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已证:赵姨娘这个角色,并不是曹雪芹刻意画下的反动脸谱,而是社会中层、庶族姨娘类群生动的抗争形象。
本篇继续为赵姨娘母子翻案。尽管赵姨娘母子不得人心,但其邪思恶行的原罪,并不在他们身上。
一、赵姨娘之愚蠢
赵姨娘的反抗言行,对其子影响很大,导致贾环与众人不和,常常为琐事吵闹。庶子受到不公平待遇、暂时又无能力认识社会的本质问题,就会迁怒于嫡兄,继而成仇。
最典型的一次,是贾环“因情”成怒,故意掀翻烛台烫,伤了宝玉的脸和眼睛。
最毒的一次,是智取;贾环趁机落井下石、向父亲诬告宝玉,逼奸金钏儿不遂又殴打金钏儿而致其跳井自尽。贾环这次进谗,相当给力,加之其它复杂诱因,致使父亲贾政差点打死宝玉。
曹雪芹行文,绝不为单一的人物或事件设计场面。他始终把握生活细节,以其精明独到的目光、细致入微的笔锋,叫事件所关联的大小人物同时登场、尽情表演;让读者登上大观园的社会人生大舞台,如身临其境。
赵姨娘的反抗精神,也会在她的两个孩子身上产生反作用力,使自己与两个孩子探春、贾环之间时时可能发生冲突。社会地位所致,赵姨娘的反抗精神,更会导致她在生活中目无礼数和不通情理。
礼,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其功用形同法律。注:此道德说并非儒家的单纯说教;而是典章制度、行为规范及赏罚准则。理;简言之,理就是事物本来具有的规律和法则,包含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
人为制定的社会法则,必须以公平的社会制度为前提,才能被社会广泛认可,才能确保其效力。否则不仅毫无意义,反而还会破坏社会原本具有的自然法则;儒家空洞的道德说教之前,始终隐约前缀一个伪字,便是几千年来皇帝治下的可悲实例。
闲言少叙。正常社会的维系,需要人们必须尊礼而明理,否则必然乱套。但在皇帝强权治下,礼和理又会成为欺压和愚弄民众的工具。
更令人痛恨的是,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尤其城头变幻大王旗之际,礼和理总是被强权者变戏法似的颠倒混淆、随意利用,使得本来就愚昧无知的民众更加愚昧无知,从而造成现实中无数大大小小的悲剧。中国社会究其乱象的根源,就是儒家犬臣为皇帝制度编排、发明的社会等级理论。
赵姨娘的形象之所以异常生动,就是曹雪芹把如上问题都看得清清楚楚。他把对赵姨娘的同情和憎恨汇于一心,总结为一个字:愚。
赵姨娘所处的社会层次所致,使其经常把礼和理分辨不清。因此,也使得自己的身份和愚昧言行,经常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从而使自己的处境更加艰难、更加不得人心。愚蠢之人大约都是如此结局:可怜又可恨。
二、赵姨娘争闲气
五十五回,是《红楼梦》的分水岭。其实早从五十回起、即薛宝琴等人来荣府避难投亲之际,曹雪芹的笔调,已经有了很大变化,诗词寓意均含悲壮之调。比如红梅赋、芦雪庵咏雪联句、怀古谜诗等等;可惜,只是不为远诗的读者所关注。
五十四回,贾府热热闹闹过完大年。从五十五回起,凤姐忽然小产,并且因操劳过度得了严重的下红之症而告病休养。又因王夫人无法支撑繁重的家务,就由荣府的老大姐李纨出头,协助三姑娘探春料理家事;后又增添薛宝钗监督共理。
荣府的下人戏嘲:刚倒下了一个巡海夜叉,这又添下三个镇山太岁。李纨是个呐咪佛型的女人,事不关己绝不出手。宝姐又是亲戚年纪又轻,更不便直接行令。所以,荣府的家务重担自然落在三姑娘探春的肩上。
现实中,一旦有新官上任,别有用心的能人,总要想方设法试试新官的刀口、或总是要找些麻烦、或是要看看他们的笑话。
荣府新当家探春刚一上任,第一个来试刀口的人,是荣府女仆队长、银库总管吴新登的老婆。吴新登老婆来向探春报告说: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死了,请示探春应该给赵姨娘娘家赏银多少的礼事。
荣府自来有很多礼数家规,书中称老例。老例相当于家法,不能随意更改。吴新登老婆请示的赏银,是荣府给下层亲戚、仆人家打赏的丧葬礼金;这笔礼银似如当今的丧葬费,有严格等级差别:按主仆、嫡庶、辈分的远近高低来裁决,各家各人所赏不同。
仅以奴才和姨娘层为例,就有里头的、外头的之分。所谓里头的,就是家养奴才;如赵姨娘娘家、林之孝家、赖大家、鸳鸯家等等。所谓外头的,就是像袭人、晴雯之类从外面买来的奴才。
以荣府老例而论:前提,如果把袭人看做宝玉的姨娘;那么,袭人就和赵姨娘是同一级别。所以,赵姨娘之弟所赏的丧银,和袭人之母所赏的丧银理应不同。为什么呢?因为赵姨娘死的是弟弟,而袭人死的是母亲;所赏对象的辈分高低有别:袭人母亲赏丧银四十两,赵姨娘之弟赏丧银二十两。
赵姨娘跟女儿探春闹意见,是因为袭人并不是宝玉正式的姨娘;虽有其实,但无其名。严格地讲,袭人只能算仆人,而还不是半个主子。而赵姨娘却是荣府真米实曲的半个主子,证据和资质,就是探春和贾环一双儿女。
因此,如果以宗法礼法而论,赵姨娘闹意见并没有错。就是说:如果袭人一个女仆的娘,能赏丧银四十两;那么,赵姨娘这位半个主子的弟弟,也应该赏丧银四十两。此例的焦点问题:赵姨娘是荣府半个主子,而袭人只是一个仆人;她还没有成为宝玉的正式姨娘。
那么是探春错了?其实探春更没错。
如果说有错,错就错在前任的当家人凤姐和王夫人身上。因为袭人的娘死的时候还是凤姐在当家。但额外厚赏袭人娘家的四十两丧银,却又不是凤姐的徇私枉法,而应该是王夫人授意。
王夫人命凤姐厚赏袭人的原因,不必多说;前面论金钏儿事件之时,早已讲透:因为袭人是嫡子贾宝玉姨娘的内定候选人。况且,袭人的上面还有贾母罩着。总之,赵姨娘这次和女儿探春闹意见,根本问题,还是嫡庶与名份之争。
所以,赵姨娘其实又错了。
一错,她不该为难女儿。女儿探春初上任,只是代理当家人行权,前面还有凤姐、王夫人和贾母三层实权领导;探春没有权力、也没有能力改变不公平的嫡庶制度。二错,赵姨娘不该把别人的错,当成自己继续犯错的理由。
说得更明白一些:以荣府老例而论,即便凤姐额外厚赏袭人有错;但凤姐的这个错,并不是探春继续错赏赵国基的理由。探春的职务,只是荣府暂时的家务事代理人,她无法改变老例,更没有额外赏赐下人的特权;尽管赵姨娘之弟赵国基,是探春血缘上的亲舅舅。
是非辨明,再看探春应对之策。
当李纨想做老好人、要按袭人娘家的丧礼标准,来赏赵姨娘娘家之时,探春立马给予纠正。并借凤姐平素之威,严厉训斥吴新登老婆等女仆的错误认识和轻慢态度。显然,吴新登老婆等人,就是要利用此事来为难探春、想要新任之官探春的好看。
或者说,她们是想通过赵姨娘与探春的母女关系、借丧银之事与探春靠点近乎,重新组合新的利益圈子。但她们刚玩开,就被精明的探春识破。结果,让这些长舌妇们对探春刮目相看。
而正当此时——可能有人提前安排,赵姨娘及时出现。她先是对女儿探春进行一番亲情哭诉;接着,又把袭人娘家的赏银特别案例,当众挑明。
这时,恐怕连读者也会被赵姨娘的真情打动。但无论赵姨娘如何煽情,探春始终很清醒,并没有因私废公。她一边劝慰母亲,一边当众陈述破坏家法的危害。
探春的一席话,让兴冲冲而来的亲娘赵姨娘觉得没趣。但赵姨娘却稀里糊涂,当众数落自己女儿的无情。探春终于被母亲的无知激怒,于是便引出《红楼梦》最经典的“无情”之语:
谁是我的舅舅?
我的舅舅,才升任九省检点,
离京赴任去了。
就这段情节,很早在上学时读过的红评文章,几乎全是对探春六亲不认、冷酷无情的道德式批判。探春的无情语,成为道德家立论煽情的主要证据。
的确,九省检点并不是探春血缘上的亲舅舅,而是贾宝玉的亲舅舅。探春的亲舅舅,就是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
但以儒家纲常礼法而论,探春又是正确的:王夫人才是探春和贾环的嫡母;自然,九省检点也就是探春和贾环的嫡舅父。
皇帝儒家治下,赵姨娘就是荣府一个陪睡生殖机器;她的一双儿女,其实是王夫人法理上的儿女。赵姨娘在如此的文化氛围和社会背景之中,她与王夫人名份之下所有事项想要争取平等,只能白白地受闲气。
三、赵姨娘争高低
六十回的蔷薇硝和茉莉粉一案,来龙去脉如下:
早在元妃省亲前夕,芳官原是贾蔷从江南买回的唱戏丫头之一。最近因一个老太妃死了,朝廷要举行国祭,禁止大型娱乐。
所以,贾府解散了梨香院的戏班子,芳官被分到怡红院当差。因其聪明伶俐、又通戏词文墨更兼黛晴之风,在怡红院很受宝玉宠爱。因此,芳官也被晴雯暗中妒忌。
蔷薇硝,原是女孩子使用的高级化妆品,并具有除癣之功效。六十回前半部,那包惹事的蔷薇硝,是蕊官送给芳官的礼物。芳官拿了蔷薇硝回到房中,不料贾环和贾琮在场,叫贾环瞅见了。
贾环正当青春少年,情窦初开;他经常想给自己的丫头彩云,送些小玩艺来表达爱心。这是人之正常情怀。当他看到宝玉手里由芳官递过的蔷薇硝,也就想要一些送给彩云。
宝玉之前曾几次被贾环算计,平素对贾环不太感冒;但好歹是同父兄弟、也有博爱之情,愿意成全贾环的美意。可是芳官不高兴给贾环,因为那是蕊官送给自己的礼物;再说,她们平时都对赵姨娘母子生厌。
所以,芳官和宝玉交换眼色、不谋而合,就想拿一些自己平时用过的、陈旧的蔷薇硝打发贾环。真是合该要出事,芳官原来剩下的蔷薇硝,却不见踪影;她就顺手包一些茉莉粉哄贾环。
贾环信以为真,很高兴的走了。
贾环拿了芳官送给自己的茉莉粉,当成蔷薇硝送给彩云。彩云当然识货,就随口说了实话。赵姨娘追问因果,贾环如实回答。不想赵姨娘当时气不下咽,一面大骂贾环没有血性与宝玉亲近,一面怂恿贾环去找芳官报仇争气。
而贾环因惧怕凤姐和探春之威,并不敢去怡红院找宝玉芳官闹事。赵姨娘见儿子教不上道,不得不亲自上阵,到怡红院找芳官大闹一场。
蔷薇硝事件,引发赵姨娘大闹怡红院,如果就事论事,应该说双方都有问题。事因应在怡红院宝玉芳官一方。
事发后,宝玉似乎明白他串通芳官、哄骗贾环的行为有不当之处;就躲在蘅芜院的宝钗处不肯回来,直到事情结束。
再说赵姨娘和贾环一方;既然是小孩子的琐碎事,赵姨娘实不该继续扩大事态。彩云本是明理重情的女子,当她见劝说无效,又见赵姨娘意志坚决、大战将临,也借口躲在别处。
事发后,赵姨娘来怡红院找事;如果有人劝说,也不至于打成一团乱麻。而在怡红院这边:一方面,赵姨娘平时不得人心;另一方面,芳官的得宠又让晴雯等人嫉妒。晴雯、秋纹和麝月等人,正巴盼不得有人教训芳官一下。
战斗开始后,晴雯拦着袭人不让管,只从旁看热闹;却暗使一小丫头告知探春。晴雯明白,只要牵扯到赵姨娘的是非,下人的确无法做出裁判。
愚蠢的赵姨娘,这次包藏祸心,一仗女儿探春当权,二趁王夫人出门、凤姐生病两个对头都不在;她的目的本想为自己立威,不料画虎成犬,让女儿探春更加难堪。加之开战前,有一个精明的长舌妇叫夏婆子;她看出了门道,连连煽风引火,终于促成战斗。
凭心而论,这次赵姨娘本来占些理。而一旦动手,有理变没理,失掉半个主人的身份,芳官又如何能服?
正如探春在事后愤然所断:
你好歹也算半个主子,即便心有不平;对付一个戏子丫头,找个仆人队长出面也就解决了问题,咋就自己不尊重亲自动手,又成何体统?
探春说对了,赵姨娘的确理礼不清。
四、赵姨娘形象考辨
社会中层,如赵姨娘之流倘若突然得势,似如暴发户头脑又不十分清晰,总要铸下大错。一因世道不公、二因欲望膨胀,三因礼理不辨。加之别有用心之人从中捣鬼,定会贻祸于世。
其实,探春的头脑一直很清醒,她最后要追究那个煽风点火之人,但却因大家都明哲保身,也都下怀如意,所以还是不了了之。大观园人心已乱,赵姨娘终于丧失一次为庶族征门楼的机会。
结合前面所论,赵姨娘形象有三大特征:
之一,她坚决的反抗精神和自觉寻求尊严的自醒意识,还是值得肯定。
之二,她的无知和愚蠢,是外部环境和自身因素所造就;时时会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
之三,因她的愚蠢无知、和反抗精神共同作用所衍生的恶毒祸心,在不公平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有可能随时爆发。
赵姨娘的两个孩子,探春和贾环之间的差异,缘于所受教育之不同。探春的天资,有似宝钗悟透之后的随和与顺从。面对现实,她又与凤姐一样却都无法消除孽根,但一直在努力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探春更可贵之处,是她还具有强烈的改良精神。这是凤姐对其不住赞叹的根本之因。而贾环的心中不平与邪思歪行,一是缘于嫡庶兄弟权利待遇的很大差别,二是缘于赵姨娘平时灌输的仇恨思想。
现实的不公,一方面造成了大小悲剧的因由,更会加深、加剧反抗之下的各种矛盾。另一方面,生活中的悲剧,和现实中的矛盾交叉感染、循环往复,最终形成深渊。贾家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向灭亡。
据刘心武先生考证说:赵姨娘母子的生活原型,应该是曹頫未袭官之前的原配家室。这个推断结果,具有一定合理性,与荣府较大的矛盾特征基本吻合;体现在书里,就是赵姨娘母子与王夫人母子之间的嫡庶矛盾、关系到荣府继承权这一重大利益问题。
简明地讲:嫡庶争斗,是皇帝儒家治下中国社会各领域,永远无法避免、更是无法根除的主要矛盾;也是所有悲剧的祸根。
甚至,整部红楼梦,曹雪芹都是站在这个高度来解剖社会,探求中华文明大悲剧不断循环轮回的根源。
就赵姨娘形象而论,细思前、后儒家理论及其道德准则中的许多机关,真是莫名其妙。儒家理论于中华文明来说,似乎就是一个天生错误:
它一面制造社会等级矛盾,一面树立高尚道德标模;就这样不停搅混水,搅得中国社会,几千年难以安宁。
同时,也害得那些著书立说、辛苦传教的圣贤反到不像人,一时扶起一时又被打倒;来回地折腾,简直就是一个玩艺儿。
通俗地说,如果要解决赵姨娘母子的大悲剧、和他们反抗之下同时衍生的生活小悲剧;只要能够在家庭、家族中消灭嫡庶制度,建立公平的承袭制度和分配制度,就完全可以避免。
放大此理,置于中国历史与社会观照,只要各种公平社会制度能够确保建立,不但可以杜绝二十四史里皇家那些血流成河、不断相残的亲情仇恨,也可以免除其中亿万生灵叫苦连天的哀嚎。届时,天道人道品德自现,再无须儒家圣徒扯着嗓子辛苦的念经、艰难地叫卖了。
唐都浪子《浪说红楼》之:论赵姨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