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选择的难点在于找到自己

“生命的意义,是成为你自己。”

当我们将注意力从外界收缩到自己身上,所有的「环境」就会坍缩成「条件」——我们可以比较哪些条件更有助于成就自我,我们甚至可以主动去筛选自己要进入的环境。

反观自己,上了大学第一感觉就是选择太多了,经常因为不知道如何选择而陷入迷茫和间接性颓废,有时候想的脑袋疼也还是犹豫不定,今天听了「罗辑思维」陈海贤老师的课程,似乎思维被打开了一点。

选择的第一个原则就是要清楚的知道我们做的是经济选择还是心理选择。

而我目前总是要面对的是心理选择。

如果我们把选择放到自我转变的背景上,把选择看作是不同自我的竞争,那我们就要想:每一个选择背后,那个可能的自我是什么?而我们自己,想要成为哪一个自我?

未来在面临工作的时候,要多往“我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方面去思考在这个公司该去还是该留,而不是单单想“我能挣多少钱”。而前一种选择意味着更多的责任,意味着在不确定的状况下为自我负责的勇气。一般人很少选择第一种思考方式吧。

之前一直陷入选择就是因为把外界环境看的太重要,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了环境时,我们就没有在做心理选择,就容易被一种无力感淹没,所以有时候选择就需要我们回归于自己的内心。

如果我们用过程思维去思考,就会发现,自我的形成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你的选择,就是这个过程的第一步,也是创造自我的第一步,而后面的很多步,要先等你走了这一步才会知道。

当你把选择放到自我形成的框架上,你跟原先选择的关系就不一样了。这并不是说,放到自我形成的框架上,你就不会犹豫了。

不是这样,决定仍然很艰难,但是你不会再被环境或者问题所支配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选择的难点在于找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