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服从的小学教育和“听话”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伤害前面已经说了很多了,这里就不再赘述。难道作为大人的老师和家长们就“轻松”了吗?那倒未必。
一
先来看看老师如何不“轻松”:
第一,教师普遍薪资低,这是最致命的:
2018年教师工资标准由基本工资、教龄工资、绩效工资、特优津贴等构成。其中基本工资为:小学教师3000元,初中教师3500元,高中教师4200元,大专教师4800元,大学教师5500元。
虽然除了基本工资以外,还有其他工资构成,但是同时也要除去许多保险税费之类的项目,因此最终到手的实发工资普遍还是较低。而且能拿到较高工资的教师也仅仅只是少数,特别是中小学老师。这样一来,公立中小学教师除了在学校工作以外,往往还会在外兼职,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开补习班。
一般而言,经济收入决定社会地位,小学老师的工资基本也就决定了不可能会有太多年轻人愿意投入其中。因此就全国小学教师队伍总体来看,较为偏向高龄化,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中小学老师薪资的上涨有着极大的滞后性,往往是经济发展、物价上涨已经持续很久之后,才能有所上调。有的时候甚至要靠广大人民教师采取极端方式才能改变,例如各地教师集体罢课事件。除此以外,教师工资拖欠也是罢课事件的重要推手。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阶段极其重要的一环,却因为教师待遇不高的问题而被冷落。近几年来社会对提高教师工资的呼声很高,但是最后的结果还是不容乐观。因为盲目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似乎是不符合多劳多得的劳动报酬规律的。试想如果小学教师工资提高了,中学乃至大学呢?若将各级老师工资集体提高,那么全国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是否适应于较高的工资水平呢?这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第二,政治地位低。我国的教育体制完全就是一套行政体制,即“教育与政治挂钩”。广大的人民教师往往是处于政治金字塔的最底层,他们凡事都必须服从上级的命令,不允许有任何体制外的作为。老师必须服从学校,学校必须服从地方教育局,地方教育局必须服从中央教育部。这是将教育纳入行政体制的必然,如此也决定了广大人民教师最底层的政治地位,充分扼杀了人民教师的教育积极性和创造性。其实诺大的教师队伍中不乏许多真正热爱教育的人,但是极少有人能够将积极的教育热情保持下去。这在很大一定程度上不得不归咎于高度行政化的管理模式。
第三,工作压力大。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基本上是以大班制为主,一个班级一般为40到50人,最多甚至能超过60人。而且往往每位老师要承担至少两个班的教学任务。这就决定了老师们无法做到因材施教,而必须要服从学校的教学大纲,对学生统一进行一刀切的课堂灌输模式。因此我们的中小学老师并不轻松,因为他们除了课堂教学,还需要写教学计划,做教案和批改作业等等。特别是批改作业,每次都要批改上百本,所以老师请学生帮忙改作业的例子屡见不鲜。更重要的是,一般来讲老师们不能犯错,更不能出现重大教学事故,否则就要被取消评奖评优资格,甚至是扣工资等等。众多困难和压力就像几座大山一样压在老师们的身上,导致了老师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这已经成为了普遍的问题。
第四,除了面对学校和上级的压力,中小学老师们还面临着来自家长的压力。特别是现如今网络的普及,就连贫困地区的学校都有了各班的“家长群”,这就给了家长能够直接且随时随地和老师沟通的机会。但是许多负面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例如学生家长经常因为一些小事频繁给老师打电话、发消息,老师与学生在家长群内起冲突等等。这是由于大多数父母对老师工作的不理解,其中也不乏有的家长就是故意找茬。当然某些时候老师也有不当之处。不过总体来讲,大多数时候都是老师在“讨好”家长。这样的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矛盾在几十年前是没有的。
二
如果说老师的压力是外界给的,那么大多数家长的压力都是自找的。因为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非常之高,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别人。由此而给父母自身带来了许多压力:
第一,盲目增加教育开支。为了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许多父母都会争先恐后地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辅导班、竞赛班和特长班等等。父母们往往只是从外界得到了一些零零散散的消息,觉得哪个班好就盲目跟风,多半不会不考虑孩子的兴趣。这些课外培训机构的学费非常高昂,有的甚至是上万。但是我们的父母总是有一个观念,只要对孩子有益,花多少钱都无所谓。也就是说,在什么方面都能精打细算的父母们,唯独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从来不会考虑投入与产出比。
第二,陪读。许多家庭的父母因为学校离得远,又担心孩子在学校住不惯,所以往往会在学校附近租房子陪伴孩子,也就是所谓的陪读。有的父母甚至在孩子还幼小的时候,就直接在重点学校附近买好了房子。这其实也是在盲目地增加教育投入,其论述与上一条一样。其实,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已经普及,正常来说每个家庭的教育开支占比应该会很小。但是事实却与此相反,大多数城镇家庭的教育开支占比接近50%,乡村家庭为20%左右。(中新社报:农村地区校外支出占比为16.6%,而城镇地区校外支出占比达42.2%)
第三,心理压力巨大。正如前文所说,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但凡孩子在学校的成绩稍有下滑,父母们就会责怪孩子,甚至找老师“谈话”。可想而知父母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已经差到了极点。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压力,父母们都能坚持到底,可偏偏承受不起孩子考试分数降低所带来的打击。但实际上知道的人都知道,考试的不确定性因素太多了,偶尔几次发挥失常造成的分数波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第四,与孩子的矛盾加剧。所谓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当孩子无法达到父母们的预期时,他们就会不停地责怪孩子不争气,总是觉得孩子不够努力,在学校贪玩了。这其实也是一种道德上的绑架:我给你投入了那么多,你却不拿点成绩来回报我?这无形中在孩子与父母之间形成了一道隔阂,慢慢地两者之间的距离就会逐渐疏远。其实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许多矛盾都是可以避免的,只是前者太过于在乎后者的学习表现。所以当父母与孩子发生矛盾时,很多情况下都是由父母主动(直接或者间接)挑起的。换句话说,并不是孩子不理解父母,而是父母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负担和压力,而把过高的期望强加给了孩子们。
2019年9月30日于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