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经》卷二砺志

大年初一,祝大家春节快乐阖家欢乐,力耕不欺心想事成!

关于志向一说,在儒家经典著作中不断的提及,不断的深化。

曾国藩对于砺志有两个最重要的要求就是:立志有恒和专心致志。

先讲讲立志有恒: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这是易经恒卦的卦辞,意思是说,人如果没有恒心,不能恒久地保持他的美德,就难免遭到羞辱。子曰:“不占而已矣。” 郑玄注解说:“易所以占吉凶,无恒之人,易所不占。”如果一个人没有恒心,做事原则也经常摇摆,不能一以贯之,那你不用去占卜预测你的事能不能成,因为肯定不成!你还占卜个啥?易经对你也没用!

其次专心致志:

孔子在《论语》:”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学习,是为己不为人,谋道不谋食,真正的志高才大。学习,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别人。学习是为了自己提高,自己把道理搞明白,自己心里踏实,志有定向;志有定向,止于至善,止定静安虑得。追求,是追求达道,追求使命,不是追求利禄。工作和学习是一个道理,尤其对于刚刚踏入社会的毕业生和年轻人,这个道理尤其重要。

让我想起了很久以前度过的柯林斯著作的《从优秀到卓越》中有一段话,引用的。“只要你不计功利,就能做成任何一件事”——哈里.S.杜鲁门。这段话一直指引着我十六年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大家共勉。

从《大学》的开篇就讲“知止”,也就是志向的问题,原文如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你只有知道自己想去哪里,才能确定自己的志向,才能知道自己的公司要如何发展;这样我们才能立志,才能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王阳明《传习录》中“我此论学,是无中生有的工夫。诸公须要信得及。只是立志。学者一念为善之志,如树之种,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将去。自然日夜滋长。生气日完,枝叶日茂。树初生时,便抽繁枝。亦须刊落。然后根能大。初学时亦然。故立志贵专一。”儒家讲学习第一在立志。立志之后,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理解,或做不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唯一的原因,也是没有志向。说“有志者,事竟成。”这不是有志向的人说的话,因为他惦记的是“成”,不是“志”。

【原文】

凡人才高下,视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慕往哲隆盛之轨,而日即高明。贤否智愚,所由区矣。

大凡人才的高下,总要看他的志趣之所在。志趣低的人,一般都安于流俗平庸的陈规,于是变得越来越浅陋和卑下;而志趣高的人则仰慕先贤哲人的作风和行事,于是变得越来越高明。所以,人才的高低优劣,由此就可以辨别出来了。

曾国藩用人之道中,最讨厌两种人,一种是夸夸其谈的人,一种就是轻薄之人,这两种人基本都不堪重用。因为夸夸其谈的人属于傲慢的心态,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哐当,上学时期老师经常用这句话警醒我们,做事情和学习要踏实认干,不要计较短时间的功利心,就会突飞猛进的。

【原文】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君子立志,应该要代圣贤立言,明圣贤之理,行圣贤之行,这样才不愧为父母所生,不愧为天地完人。所以忧从心生,以不如尧舜和周公这样的圣人为忧,以不能进德修业和传道受业解惑为忧。所以,顽固的刁民难以感化,则忧;野蛮的夷、狡滑的夏不能征服,则忧;小人在位,贤人远循,则忧;匹夫匹妇没有得到自己的恩泽,则忧。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悲天命而怜悯百姓穷苦,这是君子的忧虑。就像是一个人的委屈和伸张,一家人的饥和饱,世俗所说的荣与辱,得与失,贵与贱,毁与誉,君子还没有功夫为这些去忧虑呢。

【原文】

明德、亲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了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得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朝廷以制艺取士,亦谓其能代圣贤立言,必能明圣贤之理,行圣贤之行,可以居官莅民、整躬率物也。若以明德、新民为分外事,则虽能文能诗,而于修己治人之道实茫然不讲,朝廷用此等人作官,与用牧猪奴作官何以异哉?

假如有人不读书便罢了,只要自称为读书人,就一定从事于《大学》。《大学的纲要有三点:明德、新民、止至善,都是我们的份内事情。如果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说这三点,与我毫不相干,那读书又有什么用?虽说能写文能做诗,博学雅闻自己吹嘘自己,也只算得一个识字的牧童而已,岂可叫明白事理阶个有用的人。朝廷以制艺来录取士人,也是说他能代替圣人贤人立言,必须明白圣贤的道理,行圣贤的行为,可以为官管理民众,整躬率物。如果以为明德、新民为份外事,那虽能文能诗,而对于修身治人的道理,茫茫然不懂,朝廷用这种人作官;和用牧童做官,又有何区别呢?

大学之道,首先在于自己,明明德,然后推己及人,在新民,要帮助他人进步。明德和亲民是两个不同的层次要求,一个是对自己修身,一个是帮助别人,我个人认为先做好自己才能够教化和帮助别人。

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学习进步,也是一样的道理。有一种说法,叫“太忙的人不能成功”。这种说法非常对!为什么那么忙呢?因为不知止处,不知至善之地,就到处空劳把捉,碰机会,找机会,抓机会,什么机会都不愿错过。若能志有定向,清晰自己的使命,则有所为,有所不为。

【原文】

累月奔驰酬应,犹能不失常课,当可日进无已。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息力索,终无所成。近日朝朝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同。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进之以猛,持之以恒,不过一二年,精进而不觉。言语迟钝,举止端重,则德进矣。作文有峥嵘雄快之气,则业进矣。

曾国藩对于弟子有两个最重要的要求就是:立志有恒和专心致志。

曾国藩以后的成就和他的立大志有着强烈的因果关系。立志考进士、立志成为理学家、立志做大官、立志清澄天下、立志镇压“粤匪”、立志洗雪耻辱、立志办洋务……这些大志的“立”,都是和当时的大环境相适应的。而在有了这些大志后,又努力沿着通向大志的方向走,最终成为军事家、政治家、洋务派领袖等,这不得不让我们佩服。

长年累月忙于应酬,还能坚持学习,应当能大有前途。人生惟有做事有恒是第一美德。我早年对于书法,也曾苦力探索,终无成就。近日来天天摹写,从不间断,就觉提日新月异。由此可见,年龄无论大小,事情无论难易,只要持之以恒,就如种树养家畜一样,天天看着它长大而感觉不到。尽力猛行,坚持不懈,不过一二年,自然有无形的长进。言语迟缓,举止端重,则品德性情有长进。文章有峥嵘雄骏之气,则学业有长进。  曾国藩经常写家书,写日记。知情者说,他那是在砺志。他的家书,内容极为广泛,大到经邦纬国,进德为官,朝政军务,治学修身;小到家庭生活,人际琐事,事无巨细,无不涉及。尽管许多信很琐碎,但处处流露出他的真诚与热情,不夹杂世俗的虚伪。他的日记下笔慎重,不轻发议论,主要目的在于备忘,自纠缺失,并藉此养成有恒的习惯。曾国藩身体力行的伦理思想是,做人应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你可能感兴趣的:(《挺经》卷二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