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幸福的能力 -20220313

随感---幸福的能力 -20220313

2021年年末,和父亲在梦中的道别(参见“随感 – 爸爸-3-20211105”),以及职场一起合作的同事的离世(参见“随感-学会爱自己-20220101-20220106”),这两件事,对我内心的冲击很大。 尽管已经成文,宣泄了内心的感受,似乎还是意犹未尽;另一方面,一直想着要整理始于2009年的“修炼”笔记。于是,就“幸福“这一主题,整合到目前为止的感悟,成就此文。

0. 幸福是人人都想的。所以, 我们在给别人最多的祝福,就是“祝你幸福!”可到底什么是幸福?幸福又何以可能呢 ,换句话,就是具有什么样的能力,能让人幸福?

0.1. 先格物致知,什么是幸福?

在“度娘”上得到的定义是这样的, “幸福,是一个人自我满足后的情绪。“。所以, 这是一种情绪, 是一种人满足后的情绪。 

0.1.1. 下一层的问题, 什么是满足? 在“度娘”上得到的定义是“对某一事物(可以分为精神、物质两方面)到已经足够。“ 那就是说, 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都可以让人满足, 使人产生幸福感。

0.1.2. 在上述的两个定义里, 都没有提及“长度”。查看德语辞典,除了上述的“满足”外, 还增加了两个维度: 

“…, der (Glück )Empfindungen vom momentanen bis zu anhaltendem, vom friedenvollen bis zu ekstatischem  Glücksgefühl einschließt, ...

。。。,幸福包括从瞬间到持久,从平静到欣喜若狂的幸福感的感觉。。。“

0.2. 所以,所谓幸福,

0.2.1. 是精神和物质两方面让人满足的情绪;

0.2.2. 这个满足, 还可以从长度和强度两个维度描述,即

0.2.2.1. 长度, 可以是一瞬间的、点的满足, 也可以无限的、线的满足;

0.2.2.2. 强度,可以是平和的, 也可以极端的,如欣喜若狂。 

0.3. 通常, 人们都是在追求

0.3.1. “物质上的满足”; 而后才考虑“精神上的满足”。前者,必须是依靠外部世界。

0.3.2. “无限的满足”,超过“点的满足”。

0.3.3. “平和的满足”,超过“极端的满足”。因为后者更是趋于“点”的满足,而前者是持续的、无限的。

现在, 回到“幸福何以可能”,我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看:

1. 安全的生存环境, 没有性命之忧, 如战争。

1.1. 安全的生存环境, 这是由外部世界决定的。作为个人,在变化着的外部世界面前, 其实是渺小和失去控制感的。

1.1.1. 能让自己在“不可控”,且“不确定”的生存环境里感觉到幸福, 就只有“随遇而安”(认知),即随时随地, 在随便什么状况下, 都能感受到安全。

1.1.1.1. 这里当然还包括,面对自己无法改变、甚至不利但又没有其他选择的当下,那就坦然接受,无条件“顺从“:放弃对当下时刻的内心抗拒,不执着(不执着于“非如何不可”的状态,不执着于“受控”),不抱怨,没有“负面情绪“,这就是“安”,一如庄子所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人世间】)“。 这样才能让人安心, 安然, 安全;这样才能不消耗“能量”, 得以“节能”。

 a. 要知道,“负面情绪”,“抗拒”, 让“反作用力”更大(牛顿第三定律),“能量”消耗更多, 会使自己走向更糟!

 b. 相信, 每一件发生的事, 都是应该发生,有因果在内(认知)。想起来想到了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的一句话, 说的也是这个。

“Was vernuenftig ist wirklich, und was wirklich ist vernuenftig.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正是因为这样,克里希那穆提 (Jiddu Krishnamurti)的话, 也就很好理解了:

“I don't mind what happens!

我不在意任何发生的事情!”

1.1.1.2. 所以,“随遇而安”,是需要训练才能获取的能力:

 a. 要有勇气面对外部世界,让自己安于当下;

 b. 要有理性(智慧)去区分, 

B1: 哪些是可以靠自己努力改进的;

B2: 哪些是无法靠自己努力改变的, 我们不得不接受的 (1.1.1.1)。

1.1.1.3. 忽然意识到, 所谓“随遇而安”,是因为没有“一成不变”,没有“永恒”,只有“诸事无常”(认知)。所以需要随时随地调整自身, 以适应外部世界。 

 a. 感叹于中华智慧中的“阴阳学说”。我们的老祖宗,用一个阴阳图,老早就告诉我们:没有绝对的静止,只有绝对的变化!一切你看到的所有场景/状况, 都是在此时此地的”动态平衡”!

 b. 中国文化中所包含的“儒释道”,是能有助于我们“认知重建(通过改变想法、思考方式,从而改变感觉、情绪状态的方式,一句话就是“转换看问题的角度”)的。

 c. 读书, 读经典书籍,是能帮助我们调整看世界的角度, 并帮助我们思考,是能让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能找到正确的路线。

1.2. 因为外部世界的存在, 就划出了一条分界线,

1.2.1. 一边是我们除了接受、“顺从”,而无法做其他的“他世界之事”(他人的事 ,上天的事, 参见1.1.1.2 B2);

1.2.2. 另一边则是我们自己能决定的、 能控制的、能影响的、能改变的,也需要我们自己负责的“我的事”(参见1.1.1.2 B1)。

1.2.2.1. 对于“我的事”(识别出“自己的事”,属于“认识自己”),就是要学会在行动之前, 做风险评估 (尽管不能100%, 但也是要在知识、技术、经验范围内能控制大概率事件)。

a. 就像谷爱凌所说的那样,“ to recognize the minute differences between excitement and uncertainty in order to maximize performance while minimizing the risk of injury./ 要识别出兴奋感和不确定感之间的细微差别,以便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力的同时,把受伤的风险减少到最小”。这是需要训练的能力!这是一种能保护自己的能力, 同时又带来突破自己的幸福感! (具体参见“随感 – 爱的滋养- 20220209“)

1.2.2.2. 面对外部世界的挑战, 不是光有“勇敢“、”无畏“就足够了,理性思考(基于风险评估的决策)告诉我们,

a. 哪些是“我的事”(1.1.1.2 B1);

b. 那些“我的事”又该如何做 (有大概率的安全性)。

2. 健康的身体。

2.1. 身体有病痛, 以及生活因此受限制,是很难让人愉悦的。

2.1.1.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黄帝内经】”, 维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 也是一种幸福的能力。

2.1.1.1. 现代医学告诉我们, 我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 因此, 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了解家族的健康状况 (认识自己),用合理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干预, 也是能带来幸福的。 

2.1.1.2. 遵循老祖宗的“天人合一“原则, 养护身体,“不治已病治未病【黄帝内经】”。读书, 读经典, 以获取“顺应天时“,“道法自然”的做法,以养护自己的身体。

2.1.2. 规律的运动, 让身体延缓衰老;或者是尽可能地延长身体的运行能力, 也是一种幸福。关键是运动后, 身体会分泌内啡肽(endorphin),让人感觉“爽快”,这应该是运动后的“奖金/Bonus “。

2.1.2.1. 运动项目的选择, 一是要考虑兴趣,二是自己的身体状况, 还有就是, 尽量选择受制约因素少的,如场地, 搭档等。 这也需要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用理性进行抉择的地方。

2.1.2.2. 当然, 运动时, 如何掌握一个“度”,不让自己受伤,很重要,前提是你需要知道自己身体的“限”在哪里。( 认识自己)。

2.1.2.3. 何时,需要增加/降低运动负荷;何时,身体可以突破极限, 需要理性,需要对自己身体的觉知 (认识自己)。

2.2. 同样, 这里也碰到一个“无常”(认知)的问题, 即身体会生病,会衰老,就像苏珊 桑塔格/ Susan Sontag所说那样, 人总会“获取生病国度的护照“。

2.2.1. 一味的抗拒(希望自己身体痊愈, 还拥有年轻时的机能,这已经超出了“我的事”的范围), 带来的只有更加痛苦:

2.2.1.1. 即除了身体病痛外, 还增加了“负面情绪”(认知,参见1.1.1.1)!

2.2.1.2. 而且, 不仅是我们自己痛苦, 还让我们周围的人,如照顾我们的人,也痛苦, 因而不愿靠近(“负面情绪”推开了我们周围的人)。

2.2.1.3. 导致最终受苦的还是我们自己(三重痛苦:病痛;“负面情绪“;没人愿意靠近),这是可悲的:我们自己让自己更痛苦。

2.2.2. 我们能做的, 只有”顺变“ (认知),顺应变化, 顺势而为, 

2.2.2.1. 你才不会产生“负面情绪”;

2.2.2.2. 而周围那些照顾你的人也就没那么“不愿靠近”;

2.2.2.3. 你的幸福感会因此提升。 

2.2.3. 如何做病人(认知),如何理解“痊愈” (认知),是每个人都要学习的课程。

2.2.3.1. 关键就是要学习“to face illness with a healthy mind!/ 用健康的灵魂来面对疾病!“。

2.2.3.2. 还有就是“如何认识变化”(2.2.1)、“如何顺应变化”(2.2.2)。

2.3. 情绪(中医称之为情志)是和身体健康有着密切关联的。如果我们不能控制情绪,情绪就会控制我们,让我们的身体生病!如, 因为情绪引发“气滞”,然后身体就有“血瘀”。。。 中医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 素问� 上古天真论】),就是这个意思(认知)。

2.3.1. 真正的养生, 

2.3.1.1. 就是不抗拒(2.2.1),不触发“负面情绪”(认知);

2.3.1.2. 当“负面情绪”产生时, 能感受自己的情绪(认识自己),让情绪流动, 不被情绪淹没(控制);

2.3.1.3. 修复自身的“内心空洞“(认识自己),以使自己内心平静、和谐。

2.3.2. 通过对自身“负面情绪”的管理(情绪识别,情绪疏通, 内心空洞的修复等等), 可以促使“自我成长“,以达到平和。

2.3.2.1. 一个善于管理自己“负面情绪”的人(认知), 慢慢地, 其内心是稳定、平和的,而且所有这一切,是自己给自己,是持续的、无限的幸福(参见0.3),即其内心是平和、喜乐的;

2.3.2.2. 同时, 这样的人也是能善待他人的情绪,因为包容,因为淡定,更因为自我满足,所以,就有能力让周围的人也感受到被接纳, 感受到幸福 (参见2.2.1.2)。 

 a. 尤其是婴儿,在其哭闹时(这是婴儿唯一的表达情绪、表达欲求的方式), 在被父母, 特别是母亲的一次次善待、接纳(情绪上的无限认同)、抱持的过程中, 也学会了情绪的处理,内心也生出了“安全感”。反之,则产生“内心空洞”(因为情绪没有被接纳),并且“安全感缺乏”。

 b. 母亲的稳定情绪 (Stillness of Rationality/理性的沉静), 是一个家庭、乃至孩子幸福的基石。

3. 有能满足生存需求的财务自由。换句话说, 用钱可以“买来”让人感到满足的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东西, 即花钱可以“买来”幸福 (“快乐”是个更合适的词语):

3.1. 除了满足人体生存以为的那些能让五官感觉愉悦的东西,如那些香的、甜的、好看的、好吃的的东西, 等等,这些是会带给身体多巴胺(Dopamine)的。

3.2. 有让人心情(精神)愉悦的精神文化产品, 如那些能引起共鸣的艺术品, 包括能愉悦五官的绘画作品、好听的音乐作品, 等等。

3.3. 那些花钱买来“快乐” (生存需求以外的),给身体带来多巴胺, 带来快乐感,但是是“有限的”,因为这不属于“内心的平和的喜乐(2.3.2.1)“。 

3.3.1. 随着时间, 你花钱所得的“快乐感”也渐渐淡、弱下去, 没有感觉了。·然后, 你就需要不断地花钱,不断地花更多的钱(多巴胺让人上瘾)。。。, 终有一天,你花的钱,无法“买来”你要的满足感,无法“买来”你要的快乐! 

3.3.1.1. 因为你花钱, 买的是外部世界对你的认可。如你因为买个LV包包, 而感觉“快乐”,因为“和别人不一样”:不是因为这个包有多好用,而是这个Logo,可以让你感受到别人的羡慕的眼神;让你感觉你和其他人“不一样”。这种感觉让你很受用。。。;

 a. 外部世界的认可,实际上也是能提供一种“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和你花钱所买的”满足感“一样, 都需要不断地从外部世界获取(认知)。

 b. 事实上,别人(外部世界)的评判(如认可,也有其反面,不认可,即批评)只是基于其过往的经历, 恰巧看到你,“随口一说”而已。他们眼里的你,是基于事实, 但不是全部, 因此,他们看到的是某个事情没有做对, 而不是对你这个人的否定!不能当作对你的“判词”,“盖棺论定(认知)。

 c. 还有一点, 就是你也许可以获得部分外部世界的认可, 但你无法获得全部外部世界的认可,一定存在不认可的状况。 不必太在意外在世界的认可!(认知)

 d. 你到底是怎样的,还要看你心中是怎样看自己 (自我认识)。 即使遭到多次否定,你依然得看清这个事实:我可以拿回自己的标准,来欣赏我自己。除非你也认同他们的标准--- 这样, 你也就和其他人一样,否定你自己。

 e. 所谓“做自己“, 就是无需将“自我价值“(你是谁)的评判权交给外在世界(认知)!这当然需要训练,需要”自我成长“, 你才可能自己”接纳自己“,自己”认可自己“,不活在别人的“口水”里。这也是幸福的能力(认知)。

3.3.1.2. 你买的是“欲求的满足”,而欲求是没有底的。想起甘地的一句话:“这个世界可以满足人类的需求,但不能满足人类的欲求。/Die Welt hat genug fuer jedermans Beduerfnisse, aber nicht fuer jedermans Gier.”

3.3.1.3. 苏东坡在其【宝绘堂记】也明确:“君子可以寓意于物,不可留意于物“。对物 (包括他人认可),不要太执着呀!否则, 也会引发“负面情绪”。

3.3.2. 你需要“反求诸己【孟子】”:你是谁,你要什么 (你要的是包, 还是Logo?这个包能强化你的存在吗?。。。)这实际上也是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精神层面的认识。。。

3.3.2.1. 需要上升到哲学层面考量(不是说西方哲学是哲学, 中国的“儒释道“,也是哲学,参见1.1.1.3)!你必须进入到哲学层面上, 对自己进行审视,去发现"自己是谁", 自己真正的"需求" (不是欲求)是什么!而这个真正的需求的满足(只有自己才能满足自己), 才能达到内心的平和、喜乐,参见2.3.2.1。(认知)。

3.3.2.2. 所以, 这里, 还是涉及到读书,读经典著作,读那些需要静下心来、并且思考的书, 能帮助你“发现你是谁”。

4. 有可以让自己投入专注的事。

4.1. 如果一个身体健康,衣食无忧,而且手里有大把时间的人(如退休不久的人)告诉你, “没劲”、“没意义”,“无聊”,那就是他/她没有找到需要其投入精力的地方/事情,用个流行词就是“虚无” 。这样的状态,持续久了, 也会生病的,没有幸福感而言。

4.1.1. 这就又要回到“你是谁, 你要什么”的问题上了(3.3.2)。搞明白这个问题, 你就会找到需要你花费时间的地方。 而找到一个可以让你投入专注的事, 愉悦自己,你是不会感到“无聊”、“没意义”。相反, 你会惊觉时间飞逝,生命的意义,你会感受到内心的平和、喜乐(2.3.2.1)。

4.1.1.1. 其实,自己愉悦自己,也是需要训练的。 不把自己的幸福感建立在外部世界的基础上, 不依赖外部世界而获得幸福感,是很重要的能力。 前提是, 你要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要什么!(参见3.3.2) 

4.1.1.2. 这种幸福,是自己给自己的,  让人不觉得“寂寞”、“孤独”,反而让人更觉得“价值感“。 

4.2. 也有还在职场努力工作的人,当努力工作未能达到 预期目标, 沮丧感会非常强烈,甚至会“自我否定”。

4.2.1. 这时,需要“反求诸己【孟子】”,问问自己:“努力工作是为什么?” 如果是带有个人“小目标”,只是为了“他人的承认、认可”, 就又要, 问自己“为什么你需要他人的承认?”(参见3.3.1.1)。通常,带有不纯粹动机 ,如带有个人“小目标”的行动, 其输出所带来的,即使有幸福感也是不能持久的,因为目标达成后, 新的问题又出来了。所以, 必须要“认识自己“,才能终结。

4.2.2. 对自己有了清醒的认识和理性思考后, 你明白,你努力工作, 只是纯粹地为了输出, 即使别人不认可,也不会带来“负面情绪”;即使失败, 也只会是就事论事地寻找原因, 准备再次出发。。。 这样,你的眼睛里看到的, 就不仅是工作或者是成功;你和合作伙伴的关系也会松弛;你也会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work-life-balance /工作-生活-平衡“。 一个无法做到”工作生活平衡“的人, 其努力工作是不可持续的。(认知)。

4.2.2.1. 所谓理性思考(参见1.2.2.2), 就是明白我的行动, 是我主动的、自主选择,是我应该的, 必须采取的行动,这是“我的事”(参见1.2.2)。不是因为别人、更不是因为我的”面子“(这其实还是“别人的尺度”!)所迫。

 a. 不存在我是“被迫”的!没有人逼着你做你“不愿”的事,但是他人可以对你的选择施加影响。所有的选择 ,都是自己做的,其背后是你的“价值观“的驱使 认知)”。

 b. 如果你认为你是“被迫”的,那是你“在推卸自身的责任”,甚至还把自己“包装成弱者”。 确切地说,你是自主选择“放弃对‘你的事’的决定权!(认知)”

4.2.2.2. 如果有负面的后果产生, 我也必须为我的选择“买单”!这就是所谓的“自我负责”,即我对“我的事“负责!

 a. 能从容面对失误的人, 一定是有很强心理能力, 如“安全感”的人。 

 b. 他不会把,如一个项目的失误, 看成是自己人生的失败。

 c. 他会有勇气, 直面失败,重新开始!更不会把失败推向他人。

 d. 因为,这是“我的事”(参见1.2.2),我有自己“评判标准”(参见3.3.1.1.d)

4.2.2.3. 如果我的选择是“不”, 也必是坦然的,没有内疚的。而且, 选择“不“,是对这个行动,从我个人角度“对事情的否定”, 而非对“他人”的否定。

4.2.2.4. 自主选择,背后是有担当的。 用萨特/Paul Sartre的话,就是“自由选择是很沉重的负担”。这都是在做“理性思考”时,需要想明白的(认知)。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Nothing can be taken for granted. „

4.3. 其实, 无论是在职场还是退休后, 只要有你可以投入专注的事情,而且都是你在理性思考后, 觉得应该做, 也想做的事(你把这些事看成是“我的事”), 无论是脑力还是体力的。投身做这样的事,这就是Carpe Diem/ 活在当下(认知)。

4.3.1. 拥有这种状态, 即使碰到问题或者困难, 你都是处在最好的状态,去面对、去处理,因为没有“负面情绪”,来分散你的能量!(参见1.1.1.1, 2.2)。

4.3.2. 我在职场的一个“师傅”,我一直是称呼他为“Professor/教授”的一个德国人, 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Arbeite nur – die Freude kommt von selbst.

投入专注地做吧, 喜乐自然会来. "

5. 关系

5.1. 灵魂伴侣

5.1.1. 夫妻要想成为“灵魂伴侣”,是需要自己努力去“经营”的,也需要你的爱人也能同期“觉悟”的。具体详见“随感 – 爱- 20220115”。

5.1.2. 无论如何, 在婚姻生活里,自己的幸福也还是在我们自己手里, 我们需要对自己的幸福负责。即使是 “双人探戈”, 也需要我迈出第一步,主动引领; 然后才可能能朝着我自己想要的路线滑移。就算有碰壁,也只是告诉我,我需要“调整”,而非“放弃”。只要坚持, 随时调整,幸福的婚姻是可以达到的(认知)。

5.2. 和而不同

5.2.1. 每个人有不同的成长环境,因而也造就了不同的“价值观”;再加上每个人的所处的位置不同。这些都决定了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 就像是“盲人摸象”。同一个"象",却有不同的“表象” (认知)。

5.2.1.1. 面对不同观点者, 而淡然处之,这是需要训练的,

 a. 前提是,你要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 别人有和你对事情不同的观点, 这是“他的事”(参见1.2.1)。没有原则性问题, 有无法达成共识的观点的存在,不是问题。 有原则性问题时,决定权在那个说“最后一句话”的人手里,因为对他来说, 这是“他的事”,其他人只是提建议而已。 

 b. 而且, 你需要注意的是,不因为别人的不同观点,产生“负面情绪”,你也未必“总是对的”(每个人都是基于自己过往的经验, 从自身的角度看问题,参见3.3.1.1.b。感觉自己是对的, 其背后,还是自己无法承认自己的不足)。

 c. 他人有和你不同的观点, 也许还能帮助你更好地认识客观对象,得到更可靠的“表象”(认知)。

5.2.1.2. 不要随意评价、判断、揣测他人, 你并没有经历过他的人生!他的决定,自有其原因。美国诗人朗费罗的一句话, 说得透彻:“如果我们能读懂敌人深藏的历史,在他的生命里看见他的悲伤和痛苦,所有的仇恨都会被卸下了”。大家都共情, 都能互相理解, 这个世界上还有“敌人”吗?!

6. 发现并填补自己的“心理空洞”(参见“随感 – 学会爱自己 -20220101-20220106“)

6.1. 过往的经历,造成“心理空洞”(参见2.3.2.2 a),即“自身的问题” 。(认知)。

6.1.1. 这个“空洞”决定了“负面情绪”, 决定了人的“不开心”;

6.1.2. 这个“空洞”让我们“不幸福”,也让我们带着“负面的眼光”,看到世界的负面 。 

6.1.3. 这个“空洞”也使得我们的“人际关系”紧张,因为很容易被踩到“尾巴”,很容易被“引爆”。

6.1.4. 这个“空洞”不会因为时间久远, 或者是被压抑到潜意识状态而自动消解或者减轻

6.2. 又是需要“反求诸己【孟子】”, 去发现是什么造成自己的“心理空洞”、“情绪地雷”(认识自己)。

6.3. 挖除“地雷”,填补“空洞”。

6.3.1. 挖出“地雷”后,

6.3.1.1. 自身“定力”、“安全感”增长, 情绪的调节能力加强, 不容易被外界的“风”吹动“内心”(所谓“心若不动,风又能奈之如何?”),也能容易地做到“随遇而安”(参见1.1.1),顺应变化(参见2.2.1);

6.3.1.2. 自身格局变宽, 共情能力增大,能更好地理解他人,也能更好地和他人相处、连结;

6.3.1.3. “认识自己”的能力增长, 明白“自己要什么”,“自己的事”是什么(参见1.2), 有能力“接纳自己”,理解失败,认可自己;也有能力享受孤独(因为有充分的“自我满足”能力)。

6.3.1.4. 基于增长的“安全感”,我们也就更能从容地“独立思考”。同时, 基于理性, 对于别人的观点, 需要“验证“,也就是自然而然的。

6.3.2. 成长, 意味着希望从外部世界获取的一切, 都学会自己给自己:物质上的, 精神上的 (又回到了“幸福的定义”)! 幸福在自己手里!记不起在哪儿读到的句子:

All of life is a journey. Which roads we take, what we look back on, what we look forward to, is up to us. yes, we make our happy life, health life!

我们的全部生命就是一场旅行。我们走哪条路,回头看什么,期待什么,都取决于我们自己。是的,我们使我们幸福生活,健康生活。

6.3.2.1. “活在当下- seize the day/carpe diem”就不是一句口号, 而是实实在在的!因为, 你找到了你要做的事, 你全身心投入其中,获得内心的喜乐、平和 (参见4.3)

6.3.2.2. 做自己, 最后变成自己期望的模样:内心平和 (内心宁静, 与人和谐)、喜乐,并持续不懈地为想做的事/梦想努力!

总结

7. 所谓持久的幸福, 我的理解就是:内心平和、喜乐。这是一种内在的需求。需要

7.1. 读书, 理性思考;

7.2. 每个人的自我成长,主要包括

7.2.1. 认知重建/Cognitive Reconstruction。就像William James 所说的:

“If you can change your mind, you can change your life. The greatest discovery of my generation is that a human being can alter his life by altering his attitudes. 

如果你能改变你的想法,你就能改变你的生活。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是,人可以通过改变态度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7.2.2. 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包括认识你的身体, 你的头脑,你的欲求,还有“你的事”。苏格拉底也说过一句:“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是的, 人是需要自我觉察,自我探索, 自我认识, 也才能明白自己要什么,如何让自己幸福, 即自我负责。

人生的高度, 和“自我成长”的程度有很大关系。 努力加油,活出自己, 不留遗憾,成就人生最好的作品---自己!谨以此文,当作给自己2022年生日礼物!

参见

- 随感 – 爸爸-3-20211105

- 随感 – 学会爱自己 -20220101-20220106

- 随感 – 爱- 20220115

- 随感 – 爱的滋养- 20220209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感---幸福的能力 -2022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