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记载的是2018年10月3日的事件。
今天的雨天,是整个西藏之行中在我审美观里风光最棒的一天。
别人都为没能目睹南迦巴瓦的真容而遗憾,而我却为此而欣喜。层云下的南迦巴瓦,真的感觉比露出尖顶的雪山要温柔得多。能让我看到这样盖着棉被的温柔的睡眼惺忪的山峰,我就觉得微笑ましい了。我真的很喜欢这种朦胧的、微妙的感觉。
早晨的雅鲁藏布江有一种“江水流入未知的世界”的感觉,特别是在S弯的转角处深入隐秘的树林看不见前方时。非要类比的话,就像是在玩冒险岛时深入林中之城的世界的时候的体验一样。
白天再来看看我们住的旅店。
在介绍今天的行程前首先想说明一点。今天下雨,因为G318不方便停车拍照以及同车的大家赶着去吃石锅鸡(我并不知道石锅鸡有哪里那么急的地方)的原因,在我认为今天最美的一段风光,也就是垂直自然带最丰富、色彩也最丰富的,关键是氛围最微妙的一片区域,并没有照片留下。可能大家的审美观都难以觉得西藏的下雨天能有什么好看的地方吧。不过好在我有一份宝贵的笔记本,在照片缺失的情况下,我仍然可以尽力用文字还原当时我看到的景色。此外,今天由于一些原因,我坐到了前排,这也是有利因素之一。
绕过粉花拥簇的高速辅路,我们踏上了G318——在《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的10月特刊中它被评为了中国人的景观大道。在我们走的整条路上颜色的渐变是相当大的看点。一座山上从绿—红—黄—白的颜色变化,能让你大饱眼福。
这是一段盘山公路,海拔仍在3500米以下,周围仍是墨绿色的落叶阔叶林。当我们在盘这边的山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面一整坡的云杉,目测高十一二米。雾气中长在斜青苔上的冷杉以及其底下繁密的植被垫,展现了这一地区高度发达的生态位分布。
由于盘山空间的狭窄,四周的山给人感觉的相对高度相当高,尤其是对面这座山,似乎就要直插云端。在汽车车窗里都不能看全的我,只能低下头努力扩大着视角。阳光就洒在对面这座山高处的山谷里,这束光的满散射让整个山谷的上方都成了秘境一般。在光束所照射到的地方,则是饱和度颇高的黄绿色和青绿色相间的树林。
到了3900米以上的地方,在周围可以看到有黄色甚至红色的树出现,层云里的细雨也开始密了起来。能感受到初秋的颜色;到了4000米以上,在道路的石栏上都长满了黄绿色的青苔。在4200米的高度,逐渐有大片的草甸出现,视野变得宽阔起来。小小的溪流在草甸的谷处流过,溪流中间的岩石上仍布满了青苔,让人觉得湿润的林芝无论气温多低、海拔多高,都充满着生机;而到了4500米,小雪粒逐渐零零散散地将深棕色的灌木点缀,很像是嘉镜铁路上所看到的那样。灌木披着这些积雪,耷拉着枝干,好似冰峰雪域的感觉。
西藏这里的景区很有道の駅的感觉,景区都设在国道、县道旁。
到了山顶观景台,按惯例我拿出了手持温度计测量。
下山的路风景依旧。两侧黄绿色冷杉挺立,中间有一山峰顶在长直道的末端。雾气氤氲,路旁溪流穿流谷间,能听到咕噜咕噜的溪流声。好一幅平静的森林大道。
到了鲁朗小镇。鲁朗小镇的后花园是一个大牧场,而前部是一个人工湖。里面的建筑装修清晰,就连污水处理厂与天然气供应站的外观和位置也被精心设计、规划。建筑的配色则保留了红、白相间的传统。粉红的小花点缀在路旁,背后则是黄绿色的缓草山坡,整个小镇风格让人感觉到一种审美上的整体感。怎么说呢,感觉就是透过小镇的实景,能感受到规划图中一个个模块被完美地实现。
再往波密走,随着海拔的下降,那一片森林与溪流愈发密了,有一种日本青森的奥入瀬渓流的感觉。森林内部植物的密度甚至可以做到透不进一丝阳光,符合我对热带雨林的印象。在两侧的山崖,为了争夺哪怕一点点的生态位,树木可以往各种方向伸长去追求阳光。它们或是凭小小的、细细的树干拔地而起长到十多米高,或是几乎垂直于山崖横向伸长,跨过国道的两个车道,探出头来寻找阳光。
车辆进入原通麦天险区域,好在新修的道路让这里不再让人那么提心吊胆,只留下没有一盏灯的完全黑暗的山洞留下的那种探险一般的神秘感。
这里的树的结构,感觉与我常识中的树很不一样,感觉就像有柔顺的长发一般,不知道是不是只是因为植物过密带来的一种错觉。那树林中留下的全黑的阴影,真的给人很大想象的空间,也是最让人深切感受到这里植物的密集程度的地方。
作为老通麦天险的遗迹,这里还留下了老桥供我们观赏,形成了铁索桥、钢架桥、钢筋水泥桥老中青三桥同镜的景观。即使是两年期废弃的中年桥,在弃用后瞬间就有了一种沧桑感。光是「逐辆通行」的警告标识就让人感觉到这里的惊险,现实中垃圾、粪尿成堆的前景反衬了如水墨画一般的山林背景,也不禁让人唏嘘。所以说,所有被弃用的东西,都能勾起人怀古之情。
再一次亲身看到了让人几乎喘不过气的绿色,我觉得我这次旅行就十分满足了。
接下来的山谷中,还能看到大型泥石流洪积扇,以及洪积扇中央的一排树。
接近波密,那河畔婉转蜿蜒,阳面金黄色、阴坡青绿色的冷杉相映相衬。冷杉都高十几米,密密麻麻地垂直扎根在两侧的土地中。天蓝色的河水平静地向下游流去。这样的景色,又被我们在G318上,透过繁密的树林观赏到。这风景,以及这平静的感觉,事实上符合我对新疆喀纳斯的照片印象。
我是在这样的林荫大道上看到那河的。明明没有特别震撼的风景,我对这种林荫大道超有感觉:雨中那被绿色包围的柏油路路况好、路宽、还有着清晰的双车道标线。弯道多、就连直道也多上下的起伏。一旁,是靠路一边被修剪平整的草地与金色的野花。随着海拔降低,流动而多变的森林景色让我目不暇接。
路继续前行。仍是宽阔的河水、河中的沙洲,对岸绿中带黄的杉林,只不过可以看到在这密密的冷杉林后方更高处,露出了赤红色的冰川割蚀的印记,以及水晶透明色的雪山身影。所谓水晶色,就是原有的颜色罩上了一层亮雾,感觉好像透明地浮在天际一般。
G318的一旁,还有更贴近于这河水的沿江路。这新修的观景公路夹在河畔青青的小草边,倒不如说道路本身就躺在草地上。双向两车道,红色等距的路灯随着河流的弯曲,在蜿蜒的沿江路两旁绘出一道优雅的曲线。道路两旁并没有种上行道树,为的是让大家有完全开阔的视野。蓝色的标牌、清晰的标线、没有红绿灯的交叉路口以冷杉与小河为背景,再次让人感受到这里的主题——恬静。
车辆短暂穿越波密镇,在夕阳中爬上墨脱公路。墨脱公路的15公里处,本来在两侧的清澈溪流会突然涌出排水渠,往道路中央流动,温柔地拍打着我们的车轮,又不至于打滑;20.5公里处,又能看到近乎垂直的,长满着黄色灌木的雪崩式冲积扇。再往前走,又不断有教科书级别的雪崩式冲积扇出现在我的面前。冲积扇上,不时看到巨大的石块和大量足以压死人的碎石,让人提心吊胆。
我们到了今天最后一个观景台。这是我在西藏的七天里最近距离地感受到雪山的氛围,感受到一种纯净和神圣的感觉,甚至感受到我正身处于天界。这种感觉,当我整理照片时,仍然涌现于我心之中。当时我涌现出来的第一个词,竟是不合逻辑的“冰得我心化了,清得我心透了”。
好在照片居然还比较还原地展示了当时的状态。
玉屑般冰白明净的积雪覆盖着的山头下,是深黄绿色的纯粹高山草甸。有草地的地方一般会看见河流或碎石,可这里完全被植被所铺满,视野中几乎再没有碍事的杂物,其颜色与风景之纯粹让人舒畅。在这样的草甸之上,有稍稍垫高的一道公路,一个小小的三角形隧道指示牌以山脊的密集植被作背景。更上方,则是棕黄、红色与绿色交错的树林山坡。
不到一千米前方的山脚看似近在咫尺,一道小小的坎儿、以及坎儿后面几乎毫无人类活动的痕迹,却让我在此驻足。那一道小小的坎儿把那个绝对纯净,或者想象中绝对纯净的安详、寂静的山麓草原与我隔离开来,留下了梦幻无暇的一片空间。
上车返回波密的路上,我仍然在分析这个地方为什么会带给我乌托邦和世外桃源的感觉。首先,这里符合人对秘境的定义——群山环绕间远离尘寰的山沟。本来,山沟、山谷一般意味着河流经过,一般有大量的村庄与农业痕迹,甚至意味着可能有小集镇、市场以及大量的垃圾,意味着大量人类活动。而这个宁静的山谷却因为高海拔与非常不便的交通的关系,没有形成这样的村镇,甚至连牧场也没有形成。除了一大片草甸,就是四周的垂直植被景观带和环四周的雪山。景色的纯净是我最欣赏这里风光的地方,它让我真正感觉到自己身处几乎最原始的大自然之中。
然而,正如我一直在说的那样,如果完全没有人类的痕迹,风景恐怕只能让人感到畏惧。而公路就是让这里多一份人类温暖的点睛之笔。这里的公路建设在一片被抬高了的地基之上,和谐地融为了自然的一部分;隧道的配色也与背后的柔美山脉融为一体。它们共同为这里的风景添加了相当灵动的元素,是一种锦上添花。
我当时绘制的平面图是这样的:
结束这样最后一个观景台的观景后,我们回到了波密镇,入住一个度假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