿势就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文字出现之前,中国历史、国外历史都是“口耳相传”的,直到文字以及后续的印刷术出现后,才有了视觉上的文字。我们才能开始“读”,所以“读”是“听”的儿子,孙子,也许还是孙子的孙子,……

      文字的基本属性有两个,一个是形,这是供我们阅读用的,它作用于视力。文字的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属性是“音”,这就是供我们说话用的,它取决于我们的听力。

      有时,同一句话,用不同的语音说出来,意境决然不同,大家有空可以看看话剧《雷雨》剧本中的文字,有一段后母繁漪与长子周萍的对话(他们之间有不伦之恋)。剧本里,周萍说:“如果你以为你不是父亲的妻子,我自己还承认我是我父亲的儿子。”繁漪说:“哦,你是你父亲的儿子”。

        这段文字如果你阅读时,仅仅是阅而没有去联系上下文去好好地读,甚或是朗读,揣摩,也许就这样毫无异常知觉地一滑而过了。但是,当你有机会坐在剧场里,看这场话剧,看到这里,听到这两句台词时,再联想到你当初看这部剧本时毫无异常知觉一滑而过这两句台词时的情景,你会吃惊地发现自己当初阅读时的那种反应是非常非常愚钝的,敏感的人甚至会“怨悔不已“。

      “我是我父亲的儿子。”这是周萍的狡诈。周萍想结束与后母的不论之恋,他要用伦理来压垮繁漪。繁漪的声音充满了愤懑之情,她想不到周萍会这样说,于是她的声音充满了对始乱终弃的控诉,语气里面弥满了嘲讽与谩骂~你和你的老子是一路货色,是彻底的绝望,是疯狂之前最后的克制,“你是你父亲的儿子”啊!

        如果没有“听”,我真地能够读懂《雷雨》里面的这里吗?

        所以,阅读真的是阅和读两个分开的、不同的动作。但现在的我们往往“数典忘祖”,经常更多做的动作仅仅是“阅”,往往还忘了通过“读”产生的听,产生的思考。

      自从开始笨拙地学习写作以来,我开始学习阅读,践行笑来老师所说的逐字阅读 ,现在初步理解了慢速阅读的好处。

      最好的阅读方式是:有一大段时间,坐下来,打开书,一支笔,一张白纸,一边看,一边时不时在纸上写写、记记、画画,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就慢速地多读几遍,直至理解。其实纸笔系统更有利于阅读时思考,读一本书需要经过边阅读边思考,作书摘,记录自己阅读到精彩部分时自己的感想,总结等等。 读完一本书,我们不仅要知道作者表达什么,更重要的是,读完这本书,我的感受是什么,然后将这个感受记录下来,这就是总结,也即是我们通过真正的阅读产生的输出。

      坚持不长的一段时间,我想您也能体会到,我在阅读中体验到的这种“慢就是快”的意境。

      朋友,欢迎你和我一起来体验这种踏实的感觉。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的正确姿势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