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人世间”故事


“永久“的自行车,永久的“人世间“

席行天

光阴的故事里,陈旧的淡黄色笼罩一切。无垢掩不住岁月的斑驳,花落无意,碾作一帘深锁清秋的幽梦;无尘度不过氧化之外,那些梦境搁浅在流年的青石板,等记忆化作模糊的唱片时,就唱成一个个人世间的故事……

怅黄的夕阳,开始远去,我的红色山地自行车,“踢踢踏踏”地在小区里彷徨。回到家,我失望地轻声嘟囔,“这车子骑着真不舒服”,嫌弃极明显地显露在脸上。虽然我不说,爸爸也看出了我的心思,他打趣道:“嚯嚯,两千块钱的车子还不满意。”他领我到旧居的车篷,在一堆杂物中翻翻找找,翻出一辆黑乎乎的旧车架子,旧居的爷爷笑嘻嘻走出来:“你啊晓得这是什么?”“还能是什么?自行车。”我回答。“这是自行车,但这不只是自行车啊。”爸爸把我领进客厅,开始了自述:

“你知道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被称为什么么?自行车王国——老百姓买不起汽车,只能买自行车。其实,那时候自行车还是很贵的,镇上有人结婚,买了辆新自行车,大家就觉得这是“世纪婚姻”。我们那时候都穷啊,又是乡村的孩子,平日里除了在外面玩,就是羡慕谁家里有电视机自行车。

“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其实是九几年了,已经改革开放一段时间了。你爷爷是缂丝厂工人,工资比农民多一点,一次去上海拜访亲戚。家里正好需要自行车,物价又便宜了些,爷爷就买了一辆。买的时候你奶奶一直抱怨,火车又不能运单车,买了怎么拿回来?你爷爷不反驳,也不听,没有犹豫的把钞票递了出去。回苏州的时候,他突然把行李交给我和你奶奶,说自己带着自行车想办法回来,让我们不要管他。你奶奶是很唠叨的,从你爷爷说出这提议开始就不停地数落,坐着火车从上海一路骂到苏州,等到了家,又在邻里面前把这件事重复了不下三遍……”

我忍俊不禁,很佩服奶奶的嘴巴,也暗自笑爷爷的迂——明知道运输不方便,还是要在上海买车,难道苏州没有车商吗?

“过了两三天,风和日丽,你爷爷总算回来了。风尘仆仆地,骑来一辆崭新但有些脏地永久牌自行车,原来他是他兴奋地向迎接他的我呐喊:‘儿子——自行车——‘村中不少人向我们投去羡慕的目光,我兴奋的奔过去,像捧黄金一样接过那辆来之不易、浸透着你爷爷汗水的自行车。

“那个时刻,我感觉国家突然变得富有起来,生活顷刻就会美好起来,明明是大夏天,可是到处都有喜鹊鸣叫,我的朋友,都争先恐后的来看我的自行车,曾经已知被我们津津乐道的拖拉机也失去了人气,虽然这不是村子里第一辆单车,还是引得不少人的羡慕……”

“你么,弗说了这些过去的事了,自行车有什么稀奇的。”爷爷从厨房里走出来,眼神不屑,但还是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你小时候我和你妈都很忙,都没时间管你,只能让你要么看看杂志报纸,要么出去玩。那次去上海,想到从小到大也没有好好陪着你,唉,这也是我的遗憾呐,我就想着给你买辆自行车,让你赶路方便些……那次去上海,本来没打算给你买自行车的,那钱是打算买点电器么的,但是想到平时连晚饭都要你自己烧,就满足一下你的愿望。况且,那自行车又不是当时时髦的,你当时还蛮得瑟,嗯?”说着说着,爷爷就开起了玩笑……子孙三代其乐融融。

现在,哪怕是当年的农村,每个农民都基本实现了生活自由,美好的生活触手可得,蒸蒸日上。人们开上了节能的电动汽车,自行车逐渐被淘汰,汽车被淘汰,绿皮火车被淘汰,但是温情从来不会淘汰。人世间的美从来不是贫瘠的艰苦卓绝,而是奋斗的苦中作乐、奋斗后的硕果累累。“笃行不怠,踔厉奋发”,这就是我家的“人世间”,也是中国无数人民的、最好的、以前没有实现过的人世间。

太湖大桥——光阴的故事

金陈妮

    那时,她还是一个正值豆蔻年华的小女孩,腰上系着腰鼓,手中的鼓棒敲得当当响,身上汗流浃背,却依旧满面笑容……

西山岛自古以来就“漂泊”在太湖中,交通十分不便。三十年前,西山岛与本地大陆相隔,“绝岛”上的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想要进出贩卖时令农产品或者走亲访友、求学远行,除了轮渡,没有其他的办法。对外的交通也全仗水路,搭乘轮渡抵达隔水相望的东山,再转公交到达木渎是最主要的线路。当时,在西山岛的沿湖各村、镇都设有埠头。岛内的货运,也基本靠水路。西山老一辈留下民谚俗语里,有这样一句话叫做:“八月露,好摆渡。”一天只有两三个通行的机会,一旦赶不上班次,当天还回不了岛。

于是,在小女孩的童年记忆里,最幸福的事情不过就是父亲离岛出差。因为每次等父亲回来,就会得到她心爱的礼物——或是几个鲜红的苹果,或是一条可爱的花裙,亦或是一本精美的日记本……这样的生活虽然平淡如水、朴实无华,却时常有一个对未来的盼头。

但这样的日子在1992年,被彻底打破了——1992年10月27日,太湖大桥正式奠基开工。大桥由三座桥梁组成,一号桥最长,由渔洋山到长沙岛;二号桥最高,由长沙岛到叶山岛;三号桥最精致,由叶山岛到西山大庭山。这意味着西山终于不再是座“孤岛”了,通往小岛的幸福路被正式开启。

1994年10月25日,太湖大桥全线通车。震天的爆竹声、雷鸣般的掌声、人群的欢呼声此起彼伏。湖中渔帆片片,摩托艇劈波穿梭,天上航拍的飞机凌空而过,万顷太湖沸腾了。为了庆祝这一重大成就,学校也组织了宣传队表演,小女孩也是其中一员,她腰上系着腰鼓,手中的鼓棒敲得当当响,身上汗流浃背,却依旧满面笑容。

2016年12月20日,太湖大桥姊妹桥完成通车,老桥继续封闭改造。新老两桥全线通车后变成双向四车道,大大减缓旅游旺季带来的堵车困扰。二十多年过去了,彼时,豆蔻年华的小女孩也转身步入了不惑之年,她正满面笑容的向孩子们诉说太湖大桥的故事。

在建筑语言中,桥是一个浪漫的字眼,它是路的延伸,同时也是最美的风景,太湖大桥不仅是一个交通连接,更是一份诗意、一张记录时光故事的书签。

爷爷的“人世间” 学

翟俊豪

薄暮时分,金光暗淡,斑驳的光碎落一地。我和爷爷坐在阳台的小板凳上,他捧着一本很有年代感的画册,一幅幅翻过,眼光里闪着光。我一直好奇,爷爷明明是山东人,为什么来到江西上饶?我忍不住开口问了他。爷爷缓缓抬起低垂的脑袋,向我道出了一个久远的故事……

1930年,爷爷出生在山东曲阜一个贫农家庭,饱受地主迫害。1942年日本鬼子又进了他们村,生活更是雪上加霜。爷爷的父母亲相继离世,他不得不离开故乡。新中国成立后,爷爷参了军,之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担任通讯连无线电排步话机班长。

一次高地战斗中,爷爷和前哨突击队的步话机突然失去了联络,在危难关头,爷爷凭借着自己对步话机熟练的业务知识,判断出了原因。尽管前面有两位指挥员在传达命令途中牺牲,但爷爷依然勇敢冲出掩体,不顾敌方炮火拼命跑向突击排的位置,成功使步话机恢复了联络,发布了命令,最终获得了战斗的胜利。爷爷因此获得了三等功。

1954年4月,爷爷坐着回国的火车到了上饶,在那里养伤。就在这段时间里,他认识了用心呵护他的女医生,也就是我的奶奶。从此他们在上饶定居了下来。

2011年,我们全家带着爷爷回到山东曲阜,进行了一场寻根之旅。想不到的是,爷爷遇上了失散多年的邻居。两鬓斑白的老乡准确叫出了爷爷的小名“栓子”,他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讲起这些年来,老人一个个离世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老屋也早已不在,只有院子里的那棵老槐树依然挺立在那儿。所有人都听得热泪盈眶,感慨人世间的世事变迁。

几年前,快九十岁的爷爷开始学习使用智能手机。我手把手教爷爷用微信视频通话,他十分谨慎,按按键时使劲按住几秒才放开,生怕按不好,但正因为这样,手机才一直没反应。我告诉爷爷,只需轻轻一点就行。爷爷不服气地说:“我可是一个老通讯兵呢,想不到现在的电话都这么智能了!”在我的反复示范之下,他终于学会了。他笑得像个孩子:“下次即使你们没空回来,我也可以和孙子视频通话喽!” 后来,我们确实没有更多的时间回去了,我就常常跟爷爷视频通话。

2019年,爷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又回想起那个薄暮时分、金光暗淡,我和爷爷坐在阳台聊天的场景,耳畔传来爷爷常对我说的那句话“自力更生”。是啊,国家要强大,需要自力更生;个人生活水平要提高,也需要自力更生。只有强大而安定的“大家”,才会有幸福的“小家”。爷爷的“人世间”就这样走完了,而我们的“人世间”还在不断延续着。

我父亲的故事

朱沐和

“有多少苦乐, 就有多少种活法。有多少变化, 太阳都会升起落下。平凡的我们,一身雨雪风霜不问去哪,随四季枯荣依然, 迎风歌唱……”伴随着《人世间》的片尾,浅吟低唱的歌声伴着钢琴响起,温情而深沉,与剧作一脉相承,看似家长里短,却道出人间百味。这人世间到底有多少道不尽的酸甜苦辣和悲欢离合,还有多少走过人生起落后心底无法熄灭的热望!

和《人世间》里每一个平凡的人一样,我的父亲也曾是一名生长在苏北农村,再普通不过的人。父亲一直称小时候的自己是个放牛娃,在他孩童时代的年代里,即使你只是一个五六岁、六七岁的儿童,那也必须承担家里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不会种地那就帮着父母兄长放牛、放羊、割草,女孩子还要帮家里洗衣做饭,这些都是生活日常。终于有一天,父亲可以背着姐姐(也就是我姑姑)用过的破旧书包去上学了,这些活也一件不少,所不同的是每天要多走十几里的路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吃的是稀饭咸菜,穿的是旧衣破鞋,因为从未体味过生活富足的幸福,竟也没有感受到物资贫乏的困苦。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父亲以全镇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县里唯一的重点高中,爷爷奶奶才意识到他们唯一的儿子有靠读书改变命运的潜质,于是集全家之力供他读书。高中住校的生活也是很艰苦的,从家里带的米在学校食堂里蒸米饭,家里带过去的咸菜撑起一日三餐,一个月才能回去家一趟。有一次奶奶很想念自己能读书的儿子,就让爷爷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带着他到学校去看看他。爷爷就这样带着奶奶骑行了好几十里地才到了学校。爷爷奶奶不善言辞,到了学校也没说上几句话,临走时塞给父亲一卷一毛两毛、一块两块的零钱就走了。父亲那一瞬间很想哭,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却生生地忍住了。

三年苦读,父亲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成为他们全村第一个上大学的孩子。刚来苏州上大学的时候,父亲第一次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城市与农村的贫富差距,也因此闹出过不少笑话。一次周末,苏州本地的同学要回家,走之前跟他说:“如果学校有事就给我家打个电话,这个卡给你。”父亲那时候很谨慎,以为同学要去做什么坏事拿银行卡“贿赂”他,就严词拒绝了,闹得同学莫名其妙,其实那就是一张电话卡而已!还有一次宿舍同学都去上课了,他们发现一项学习认真从不迟到早退的父亲竟然没有去上课,大家都很奇怪,放学回到宿舍后发现父亲竟然还裹着被子躺在床上,问他为什么不去上课,父亲难为情地说“衣服都洗了,晾在外面了。”大家面面相觑,然后哄堂大笑。索性父亲的同学都是开朗热心的好青年,从来没有因为贫穷而瞧不起他,跟他相处的都很和睦,友谊直至延续到今天,而曾经的笑话也成为了他们开怀的回忆。

后来父亲通过自身努力留在苏州工作,在工作上他也继承了农村劳动人民吃苦耐劳的优良秉性,慢慢地得到了单位同事的认可,也真的过上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生活。爷爷奶奶也终究因为勤劳渐渐过上了好日子,提起他们的儿子,他们始终骄傲而幸福。

这就是我父亲的故事,也是我父亲那一辈众多从农村走向城市的人的故事。他讲给我听的时候脸上始终带着微笑,就像他们那些人在一起畅聊过去时,所展现出的始终是笑看曾经的云淡风轻。

“祝你不忘少年样,也无惧那白发苍苍,我们啊像种子一样,一生向阳,在这片土壤,随万物生长……”《人世间》的主题歌还再耳边回响,歌声里又唱出了多少人在人世间的故事呢!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

麻宇博

历史的海洋,记录着过去的每一个瞬间,我站在海边,眺望着这辽远的世界,于是惊涛骇浪拍起,震天动地,将我卷入那个黑白的中国。

那是一个几十年前的陈旧的故事。

寂静的村落,如一潭深水一般,表面上平静、神秘,但潜入水底,就能发现那一片片磅礴的活力。兴许是临近大年,家家户户都洋溢着鲜艳的红色,孩子们的脸都涨得通红,不知是及其喜悦的表现,还是遍地红色的辉映。

走进家门,我也看到了小时候的爷爷。与其他的孩子一样,爷爷也高兴至极,期待着年的到来。

我们老家有一句俗话:“二一忙忙,二二熬糖,二三赶长工。”所谓熬糖,就是熬麦芽糖。把糯米饭蒸熟,拌进育种完毕并碾碎的麦芽,再经过一晚上的发酵。第二天,再把发酵出的汁液放进一口大锅熬煮,到一定程度后,再迅速用两根长筒形、形似擀面杖的木棒打糖。

说到打糖,这可是个体力与技术并存的工作,那麦芽糖看起来软软的,实际上十分粘稠,每打一下都要十分用力,麦芽糖被打成白色时才算达标。因此,打糖人首先要有技术,其次要有体力,行动也要敏捷,否则糖就会逐渐变硬。这时,爷爷就会争着拿过棍子要打糖,但往往刚打一会就精疲力尽,大人们只好接过棒子,就这已经有些硬掉了的糖,硬着头皮继续打。

打完糖后,就来到了最后一步工序。一个人使劲地向外拔那一团麦芽糖,另一个人则拿着一把大剪刀,将麦芽糖一段一段地剪下,并做好包装当然,有一些麦芽糖会在这一步加入花生碎,这样的麦芽糖就由提高了一个档次。这样,一块块的麦芽糖就崭新出炉了!

可惜的是,还没有看到孩子们竞相争抢的画面与那享受香甜的幸福的表情,那大海又滚起波涛将我拍回了现实的世界。

坐在窗前望着那熟悉无比的世界,我竟萌发了一种新的情感,谁也说不清楚,是对当今美好世界的珍惜,还是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呢? 

风掠彩虹

王嘉育

有的是在过去后不会灰飞烟灭,会化作风,无时无刻划过心房,或者变成一粒种子,在特定的时间里生根,发芽,敲打心房。

就比如小时候,江南多雨,上下学的路上重视会有泥泞,谈不上不堪,却也无处下脚。总会有一个身影在身后,举着伞,一手挎一碎花小包,一手拎着我的书包。我调皮的喜欢立在路边的桩子上,才同他一般高,那是奶奶,是永远能给予宠溺的存在。雨滴顺着绿瓦滑落斑驳的红墙,掉落伞上,溅起水花,顺着伞骨,滴在水洼里,晕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接着平静,雨婷,放晴。

我会惊喜于悄然显现的彩虹,指着那光影,语无伦次的说着些赞美的话,奶奶在一旁只是笑笑,微勾着唇细细的看着我,好似什么人间珍宝,眼里闪着点点的光。她认识的人很多,上下学路上总会冒出几个阿妹阿姐的,一一打招呼,我总在一旁一边微笑着招手一边觉着不耐烦。

可现在那些个阿公阿婆也同样会跟我打招呼,只是身旁没有了奶奶。换了学校,换了地点,也长大了,不知不觉间我已比她高出大半个头,那顶小油纸伞已然不够两人并排,伞骨锈了,伞布破了,那条小巷竟是大半年未踏足过。那记忆中反复的唠叨:慢点慢点,丫头啊!小心吃跟头嘞!还有她永远义无反顾的拥抱,无论是再糟糕的情绪也会被一刹的温暖所治愈。没有淋湿过的下雨天,是她撑伞的每一遍,突然发现我走得比他更前,回头她笑着湿了眼。

千丝万缕被流年催白的头发已不能分辨,甚至忘了黑发的模样。

看到天上的彩虹了吗,那是童话里所有的美好,就像奶奶,让我感受到温暖与关爱的鼓励。这便是人世间啊,平平淡淡安安稳稳。永远朝着彩虹,努力向前。 

我家“办大事”的过往

郭长可

我小的时候,我们家几乎是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房子也是租来的,房间很小,过道甚至难让一个胖子通过。我能记起的第一个场景就是父亲掏出攒了近两年的钱,抱着我到电动车卖场里买下了第一台电动车。自此,我们家的生活水平就慢慢好转。慢慢的,我们有钱买新车,买新房了。买房的贷款,也丝毫不能阻止我们家庭的幸福生活。

然而有那么几件大事却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父亲带着我去买车的时候,我就对汽车产生了深深的兴趣。后来的办理手续,车检什么的,我自然也就跟着。去办理提车手续的时候,父亲和我骑着电瓶车到了提车的地方。我十分的兴奋:我们家就要有车了。父亲把我安置在电瓶车后座上,嘱咐我看好电瓶车。然后父亲便头也不回的朝着里面的大门走去。我倍感无聊,向四周望去,发现父亲的车正停在后面的停车场里,不由得激动起来。我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坐上新车体验一番。这时候,一分钟我都想把它压缩成一秒钟。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父亲一脸烦躁的走出来了。一个大跨步就骑上了电瓶车带我“飞”向约五公里外的车管所。我还不懂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是疑惑的问父亲为什么不把车开出来。父亲只一句“闭上嘴吧”就让我不敢再问。就这样奔波了一整天,再到停车的地方,已经关门了。这让我们俩无比失望。电瓶车也已经耗尽电量,父亲只好让我坐在后座上,推着我向家的方向缓缓前行。月光下的我全无如狼人一样的活力和力量,似乎一只突然窜出的耗子都能把我吓个半死。推开家门,挂钟已如一个“√”型,欢迎着我们,让我感到了一丝温暖。

那是在2013年6月份。

四年过去了,我们的新房也准备验收交付。那一天我特地起个大清早,心里做好了回家看到“√”型挂钟的准备。这次却快得有些离谱:登记一下,办好手续,在新房里转一圈,检查几下就结束了。回家的路上,父亲还心血来潮给我妈买了一辆电瓶车以示庆祝。再回家,挂钟还是如“√”型。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的天,是大亮的。

近年来,党中央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基本做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之前的“办事难”“就医难”等“难”问题,近年来已得到广泛解决。希望中国共产党能够继续以人民为中心,给人民的生活锦上添花。


根深叶茂

许景茗

太阳低垂,白天的暑热褪去,晚饭罢,我挽上母亲,牵上爱犬,在绿色的街道上散步。

路旁的洋槐,伸展着虬枝,高高地探到空中,层层叠叠的叶子展现着盎然的绿意,给街道竖起了一把大伞,随风奏出的簌簌声响正为这个繁忙的城市伴奏。

绿化带的小草,大概是因为总是昂着头,摇头晃脑的招摇,所以今早已被“收割”,现在像齐刷刷的小列兵一样,踮着脚争先恐后的向外冒。嗅着沁人心脾的清香,我心里想着,在环卫工人的辛勤耕耘之下,小草将这个城市点缀得愈发美丽了。“这城市的空气越来越好了!”一年来城里几次的母亲,带着满足的笑,点着头,满心欢喜的点评,赞扬着这座城市。

小狗一跃,拽着我匆匆汇入人流。花火体育馆迎来一天中最欢腾的时间!这里有一角是专为孩子们开辟出的乐园:滑梯、平衡木、小型篮球场……这群好似不会疲惫的花朵们,有的如蹒跚的小鸡,在人群中追逐,有的纵身跳起,试着扣篮……他们的身后则是亲人们或热切、或期待的眼光。

“怎么也飞不出,花花的世界……”前方传来广场舞的声音,阿姨们穿着薄纱长裙,踩着皮鞋,弓腰上前,柔肢扭动。看领舞阿姨的小蛮腰,哪像上了岁数的人呢?作为年轻人的我都自愧不如。

“快来!”,早已走到门口的母亲喊我。原来又起了两拨广场舞!几百平方米的场地此时竟热闹的如庙会一样。

“现在的生活可真好!”母亲啧啧的称赞着。望着霓虹灯下一脸幸福的母亲,我不禁思绪万千。

小时候的母亲,每天的生活是下地赚工分,上学都不容易。

小时候的我,穿过最多的衣服是亲戚给的旧衣服,玩得最多的是泥巴。

上大学时,我用的手机是杂牌的按键机,用的电脑系统是windows98.

仅仅数年时间,我们的生活已大变样!一切都在以飞快的速度向好的方向发展着!

我们国家日新月异,已在不知不觉中变强变大!

穿过广场舞人群,月光下,根深叶茂的洋槐,摩肩接踵的小草,都在向我点头示意,此时的我,满心都是幸福。

火车票的故事

蔡昕扬

整理家中的抽屉时,偶然发翻出了几张早已泛黄的旧车票。

最早的一张是八五年的,红色纸板卡片,还是爷爷去上海用的。上面罗列这出发地,目的地等基本信息。只是上面的一道红杠杠让我有些迷惑。

问了爷爷才知道,这是用来表示车速等级的,一道杠就是普快,两道杠是特快,没杠的是普通客车。“那时候火车班次少,车上是比较拥挤的,环境也不如现在,但能坐上火车总还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爷爷现在回忆起来还是记忆犹新。

剩下几张票基本都是红底软纸车票,带着明显的父辈痕迹。自1996年起,全国各地陆续开始试用各种软纸票代替纸板票。1997年,红纸票正式成为全国统一车票样式。尽管车型并无太大变化,但全国的铁路网日渐丰满,大量车站的建设,让乘火车出行成为了一件寻常的事。07年动车的通车,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时刻。

从此,中国铁路建设进入了新时代:高铁时代。07年动车通车,08年高铁建成,中国的铁路建设已经逐渐走向了更美好的未来。科技的助力让铁路出行更方便快捷,从前的红纸票在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蓝磁票成为新的“通行证”,闸机检票更是成为了新兴方式。无论是车票还是车型,都能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铁路出行条件。

风雨砥砺,岁月如歌。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早已换了人间。九天揽月、五洋捉鳖不再是神话,一代代英雄人物的建设将神话一点点变成生活!

三代人的火车路,是三个不同时代的缩影,是祖国改革开放以来飞速建设在生活中的印证。在无数英雄儿女的奋斗下,祖国正在日益强大,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的飞升,还是科技建设的斐然成就,得到切身利益的是我们人民。

新中国是个充满奇迹的国家,脱贫攻坚、决胜小康以后,我们正在奔着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去。握住接力棒的主角,将是我们现在年轻的一代。让我们昂扬斗志,以最美好的奋斗姿态,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我家的饭桌故事

肖潇

  “囡囡啊,我年轻的时候……”从小到大每次吃晚饭时,爷爷总是这样的,一斟老酒,一口人生。饭桌上故事书翻过了一页又一页,却仍会以没有结尾的向上姿态延续下去。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村野升起袅袅炊烟,晕染了人间妆面,打翻了柴米油盐,蘸染了岁月的柔情蜜意。菜畦连片,凫群压水,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那时爷爷家的饭桌上常是一碗稀烂的白糖粥,要是能配好太自己晒的菜干头,小小的心底就能雀跃一整天了。白糖是常常不能完全融在粥里的,爷爷便端起碗来,整个脑袋都深深地埋进去,伸出舌头,把那只碗舔得锃亮锃亮的,鼻子上的粥渍往往是陪着爷爷一整天的。

  七八十年代,爷爷十几二十岁的时候,买了第一辆拖拉机。听他说,当时拥有一辆拖拉机是很风光的事情,爸爸上学的时候,爷爷便开着拖拉机轰隆隆地送他去上学。后面总是跟着一群村里的小孩子,大呼小叫的。有的调皮的孩子甚至一个箭步攀上了拖拉机,爷爷也只是笑笑,顺手帮他擦掉了鼻子上的菜汤渍。万家灯火,揉碎了酝酿的烟火气,池底徜徉着往来翕忽的游鱼。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过年了,因为那时候的人家只有过年了才能杀猪宰羊,买新衣,去镇上洗个澡。

  二十一世纪的列车随风声而至,轨道上生机轰然苏醒,辉映着的萤火微芒,扭转了今朝乾坤。拖拉机现在早已不是稀奇的东西了,宽敞明亮的沥青马路上疾驰着一辆辆高档的小轿车。小时候当做宝的菜干头,和现在多种多样的蔬果肉类比起来更是不值得一提了。现在的我们也许对日新月异的社会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触,但请试着去翻阅一页页的故事吧,发展的是社会,进步的是科技,但一点是不会变的——人情。

  一页页的故事承载的是时代的变迁,如同故事一样,过去的已经过去,新的未来需要的是我们,新时代的少年去书写,去创造,在这红旗飘扬的通透天空下!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

舒璐芸

我生活在静谧美好,仿佛世外桃源的水乡苏州,这里古巷深深,人们临水而居,在微波轻泛中,让多少往事溅落,留下了多少勤劳和质朴。

14年前我出生在一个简陋的乡下,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虽然这里相对于大城市是落后的,但这里承载着我童年生活的全部:每一抹阳光,每一滴露珠,每一粒石子,都为我的童年增添了一笔乐趣。老桃树,老房子,童年中再熟悉不过的地方,默默映衬着我们的欢声笑语。

回首往事,直到现在我心中依然流淌着一腔化不开的浓情:对老房子的眷恋。一年到头,我们像往常一样,回老家过年,家中被“福”和对联衬的红红火火,早早的洗完澡,拿着一盆饺子钻进被窝,坐在一个只有19寸的老电视前,等待着春晚的到来和零点时长辈的红包和对我们的寄语。这浓浓的年味是在这里独有的,也让我爱上了过年。寒假过后,大家都开始了正常的上班,学习,一天晚上回家,我从爸爸口中得知了老房子因响应政府要求要拆迁,我十分震惊,后来很惋惜。在拆迁的那一阶段,我忙于学习没有心思想那些事,拆完后的一天,我回想起在老房子中的一点一滴,不禁留下了思念的泪水。

新的小区离老房子很近,里面我们分到了两幢房子,住进去后所有的装修都是十分现代的,原来的老电视也换成了60寸的新电视机。一切都更新了:原来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快递,现在已经建立了“丰巢”;原来都是自己种菜,现在都是去菜场买,讨价还价中是满满的人间烟火气;原来买一件新衣能穿几年,现在想买就买......但是,再也没有了最质朴的快乐了。

奶奶说:“在我小的时候,我们家是最穷的,现在也走上了温饱的生活,其实不仅靠着中国共产党,更重要的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呀,你们现在只需要认真书就行了,我们当时还要干很多活呢,连学费都交不起就只能回家种地了。”我们现在在一个幸福快乐的时代,但我们也会面临更多新的挑战和困难,时代在进步,每一代人都在努力,相信在未来祖国会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

郑佳韵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改革开放已几十年,贫瘠的土地上开出新生的花,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华夏大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变化。

    十四年前,我刚出生,父母因为忙于工作,于是把我留在爷爷奶奶的家里。房子是老房子,圈养了鸡,屋后还有田地。每天,天还蒙蒙亮,爷爷就扛着锄头出去种地了,我和奶奶就在家里喝粥,日子过得也很朴实、踏实。平日里会出去找好朋友玩,或是回到家帮奶奶喂鸡。到后来差不多要上学了,爸爸妈妈就把我接到了苏州。

    爸爸一直忙于工作,平时很少回家,每天妈妈都带我挤公交上学,日子渐渐的忙碌起来。由于工作的需要,小时候我几乎每年都要转学。时间就像条垂直的瀑布一泻而去,五年的时间转眼间就逝去,生活逐渐安定下来了,生活的质量似乎每年都在悄悄的提高。

      前些日子里,听说老家的房子要拆了,因为不牢固,属于危房。那里珍藏了我童年时期最为无忧无虑的日子,就这么拆了,内心是十分不舍的,但是换一种想法,这也意味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不如就看成对新时代的迎接与对改变的欣然接受。美好的记忆永远不会消失,它只是换了种方式,埋葬在了熟悉的地方。

        爸爸一直很喜欢讲述小时候的故事,那个时候人们虽然吃饱了饭,但是无法给身体补充足够的营养;学校的老师会罢课,生活十分的艰难。但是随着祖国不断的建设,人民的生活质量肉眼可见的在不断提高。纵观我的短短十几年的人生,确实,国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一个幸福的年代。时代在进步,我们每一代人不仅要铭记历史,更要创造未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家的“人世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