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声虫

                                       

      记得小时候,小伙伴们之间争辩,或者故意跟开玩笑:对方说一句什么,自己就重复一遍什么。把对方耍弄得哭笑不得。不得已,计上心头,想玩儿个“请君入瓮,”就说“我是小狗!”可没想到,对方鬼机灵,不肯上当,回应道:“你是小狗!”而且嗓门更大。“你咋不学了呢?”你猜对方咋回答哩:“你咋不学了呢?”

      这种近乎无赖的手段,我们给起名为“应声虫。” “应声虫”虽古已有之,但也不过是臆想出来的东西,人间并无其物。很多文章里都曾经引用过“应声虫”的故事,不妨在此照搬一下,请君赏玩:

      宋代彭乘所著《续墨客挥犀》记载:有个姓杨的淮西人,中年时得了一种怪病。每当他说话时,肚子中便有东西小声模仿他的声音。几年后,肚子中的声音越来越大。有一个道士对他说,这是应声虫,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祸及他的妻子。道士让他专心读《神农本草经》。当读到某一种药材而肚子中没有回音时,就立即停止,然后服下该药,这样应声虫就会被除掉了。杨姓之人按照道士的方法读《神农本草经》,当读到“雷丸”时,肚子中没了声音。他马上服下了此药,从此怪病解除。

      可见,应声虫这东西,不讨人喜欢。如果被应声虫所困扰,宿主是必须除之而后快的。

      应声虫毕竟是个故事,孩子们也是在玩游戏,当不得真。可我偶然发现,“应声虫”并不是仅仅活在故事里,也不只是活在少年的顽皮中,成人世界里的“应声虫”亦相当活跃。想想这样的场景:某种场合,天上慷慨激昂,眉飞色舞;台下点头如捣蒜,随声附和的崇拜状,有木有?

      随声附和,是表示严重同意的意思。尽管“人无完人,”圣人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但“大雁高飞头雁领”,对于正确的指示,我们领会之,附和之,并执行之,并不为过。然而这只是个开头,你会发现,因为要贯彻某些指示,需要原汁原味,连标点符合都不许动半个的进行层层传递。久而久之,有样学样,大家的语言习惯也都统一起来。比方说前些日子,某个叫做“丰收”的地方出现了一个让人瞠目的事情——具体事情,可度娘之,您懂得——听者皆哗然。但当地主流信息渠道在说什么呢?翻阅当地十几天的报纸,可谓洋洋大观者也——要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具体什么内容,当然还是不说为妙,您同样懂得——很精妙的排比句式,气象非凡。大意是莫忘民生疾苦,眼睛要看百姓关心啥,耳朵要听百姓议论啥,以百姓关注的事情为努力的方向。遗憾的是,通篇没有半个字回应大家的关切。这种战术,避实就虚,真让人拍案叫绝。而那些排比句式,修辞嘛,本来是没啥毛病的,我们听的时候,感到很振奋,也很有信心。仔细学习领会,也确实高屋建瓴。可鲁迅说过:“有些东西本来没毛病,但重复的人多了,就有了毛病。”好好的一句话,给一本正经的搬来搬去,似乎有了点不够“正经”的滑稽意味。重复者还自以为得计,乐此不疲。这是不是“应声虫”的当代版呢?


                                       

      人生如戏。舞台上演戏,为了保住饭碗,面对衣食父母们,演员是要卖力气的。除了手眼身法步之外,还有台词的功力。有的老戏骨曾经愤愤然说:现在某些演员,竟然把背台词当成了一种可以夸耀的资本。牛什么呀,这不就是基本功吗?连基本功都不肯下力气,凭什么拿那么多的钱;拿也就拿了吧,还要偷那么多的睡,用范大将军的话来说:连脸都不要了呀。 显然,范大将军低估了某些人对于“羞耻”二字的承受能力。

      真正的好演员,其表演表里如一。也就是说,演谁就是谁,起码要像谁,当然这是带有其个人色彩的再创造,属于艺术规律的要求。我们看到他在舞台上,没有矫揉造作,没有空洞的大喊大叫。演员用心、用情,甚至投入自己全部生命的热情,把角色和自己合二为一,每句话都送到观众、听者的心里去。让人为此感动,感悟人生,享受艺术的魅力。有的演员则不然,他的台词倒也能背得下来,但其目的只是为了展示台词的华丽,哗众取宠。既然不能感受,当然也不能传递台词的真实况味。比方说:“我爱你”这仨字吧,有人演绎出来,能让观者掉眼泪;有人则卖机弄巧,凭借这仨字让人浑身起小米。这就是用心不用心的区别。我们的视线从舞台上转移下来,就会发现,生活中也是如此。有人对人对事是用心的,动情的,我们都喜欢信任甚至拥护他;有人则是口若悬河的背台词儿,动辄如同应声虫般大喊排比句,抑扬顿挫,一声比一声响亮,让人心潮澎湃之。可事后证明,都是“光说不练假把式,”让人对他的诚意产生怀疑。

      可是朋友,这还算好的呢。君不见某些舞台上的演员,连台词都懒得背,光是对口型吗?过去歌星唱歌对口型,对来对去,终究是被打了假,从此老老实实真喊真唱。那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表演?谁有兴趣打个假试试? 至于说一套做一套的,大概是应声虫的高级形式了。

      如何医治应声虫的怪病,古人写的故事里面,已经提供了答案,那就是“雷丸。”这是一味什么药,孤陋寡闻者如我,并不知道。但我想,既然沾染了个“雷”字,恐怕就是很厉害的东西了。难不成会有“雷劈”出现?

      反正那个应声虫,听说“雷丸”的名字,就不敢应声;杨先生把“雷丸”吞入腹中,应声虫就被“除掉”了。所谓“除掉,”是把这虫子给干掉了呢,还是被它溜之乎也了呢?我同样也并不知道。

                                2022年3月8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应声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