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旅行|沙漠公路自驾游:瞿萨旦那“东大门”与尼壤城

很久很久以前,西域有一个瞿萨旦那国。玄奘在《大唐西域中》说,它“大半国土都是沙漠”,还说,这个地方的人礼仪十分周全,性格谦卑温和,百姓生活富足,民心安稳。

瞿萨旦那这个名字在史书中只出现过这么一次,后经史学家、考古学家及各学者对“唐僧”游历路线的研究,确定了此国就是西域三十六国中最强盛的于阗(和田)

这里,是我们此次沙漠公路自驾游的必经之路,也是新疆旅行不得不提的地方。

事实上,在玄奘西行前后的几百年中,有很多中原地界上的佛教人士都曾西行求取真经。但他们大多数人最终并没有到达天竺(印度),而是落脚于玄奘笔下的这个瞿萨旦那。所以古代和田还有个名字:“西域佛国”。

早在三国时期,一个叫朱士行的河南人就第一次踏上了西行之路。

此人从小就是个和尚,笃信大乘佛教,50多岁的时候已经是小有名气的佛学讲师。但也正是在此阶段,他对洛阳佛寺里的经卷翻译产生了质疑。于是,朱士行骑上骆驼,千里迢迢穿越沙漠,到“西天”取经。

20年后,这位佛学家(及其弟子)真的把《放光般若经》取回洛阳去了。而他们取经的这个“西天”,就是位于今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境内的于阗。

于是在中原人的心目中,于阗又多了一个名字:小西天。

一千多年的时间中,于阗长期受到游牧部落及西域各小国的侵扰,时局动荡不安,以至于每一个时期、每一位到达此地的佛教学者所见到的“西天”风貌都不一样——就连王国的名字也都有所不同。朱士行到达此地时,于阗还好好地叫着它的“于阗”呢,到了400年后三藏法师路过时,它就改称“瞿萨旦那”了。

在众多中外学者与考古专家的研究记录中,最早的于阗人是东迁的雅利安人种与赛克族的融合体,数千年前,生活在这片沙漠周边的白种人创造了最初的地域文化。后周边西域小国被突厥逐一掀翻,大批失去家园的回鹘人便涌入了于阗境内。

回鹘是维吾尔族的祖先。他们与于阗原住民交相融汇,便有了一千年后的和田人。

再后来,这里就成了古代中国通往西域的南道枢纽,南北贸易的来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都要从此处经过,故而——结合我们前文提到的当地人对“民丰是南疆治安最好的县”的说法,那么这方圆4000多里土地上的人们给过路的商旅留下“仪形有礼,风则有纪”的印象就不足为奇了。

上图:民丰的街上大多时候都很空,也不知道现在是不是还这样。

当然,“民丰”这个名字起源于近代,古书上是查不到的;瞿萨旦那是一个国土面积宽广的西域大国,跨越了如今的和田、于田、策勒、民丰等多个县域。其东部边境,在尼壤城。

有人说“尼壤”是古代民丰的旧称,也有人说,尼壤城是今日位于民丰县北部100多公里的尼雅遗址,也就是精绝国的故址。1000多年前西行的高僧玄奘曾到达此处,只见一片“芦草荒茂”的绿洲,“周三四里,在大泽中”。

但无论哪一种说法,论起“瞿萨旦那东大门”的优势,尼壤城都曾在古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贸易发展史上担负着重任。所以,这里出土的稀罕玩意儿,别处都没有。

在玄奘的笔下,民丰是一座小小的城,从东头步行到西头用不了半个钟,城中沼泽又湿又热,芦苇荡又密又高,全城只有一条主路可以通行,故而“往来者莫不由此城焉”。重兵把守之下,凡行人都要出示通行证,上面记录着个人信息、出行记录、随身携带的物品等一众重要事宜——2000年前的“绿码”是由木头板板制作的简,挂在腰上,后人也称它为“腰牌”。

昆仑山下一度繁盛异常的精绝国故址就这样被“御弟哥哥”一笔带过了。

精绝弃于晋代,此后,它所在的于阗王土一度发展成为香火炽盛的西域佛国,“家家门前皆起小塔”。想来大师路过这个地方的时候,那些佛寺、佛塔、墓群、民宅和窑舍可能已不复以往的样子了吧。

上图:3800年前的沙漠皮靴。

新疆旅行还在继续,下一篇文章预告:简述尼雅遗址、精绝国故址出土的神奇文物与塔克拉玛干。记得关注我,记得来看。

我是大红姐姐,有声电台旅游频道主播,职业旅行玩家,专注小众玩法,分享冷门目的地。旅行不是一种态度,而是生活本身。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疆旅行|沙漠公路自驾游:瞿萨旦那“东大门”与尼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