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答案精选(一)

【原创】求知若渴,虚心若愚。

【微信公众号:漫游在云海的鲸鱼】支持复制粘贴读书笔记

目录

  • 学科
    • 如何才能让自己文采斐然?
    • 知乎十年有什么变化?
    • 程序员老去了该何去何从?
    • 冲击清北的学生是否在高中就可以达到超越老师的水准?
    • 为什么有些人只会嘴炮实操水平却低得吓人?
    • 为什么有的人没读过很多书却有种沧桑感?
    • 古代状元在现代可以达到什么水平?
    • 国家是否应该将名校资源下发一些到普通学校?
  • 自我
    • 聪明人有哪些特点?
    • 不看抖音、快手,不玩王者、吃鸡的是什么样的男人?
  • 女孩
    • 不找你聊天的原因
    • 应对女孩不回信息的策略?
    • 作为一个女生没人追是什么感觉?
    • 男士170cm在女生眼里真的矮吗
    • 母胎单身如何脱单?
  • 职业
    • 上财毕业去做银行柜台是不是没有前途?
    • 几百万的房子只给房产中介几万块客户是不是太小气了?
  • 政治
    • 林书豪作为亚裔被歧视如何回应?

学科

如何才能让自己文采斐然?

既然将写作当成是一场持久战,不管写作的意义对个人而言是赖以生存的根本,还是工作之余的消遣、写书挣些零花钱,那么这场名为写作的持久战,核心唯有两个字——热爱。

你本身热爱写作,才能一直不断地想要拿起笔写些什么。 在写作持久战中,热爱是核心,但有此还不够。 写作好比持家之道,一个家,得要有“进项”和“出项”。 进项,收入的款项; 出项,支出的款项; (作者本人观察到生活方面的种种,受到触动,取得大量素材,诞生出一个个好点子,将这些归拢在灵感宝库中。这是进项。 作者的灵感宝库,随着写书,大量素材用完。这是出项。)

光有出项,无有进项? 那就是坐吃山空,灵感宝库里的存货迟早会用完。大把大把的花钱,却不去挣钱,那么这个家离崩塌就差一步之遥。 光有进项,无有出项? 等同一个谷仓里贮存着满当当的稻谷,稻谷放得越来越久,也会坏掉,这未免太可惜。 要是明明有很好的故事,却没有一个输出的渠道,那不得不说这是个令人惋惜的事情。但现在网络那么发达,几乎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内容创作者,第二种只进无出的情况很少见了。

由此,写作核心是热爱,“进项”与“出项”是两个变量。 “进项”会让你的灵感宝库满满的,你写起来有底气,不至于被催稿的时候,写得很痛苦。 因此,热爱是基本,最需要的是多体验生活,多积累素材。 在写作中,锻炼一种将心中事转化成纸上故事的能力。

记者提问:据说您以前招研究生时,除了必要的专业课外,还要考一门作文。

钱谷融:对,从作文里可以看得出一个人的才情秉赋。要全面了解一个学生的思想、学识和才情,我认为最好的途径就是通过他们所写的文章。我把作文的成绩放在第一位。至于知识我并不太看重,因为知识可以查书去获得。当然根基也要有一点,完全没有基础不行。

钱谷融:“我收学生最看重作文,作文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天赋、才情,有没有培养前途都能看得出。所以别人都不会考作文,我就会考作文选拔学生。许子东的作文就很不错。”忆起招收研究生时,钱先生要求学生不但思想品德、业务基础要好,而且重视才情禀赋,考他的学生都还得考一门作文。作文是命题作文,但钱老通常只起一个“两个字”的、很“虚”的题目,让学生自由发挥,从文章里看看他们是不是有“灵气”。

作文要写,要练。两篇文章,第一篇是创作,关键在于你的灵性,对于艺术的敏感能力。第二篇是评论,看你学术研究的思维如何。

看书的过程一定要思考,因为语言文字有它的局限性,不可能所有的东西都靠文字来表达。还有一部分要靠你的联想和想象来再创造。你一定要去思考“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要学会,前后钩连,建立你的史学框架;要学会,演绎和归纳,文学的发展演变有通有变。

当你理解之后,你的知识点在脑子里就是一串串的链条,拿出任何一个来,都能牵扯出前前后后一堆东西来。而且这也是老师希望看见的学术思维。就比如今年复试的一个名解题目“乐府”。不仅是汉代的音乐管理机关,还是汉乐府诗歌的代称。写完这个还没完,因为在宋代词也被称为“乐府”,例如《东坡乐府》。在元代,散曲也被称作“乐府”,例如《诚斋乐府》。写出来,批卷子的老师自然知道你的思维和能力了。

不背书,材料永远在书上,你脑子里就没有可以生发联想和思考的材料,包括作品选里的作品,时间不够,经典名句也必须背,这是你做论述题举例的材料,是你的得分点。至于背书不忘的方法,自己去百度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用这个方法一个礼拜背一本书,来来回回的背。背上几遍,这个东西至少够你吃一年。

无论是作文还是文学基础,都去试着学会去输出。尤其是作文,习惯了写才能不惧怕这个东西。作文要练,二战时每个礼拜写一篇。拿给本科老师看,被骂得狗血喷头,最开始一篇文章改到第四回,都被骂垃圾文章,糟蹋文字。但是没有老师这么骂,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局限。

大神真的很多,不要坐井观天。这两年题目虽然很难,考400的人依然不少,而且来了之后,论文都是一摞。谈你喜欢和感兴趣的方向,不要嘴上说,请“拿证据来”。

比如读原典,外国文学和现当代的经典作家的作品,至少每个人看一本,脑子里有印象,对文字有直接的接触和形象的感知。一年的时间是够用的,不用怕。我之前看现当代看得也很少。把这个工作放在上半年做,时间是够用的。


知乎十年有什么变化?

有人说知乎格调「高冷」。但其实,知乎上的内容非常多元,既有量子纠缠,也有柴米油盐。既有多愁善感,也有出国考研。既有诗与远方,也有打工赚钱。

知乎活跃用户中,18-35 岁的青年占比约 75%,他们正处在人生的「第二个十八年」,正处在从认识世界迈向改变世界的关键阶段。

在知乎这个「虚拟咖啡馆」,已经悄然孕育着一些改变世界的「小尖角」。或许,这就是知乎在大国崛起、文化自信现实背景下的价值坐标。中国女排夺冠的那一刻,知乎用户不仅在庆贺,更反思为什么之前会沉寂多年?屠呦呦登上诺贝尔奖台,知乎用户不仅在欢呼,更探讨如何让中国传统医学走向世界。我们提供镜鉴。当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仅四分钟后,知乎上就产生专业讨论,既对世界名胜损毁惋惜遗憾,也为中国文物保护贡献方案。

成长路上,知乎也时常受到外界的质疑,比如大 V 被挖,内容水化,格调高冷。有个朋友跟我抱怨,说知乎总是给他推送谈情说爱方面的内容,很俗气,越来越水了。我开玩笑说,对于内容而言,你有多爱它,它就多爱你,内容对你是绝对忠诚的。

我自己也是知乎上一名骨灰级的创作者。我回答过生活中的小经验,比如「有哪些快速入睡的妙招?」也回答过创业过程中的方法论「创业公司应该如何招人?」但我更多的,还是从知乎其他答主身上,从他们分享的知识、经验和见解里,汲取新知和养分。

这个世界需要一个敞开心扉的交流空间,需要一个认真友善的讨论环境,需要一个高效求解的问答场所。而知乎,借助科技互联的力量,承担起这份使命,把问答的能量成倍激发。

虽是虚拟空间,但知乎始终与真实世界保持同步。真实到虚拟的切换,只是指尖与屏幕的轻轻一划。在一问一答的交谈里,在赞同和关注的互动中,现实的热闹和寂静,欢笑和烦恼,被一字一句、一屏一帧地记录下来。时事热点,在这里解读剖析;质疑传言,在这里辨明澄清;观点态度,在这里碰撞激荡。

有人问我,知乎到底长什么样子?我想,知乎像一个规模空前的虚拟咖啡馆。我们穿梭于此,或者仔细聆听,或者高谈阔论,大家君子之交,和而不同。

十年里,知乎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时代气象。在知乎,人们认识自己、探索未知、发现更大的世界。我们关心时事,当英国脱欧接近尾声,知乎有丰富详实的讨论,展现谈判的来龙去脉。我们反思灾难,为马航 370 失联揪心牵挂,为天津港爆炸事故伤心悲痛,为阻击新冠疫情呐喊助威。

我们聚焦科技,感受第一张宇宙黑洞照片带来的震撼,分享「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的喜悦。当屠呦呦接过诺贝尔奖章,我们心潮澎湃。当中国女排时隔 16 年再次捧起冠军杯,我们欢呼雀跃。当科比直升机坠毁的消息传来,我们哽咽落泪。


程序员老去了该何去何从?

当程序员老去,回首往事,我发现当年那些对编程充满激情,对生活满怀理想的小伙伴,有的变成了某个领域的技术大牛,在做产品的同时忙着布道演讲写书;有的经营者或大或小的公司,同时还在编写程序;有的设计出了千万人使用的软件产品;有的则转变成了一个纯粹的管理者,经营着上千人的机构。他们都是程序员。真正有可能晚景凄凉的程序员,是对技术和产品没有兴趣的人,是仅仅把编程当做生活工具的人,是那些不能终身学习的人。开篇的文字,就送给这些人吧,希望他们能够在40岁以前看到这篇文章。

如果继续编程能够最大化你的价值,那就去编程,太多精深和复杂的技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实践才能化繁为简鬼斧神工,请在技术大神的道路上一路狂飙。如果设计产品能够最大化你的价值,那就去设计产品,现代世界已经不再是「美学、艺术」与「电子产品、软件」毫无关联的年代了,人们越来越重视产品体验和艺术美学,如果你懂得产品之美,又能估算这个产品多久能够开发出来,还懂一些开发细节,不知道能够虐多少程序员啊,想想这个场景多么美好。如果经营一家公司能够最大化你的价值,那就去创业,去招募战友,服务伙伴,提供产品,去创造属于你自己的天空。

在某个领域深耕细作的同时,不要忘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如果一个人的领域太过专业化,一段时间后,你可能发现自己的专业已经陈旧了。如果一个人的知识面很广,在终身教育的配合下,你的专业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


冲击清北的学生是否在高中就可以达到超越老师的水准?

到了高三下学期,我能发现部分老师在做题上已经赶不上班上的优生了,数学和物理尤甚,最后一两道大题,班上最好的几个学生不能说一定能做对,但一定能很快有思路,老师找到解题思路需要更多的时间。老师之所以还能不断教新东西,完全是靠自己花了大量时间的备课。我们老师当时也对我们说过,如果到高考那天做题水平还不如他们,基本不要指望冲击清北,人大复旦都难。能做到这样,除了个人努力,都在老师当时归纳的学习方法上做了很多自己的创新。错题怎么分类,怎么高效刷题,通过分析阅卷人的得分点总结答题模式和规律,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些特殊应试技巧。我当时化学和生物,只要一看题就知道这道题出题人想考什么,从而很快找到解题思路。这种能力,是用特定学习方法刷题的结果。


清北这一档的学生当老师是不是人才的浪费?

清北这一档的学生当老师,学生最大的收益是他们站的肩膀更高了,他们有机会从一开始就以非常高效的学习方法去学习。但同时,存在大量的学校,老师二本,三本毕业,自己都学不好,学校教研组也就是一些普通老师。这样的学校即使收到了好生源,大概率高考考不过这类能招清北学生的学校,从而导致城乡教育差异越来越大。然后就是城市学生疯狂内卷,乡镇和部分县市的学生自暴自弃,全省非重点高中考上985211的学生,加起来可能都没几个重点学校高

就是觉得当高中老师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我在北京带过几年的家教,高中英语闭着眼睛都能从头讲到尾,内容真的太简单了。真的只有在教GRE这种级别的考试时,我才真正感受到对自己知识极限的挑战。清北的硕士(或者大多数硕士,更不用说博士了)教高中太浪费人才了,学那么多年的知识根本用不上,是典型的overeducation。难道辛辛苦苦寒窗苦读十几年上了北大清华就为了当高中老师?那不就是放羊-娶媳妇-生娃-放羊的死循环吗?除了理想,最重要的就是天花板,很有可能一辈子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学老师,就算评上副高正高也很少有人把你当成教授吧?自己乐呵乐呵就得了。最后可能就是八字不合,我带家教的时候也带得不错,很多孩子一学期能提60-70分,但我真的不喜欢学校的一些教学模式,太死板僵化;要么就是花里胡哨的,搞一大堆炫目的新概念,比如什么自由选课、走班制,换汤不换药,教学质量反而退步了。

如果北大和清华这些顶尖高校的毕业生都去当老师了,那肯定是其他领域出了问题。很希望有一天,尖端科研领域也能给毕业生这么好的待遇,这样祖国的未来才真的充满了希望。

也许相对于企业是稳定一些,老了有固定的收入,但是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磨,我真的觉得有点浪费生命。

我个人的观点:对社会来说,人才就应该在最合适的位置上才能发挥最大的产出。顶级人才去科研,一流人才搞计算机金融医学法学军事等,二流人才去当教师。而不是错位,造成目前错位的现象显然跟分配制度有关,可惜。


为什么有些人只会嘴炮实操水平却低得吓人?

其实很多思想深度特别高的年轻人,他在真实世界中的实操水平是很低的。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年轻人只要随便读点什么黑格尔,什么维切根斯坦,什么尼采,什么叔本化之类的哲学家的思想或者书籍,那么他就能扯出什么生存虚无主义,或者说出一堆别人根本就听不懂的词汇,显得自己的境界特别的高深。 然而这样的年轻人,其实根本就没有能力改造真实的世界。 理论和实践之间是有着天堑般的鸿沟的,这道鸿沟无数的人一辈子都无法跨过。

有100人说读书最好写读书笔记,足够引起你的重视了吧,但你真的有在写吗?你是在笔记上写了,还是发表在豆瓣,知乎了?还是,你觉读完一本书就已经让蛮你有成就感,写笔记会破坏这不轻易得到的满足感,何况还那么浪费时间,于是你就真的没有写过??有试过真的读完一本书写一篇笔记---- 彻彻底底的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经历吗? 有的人写了,无论读什么书,都会在豆瓣上傻傻的发一篇读书笔记,他做了一件在你看来“挺麻烦”的事;有的人还不尽于此,他会在知乎上找问题来回答,用问题开促进自己的思考,你有时候看到会觉得那人真的也够拼的,没什么人看还在那里发东西,真的有够无聊。 或许有这么一天,你在知乎上看到一个万赞的热门答案,你哗啦啦读下去,感觉好爽,作者的观点好棒,问题解剖得好深刻,另外,文风读起来有点似曾相识的味道,好像是自己认识的某个人,但是看看头像和网名不是“他”啊!你还是好奇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他的观点这么犀利,见解如此独到,好奇心行撩拨着你,于是你点开作者的主页,打算好好了解作者往日的答案。 你越读感觉越熟悉,直到在一个“换一个很酷的头像或笔名是怎样的体验?”或“你是怎么变成知乎大V的?”的回答中,你终于找到答案,这回你确定了,就是“他”。 这时,你开始感慨,开始好奇,略微莫名其妙的气愤,怎么一两年间,他摇身一变成了坐拥十万粉丝的大V,而我却还是一名透明?现在还傻乎乎的变成了他的读者,为什么?!

是学生,不要只在“此题答案略”的时候意识到要自己想答案了,有些人,曾经和你是同学,在中学的时候,他们喜欢几个人围在一块探讨题目,有的人真的会寻求“一体多解”,这些有时可能在你看来是“没必要“或“多此一举”的事情,但他们去做了,来日你且看看他们,是不是活成了你觉得优秀的模样?


为什么有的人没读过很多书却有种沧桑感?

一个年纪大些的人,即使没读过很多书,但是经历过人生的生死离别和大起大落,就会看起来很沧桑,思想很深刻。而一个年轻人即使读了再多书,也是通过别人的眼睛看到的别人的世界,而不是自己的。所以我反倒觉得思想的复杂程度超过同龄人,是一件蛮可悲的事情。某种程度上说,思维的复杂化过程就相当于东西的腐化过程。而加速这个进程则是对人生的一种透支,比如体验过毒品的快感就很难再体会正常的快感了,在精神上也是如此。他本该一层一层的去理解人生,在每一个阶段接受自己应该拥有的经历和快乐。而不是借着别人的眼睛一下子把人生里大部分的东西看个遍。他会鄙视同龄人,并会因为这种鄙视而越发孤僻,最终失去人生的参与感。他无法体会人们之中那些“普通的快乐”,他没办法跟同学们打成一片、一起开玩笑和疯闹,在过生日时互送礼物、在分别聚会上流泪道别……并且可怕的是,这种参与感的丢失是连续性的。几乎可见的是,他的路会越走越窄。最好的结果就是最终能够隐于市野,以简单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得到一种乌托邦式的精神自足。所以那些思想复杂的年轻人身上,有的更多不是成熟和深刻的气息,而是一种郁气,郁郁不得志。或者是压抑的隐忍不发,或者是一种神经质的狂妄自大。表现得对一切不屑一顾,其实都只是逃避现实的托词。


古代状元在现代可以达到什么水平?

毫不夸张的说,随便一个古代状元在现代,书法水平当个中国书协常务理事绰绰有余;网络直播写字吸粉百万不难;要是直播聊历史文化,水平比矮大紧之流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如果在诗词大会这类节目,诗词曲储备量,诗学鉴赏水平,即兴作诗能力,不是康震那几个评委可以比的。 如果在知乎,几十万关注者,身兼几个优秀回答者,知乎日报收录,专业认可等真是抬抬手就行。 如果想在体制内发展,其四书五经造诣,当个大学中文系或哲学系教授,兼任教育部、社科院学部委员也非难事,这样的人的“国学大家”,“国学大师”名号是经得起考验的。


国家是否应该将名校资源下发一些到普通学校?

电影学院算是艺术类顶级学校了,朋友是摄影系的,我们聊天时,他说系里培养每个毕业生的成本不亚于一名飞行员。上课用的摄影棚,在外面可能要七八万一天,市场上出了什么最新的设备,都能立刻摸到上手。我们系比较穷hhhh,但是仍然不定期请各种大师来授课,你看到的当代艺术家各大导演制片等等都来给我们传授过经验。

但是毕业之后,不断在各种组里认识了许许多多其他传媒院校的毕业生,闲聊的时候,发现其他学校学摄影的没有摸过电影摄影机,学美术的从来没有和美术指导交流过,学编剧的从来没有学过剧作,甚至学电影导演的,上视听语言课的老师是从中文系毕业的。

艺术和艺术学院之间的巨大断层导致了电影学院一枝独秀,垄断了行业,所有的行业资源和教学资源都像这方面倾斜,而其他院校的学生甚至入不了行。作为电影学院的毕业生,自私地来讲我很庆幸,有最好的老师来给我们上课,能够得到行业最顶尖的资源,甚至得知其他院校没有这种资源的时候,还会心中暗喜。但是从整个行业来看,这是非常可悲而且绝望的。

尤其是我跟组越多的时候,越能感觉到这种绝望,因为资源都涌向电影学院,外面的人根本进不来,导致了行业上压根没有百花齐放。还没毕业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大谈特谈电影工业化,但电影工业化的第一步,一定是优质电影教育资源下放到其他艺术院校,有更多的人涌向电影行业,各式各样门派的毕业生交流碰撞,有更多的思路和火花出现。电影绝不是闭门造车,也不是小圈子里的固步自封。


自我

聪明人有哪些特点?

生活的意义是证明自己的独特性,即有些事如果不是我那世界必然缺失了什么东西。 年轻人不要崇拜偶像,不要膜拜强权,不要随意地认同任何人,哪怕他是万众敬仰。 所有对现有强者的模仿都在让你变得泯然众人。 在三十岁之前不要冲动地表现出崇拜。 要做自己的主人。 你要证明你诞生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特殊的意义。 哪怕这个意义是和这个世界愤怒对峙。 哪怕这个意义是平凡淡然地度过这一生。

那些从不轻易发言,却总是能够一眼窥破真义之人。他们从来不会标榜自己的优秀,也不会明显的驳斥任何人的言语,他们往往只是安静的观察,极少谈及自己的过往。

好奇心强的人一般思考能力也很强,对周围事物好奇的人有更高的社交几率,结识兴趣相投的人,生活会有更多情调。

有主见也是聪明人的一大特点。他们从来不会因为闲言碎语就改变自己坚定的想法,也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特定的大脑风控体系。独处的人更注重自己内心,能够和自己相处是一门真正的艺术。

观察力是一种强烈的认知能力,表现在言语感知上,而不是情感本身。我们经常讲大佬总是最后才发言,并且总是言简意赅,一针见血。也是源于此因。聪明的人会更加理智的分析与判断问题,而不着急在别人刚刚表达了三言两语尚且不完善的言论的时候就贸然出口。

聪明的人不会花太多心思在杂事上,明白为人处世的重要性,懂得维护同事邻里间的关系。他们行事不夸张,不炫耀,大多性格低调,懂得和同类人惺惺相惜。真正的聪明人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知道什么时候该控制自己的脾气。他们对金钱和名利这些东西也看得很平淡。懂得失,也能在平淡中享受平凡的幸福。

有界限感指在人际关系中,个体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有界限感是一种很好的修养,会让别人感到极其舒适。

也许这就是很多人写日记的原因吧——去记录某一刻自己的状态,以留存到未来作为“历史的证据”。有时我翻看自己几年前的知乎回答,也会感叹当时自己的心境、见识、格局与现在的差别。当你有成长的时候,看到自己过去的痕迹,是既好笑又欣慰的。但是当你辜负了时间给你的打磨时,回望过去的自己,感觉到的是一种苦涩的鞭策。 当时的许多观点,现在看起来,是如此轻浮、愚蠢而可笑。难以相信,就是那样的自己,跌跌撞撞走到了今天。想想不免有一丝感动。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安静从容地呆在自己构建的象牙塔里,虽然看起来似乎有点枯燥乏味,但却能够在自己心灵家园的一亩三分地里自得自乐。

哈哈哈,让我想起了当今大学人文学科的研究现状。有时候学校会安排一些讲座,邀请一些各学科的带头人来我们学校进行交流,要求我们前去听讲。虽然专家讲的那些理论太深奥了导致我们全程没怎么听懂,但都能感受到老师们之间的互相夸耀是商业互赞,尬得我们脸疼。

让我不由得想到现在很多自以为有趣的人张口闭口都是网络流行梗,满嘴微博公众号鸡汤。听的真的让人头大 偏偏还有一群追随者大呼此人拥有看透人生的大智慧。高明的智慧多是从自己的生命中一点一点渗透出的,而不是靠踩在巨人肩膀上背几句名人名言。但是,即使智慧之光在自己生命中能够有所透出,能否在行为上做到如所说行,尚且还属于未定之数,不过在这个时代,能有些许微光被真实地透出,便已经很值得庆幸了……

智商超群,我跟他讨论工作上接触到的难题,他能立刻提出一个我忽视的点,帮我把逻辑理顺。他是个对事情要求很高的人。会逼着我把没搞懂的东西搞明白,不准我划水偷懒。幸好我也喜欢学习新的东西,对任何事情都有好奇心,乖乖听他的话每天练口语听公开课看他给我布置的书单。


不看抖音、快手,不玩王者、吃鸡的是什么样的男人?

不看抖音、快手,不玩吃鸡荣耀,他们也有很大可能不玩微博、头条等。

如果不是不会网上冲浪(上网)的话,那我觉得这群人蛮可怕的,因为被取悦的阈值太高,生活中表现一般比较压抑,在别人看来可能是成熟;也比较功利,当然,在别人看来也可能是上进。

如果进一步来讲,他们不但不跟风,而且略带鄙视的话,恐怖值直接double。生活中可能表现为,听怀旧老歌,看经典电影和文学作品,追忆过世名人,时不时会表现出"为未来担忧"的家国情怀,却对日下的世风无可奈何,也对现在的网络文化提不起兴趣。简单来说,比较偏向老干部的心态和生活习惯,不喜欢太"流行"的东西。

而且他们大多是"延迟享乐主义者",快手抖音头条段子游戏……都属于高刺激强度而且低回报率的事件,这群人很少会碰,他们大概率会做高刺激强度高回报的事情,比如运动,旅游;也可能会做低刺激强度高回报率的事情,比如看书,学习等。

总之,没有回报的事情他们是不太会做的,平时表现可能是不浪费时间做对他们而言无意义的事情。

他们总感觉能获得愉悦感的东西太少,因此可能不会整天"无忧无虑""没心没肺",而是一个个"杞人忧天"的忧郁气质。如果一顿美食就可以让别人开心好几天的话,那么他们要在自己钟爱的领域有所建树,才能获得相同的愉悦感。

他们似乎不好接触,因为交朋友的标准也高,也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体,幻想着自己能改变身边的人和环境,却又不得不正视现实,做出妥协,当然更多的是社交能力的下降或丧失,总喜欢一个人做事情。

他们有自己的乌托邦,可能会和现实格格不入,因为追求的不同。但也不会像杠精一样捧一踩一,和而不同是基本处事原则。

他们一般比较理性,逻辑清晰,相处起来很舒服但又有距离会刻意控制,或者说在试探,看看你值不值得交心。而且看人也会比较准。正是因为有时过于理性,所以导致人际交往能力往往看起来很弱。

他们一般会比较"势利",崇拜在某方面比自己强的人,真心想去和这种人交朋友,学习。但对弱者也会抱有很强的同理心,内心敏感而善良,这是因为共情能力太强,大概是经历过一些苦,所以总是不自觉的为他人着想,甚至有时委屈自己。

他们大多数在感情方面表现令人捉急,不是过于"直男"就是太大男子主义,往往喜欢操控别人,强行输出三观和生活方式,所以可能交往比较累。因次理想伴侣应该是比较成熟理性的女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压制,傻白甜一般很难和他们接触。

他们在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往往有清晰的认识,并且肯去吃苦努力,也能耐得住寂寞,最好的状态就是音乐诗人李健,坚持理想,顺便赚钱。

优点说完了说说缺点:

抑郁症,社恐,努力型焦虑症,多发于此类人群,一旦你追求的是所谓的"意义",你就离心理亚健康不远了。有的人能走出来,有的人则会坠入深渊…

他们一般也比较自负,自身可能的确有点能力,容易恃才傲物。虽然知道人皆平等但还是崇尚强者,对不如自己却又不自知的人常存鄙夷,甚至表现的尤为明显。而且当别人不同意他们观点时,会表现的尤为刻薄,甚至绑架。

他们很少有大堆朋友,甚至都没有可以交心的朋友,所以内心孤独便会剑走偏锋,由于"严于律人",往往导致一般人会敬而远之。久而久之,恶性循环,大概还经常宽慰自己"高质量的社交是独处",殊不知,这是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也就是你的独处不一定是高质量的。

过于追求意义也使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目的性,反而失去了最基本的快乐,从而表现为少年老成,热爱思考,有的是真的思考,有的就是瞎几把想,还美其名曰思想独立。没读过百八十本经典著作思想很难独立的。


家人

我的崩溃从我家人认为我应该月入上万,体制内,工作体面,买房,自己都是一代代农民,却对我提出这般不切实际的想法,真是每天都很崩溃,甚至想辞职回家种地去。


女孩

不找你聊天的原因

她遇到了、或者已经有她更喜欢的人,她可能当时很喜欢你,你也能感觉到,但你永远不知道之后发生过什么,这个世界上永远有比你让她更喜欢的人。

她很忙,忙着工作、学习、社交等等,总之你不是她的第一优先级。

她和前任的不了情。

她可能只是出于礼貌给你她的号码:这是很常见的,很多姑娘不好意思不给电话号码,她们不想当面“伤害”你,但其实给了号码不回更伤人,还浪费时间。

她故意忽视你的信息:这是非常常见的、正常的现象。她很有可能每天会收到几十几百条信息,她不在乎你的感受。如果她花时间回复每一个人,她将没有时间做她需要做的事情,她必须忽视大部分信息。

她和你来回发短信很无聊:她希望通过不回你信息让你明白她已经对你失去了兴趣。你应该尽快约她出来,而不是在手机上没完没了地做small talk。先尝试约她出来,约不出来再聊聊别的。

她有太多选择,你并不显得突出:一个漂亮姑娘如果注册了一个在线约会软件,她接收到的邀请会想洪水一般。有的是比你帅的愿意给她跪舔的,如果你也跪舔,你的优势在哪里?别夸她的外表,因为有的是人夸,她自己心里有数。要想办法显得与众不同,别显得太饥渴、太绝望。你本来机会就不大,记住,”It’s a numbers game.” 心态放宽一点儿,不要患得患失。昨晚我和一个姑娘约会时,同一个男的给她打了至少10次电话,无数条短信,不停问她在哪……Don’t be this needy guy. 我们要拿得起放得下。

你发了不该发的弱智信息:你们还不熟,别发过于露骨的短信、黄段子。别乱打压姑娘,很容易伤了她的自尊心。

你发的信息太多、秒回、频率太高:遵循一个很简单的原则,她多快回复你,你就多快回复她。她给你发多少消息,你就尽量也发多少消息。避免长篇大论,除非她长篇大论。别每天都主动给她发信息,一周顶多发一两次,除非她主动给你发信息。


应对女孩不回信息的策略?

要有耐心,至少等个一两天再发一条信息。

作为一个高价值的男人,或者装作一个高价值的男人,你手头要有很多事情要做,你绝对不会把所有的时间都给她,围着她转。如果她没有很快回复,你应该去“忙”你的事,而不是绞尽脑汁想哪里出了问题,怎么挽回局面。要有一个充足的心理,

别问她有没有收到你的上一条信息,别问她为什么没有回复。更不要生气、抱怨、质问她。至少装作你不在乎她回不回复。

幽默很重要,大多数人大多数的时候都很无聊。如果你能很好地运用幽默,她很可能会提起对你的兴趣。比如我经常会在没有收到回复时发的一条消息是“I feel like we’re growing apart. (grow apart用于表示一对情侣渐行渐远,和grow together相反)”。因为我和姑娘刚认识,还不熟,所以根本不存在“grow apart”。如果姑娘能体会到其中微妙的幽默,很可能就会回复。

如果姑娘叫你别给她打电话、发短信了。你一定要停止,因为如果你还继续不停地发,你一点儿机会都没有。如果你真的能管住自己,停住了,她说不定会高看你一眼,她很可能会主动给你发信息。如果她问你为什么不理她了,你告诉她是她叫你不理她的。

别责怪自己,她不回信息通常不是你的错误,即使你犯了错误也别过分自责。你不知道具体都发生了什么,你也不应该浪费时间和精力试图弄清楚哪里出了错。

让自己忙起来,千万别什么也不做,干等着她回复。作为一个高价值的男人,你应该有很多目标需要达成,专注于其他目标。Get a life.
适当坚持,因为如果她不回复你,你也不主动给她发信息,那你根本就不可能推倒她,you got nothing to lose. 有时候姑娘读了你的信息,但忘记回复了,这种情况是有的,甚至有时候聊天软件有bug,你发了信息,对方没有提示。所以适当地偶尔发一条信息,万一她那边的情况有了变化,她可能会变得愿意见你。

别等她一回复就马上约她出来,尤其是在之前你约她出来她没有回复的情况。要等你和她的对话有了积极的反馈,你感觉她情绪不错的时候再约。

我喜欢发生活中遇到的有趣的照片、视频,和她分享,我尤其喜欢分享我遇到的动物。这样目的性不是特别强,而且显得我有爱心,很自然地就可以重新开始和她的对话。短信可以简单到“看看我发现了什么。”

不需要发一个疑问句要求她回复,如果她想回复,她会回复的。

我之前也玩过一个职高的,这么说吧,他跟我说25岁之前要开跑车,我差点没当他的面笑出声来。 我知道我不应该嘲笑别人的梦想,但是他整天躺床上玩刷抖音,辞职不干,做梦,这种反差感我真的想笑。笑着笑着咱们就自然而然的分开了,完事这玩意还要说我拜金??我一看到好东西就送给他,因为我人傻钱多无所谓,他回礼都没有,还要问我借钱出去买摩托装逼,最后还要被我逼着还钱。钱这东西我确实无所谓,因为他确实身材好长得帅会撩会搞氛围,就个把千而已,从某个角度来看,我超级赚,这种身心投入的服务钱都买不到。等我这两年忙完了说不定还想回来包养他,考我又馋了。 扯远了,但是哪怕他立马去找个工作,努力的被压榨,我也不可能嘲笑他。虽然现在没有资源,比较没头没脑,但是最起码他自己很尊重自己的梦想,他要把它落实。 反正我觉得他如果有执行力,不是白眼狼,有学习意识,有大局观,我觉得就可以是潜力股,之后我帮帮他他或许他能给我个惊喜。 但是说完就睡的,甚至连梦想都没有的,拜拜吧,找个和自己一样没梦想,没执行力的吃土去吧。或者安安分分找个富婆富翁,别祸害普通人,别把别人平静的生活拉下去。 我只想说人和人真的有差距,但是不要骂我,我不是说的阶级资源差距,我说的就是大家说烂了的“有趣的灵魂”。真的有趣的灵魂书读的多,路走得远,想赚钱能赚到钱,不想赚钱也能超级幸福。 但是这些自己没钱,还说自己有有趣的灵魂的人,怎么证明?嘴上说的好听就是有趣的灵魂吗,自己不脚踏实地就知道抓着比自己有权有势的人骗就是有趣的灵魂? 对不起我这人就看好处,和他在一起我就是被拖后腿了,他就是得利了,说的在好听都是在掩埋这种贪好处的事实。他如果真的脚踏实地,那应该明白你们之间的差距。他要是真的爱你,就会为你的利益着想,为了不拖你后退,他就会自觉离你远一点而不是天天哄着你把你留在身边。

其实我蛮可怜这些辍学结婚的同学的。因为他们夫妻两个人都没什么文凭,停留在最基本的打工水平,拿着最微薄的工资,每个月可能房贷车贷什么的就能压到他们抬不起头来,何况还有孩子将来的学费什么的。他们可能一辈子就呆在小镇里了,没出去见识过世面,每天的日常就是无止境的嫌钱养家,更别提有什么享受生活之类的了。

唯一的希望就是寄托在自己的子女身上 希望他们能够有所作为,打破自己的阶级壁垒。假如他们的子女还是不争气走他们的老路的话,那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形成了死循环。就像纪录片《人生七年》里演绎的那样,不光是我们国内,整个世界都是这样,要想打破阶级壁垒就需要有一代人中出一个高等知识分子,而这个人由于没有城市里那群孩子的优质教育条件,全都要靠自学成才,这条路非常艰难但是唯有按照这条路走下去才有出路。


作为一个女生没人追是什么感觉?

上大学的时候,因为是工科学校嘛,一直觉得女生就是个宝贝啊!完全不用担心找对象啊!肯定有大批的汉子追求你啊!那叫一个开心和得瑟啊~暑假的时候和高中闺蜜去南航看了一眼,全校基本上都是汉子啊,女生真的很少,闺蜜当时就告诉我:咱们要开始走桃花运了。言情小说里那种亲卫队什么的,大概就是这样的学校吧……

来学校报道的第一天,突然发现,这个男女比例不对啊……女生怎么那么多……站在路边一会儿,走过去的有11个人,8个女生……有两个长发飘飘没看到正脸,有一个至少有D罩杯,走起路来乳摇得非常厉害,关键人家还不胖。还有一个腿又长又白又直,以及一个网红脸,似乎竞争压力还是很大的。

事实告诉你,路过的妹子漂亮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身边的姑娘都漂亮……当我踏入属于理工女的宿舍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是——卧槽,我的室友为什么都长这么好看!哎那个黄头发的我是不是关注过你微博?哎那个穿白裙子的你是混血吗?我的天,那个齐刘海的你是E罩杯还是F罩杯?

然后我们宿舍的日常就变成了——“英英,前几天那个和你告白的学长你怎么说了?”“那个啊,那个学长我拒绝了,感觉性格不合适,那个上次请你看电影的呢?”“你说哪个?南理工的那个吗?长得挺不错的,还得再了解了解,对了,肉肉你最近好像经常有人约啊?”“哈哈,我对这种事情不敢兴趣啦,所以全都拒绝了,有个印象还不错的学长说国庆带我去XX地方玩,你们有谁要一起吗?我一个人觉得不安全。”

当然,室友这么闪亮,我也不能太寒酸……于是我努力学习化妆打扮技术,终于往眼睛里塞美瞳的时候不会泪流满面了orz...化个妆照照镜子,感觉自己简直漂亮极了……又买了几件女神同款网红款新衣服,觉得自己出门随随便便肯定有回头率。女生嘛,总是很容易高估自己……你们理解的……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没过一段时间,主动有汉子开始加我微信聊天了!心情好激动啊!终于有人主动找我聊天了啊!于是……我的内心总是开始各种躁动……想着,艾玛这个汉子可能对我有意思……艾玛他怎么还不来和我表白呢……他今天这个朋友圈感觉就是说的我啊……不行不行我要考虑一下万一他和我表白了我要怎么回复的问题……于是我等啊等……等啊等……终于有一天……他对我说……我有个事情想要告诉你…我当时好激动啊!!!终于等到你要来表白了啊!!!卧槽我要怎么办呢!怎么才能装作很熟练的样子呢!

然后,他说——我昨天找了个女朋友……后面的话我都没注意听……我当时的心情就是……哈?你说啥?你喜欢的人不是我吗?你tmd不喜欢我天天和我聊天是为啥?不是啊你说清楚,你喜欢过我没有啊喂?喂我难道是被人当备胎了?不对啊他应该是喜欢我的才对,我的直觉不会错!难道是他觉得我不喜欢他?白痴你不和我表白怎么知道我喜不喜欢你啊…… 其实想想,从我有爱情的念头开始……就一直是我在追别人orz...好像就没有被人表白被人追过的事情……之前还想过要写个小说,基友嘲讽我说“你都没被人追过,怎么能写出大家喜欢的玛丽苏女主的故事呢……”不过我特别会安慰人……虽然没什么感情经验,但是别人每次失恋了都是来找我倾诉……这究竟是为什么啊!!!其实以前我一直特别羡慕那种喊楼表白、点蜡烛表白、烟花表白、酒吧点歌表白…… 然而后来我慢慢了解……这种事情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 虽然身边的妹子经常被表白,但都是很平常的私下表个白,也没什么排场…… 就别说我这样没人表白的了orz....


男士170cm在女生眼里真的矮吗

从女生角度出发

一、150以下女生,觉得170男生不矮,适合当男友的身高。
二、151-155女生,觉得170男生有些矮,但可考虑接受当男友的身高。
三、156-160女生,觉得170男生太矮,以后孩子身高是坑,坚决不接受当男友的身高。
四、161-165女生,觉得170男生有些矮,但可考虑接受当男友的身高。与二不同在于,外加需要男生其他方面条件相对自己足够优秀才会考虑。
五、166-170女生,觉得170男生矮,在一起外形略有违和,但不担心孩子会矮,如果男生其他方面条件足够优秀,可以考虑接受当男友的身高。
六、171-175女生,觉得170男生太矮,外形太过违和,毕竟自己虽高但还没高到难以找对象。除非女生自身其他方面条件太差找不到对象,一般不会考虑接受当男友的身高。
七、176以上女生,觉得170男生虽然矮,但也没几个合适的男生比我高,如果男生其他方面条件足够优秀,可以考虑接受当男友让自己孩子不要撑破天的身高。

换个方向,从170男生角度出发

一、最容易追上的是150以下女生。这时男生相对女生足够高,170的身高对男生不再是缺陷,150以下女生由于太矮一般不会被太高的男生或其父母接受,对男生身高要求会低些。主要问题是孩子身高可能再次降档至165以下。

二、其他条件普通的170男生最容易结合成情侣的,是151-155女生。虽然不及150以下女生那么容易看男生星星眼,但挡不住这个身高段女生数量远大于150以下女生,基数大了,成为情侣的自然就多了。主要问题是孩子继续承受男生的身高之痛。

三、其他条件优秀的170男生最容易结合成情侣的,是161-165女生。虽然不及150以下女生那么容易看男生星星眼,但足够优秀的170男生还是会被这个身高段女生普遍接受。而且这个身高段女生数量很大,基数大了,成为情侣的自然就多了。与二的不同在于,孩子身高有望达到中等水平,缓解心结。

四、最难追上的是171-175女生,需同时满足男生其他方面条件优越以及女方其他方面条件较差择偶困难,方有希望。不适合大多数人,可遇不可求。

五、性价比最低的是找156-160女生,不仅难追,即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结婚生子了,但凡孩子身高不令人满意(双方都不高,孩子不高大概率事件)就等着被埋怨吧。与一、二的不同在于,一、二女方不会单方面埋怨孩子身高是男方造成的。

六、性价比最高的是找166-170女生,虽有难度,只要自己足够优秀就有希望,走在一起略有违和感但尚可接受,而且不用担心孩子身高问题,彻底解决心结。

七、为了孩子身高牺牲自我的是找176以上女生,虽有难度,只要自己足够优秀就有希望,但走在一起很违和,需要较大的心理承受能力,生活的便利性也较差。孩子身高彻底翻身,也算得到欣慰。


母胎单身如何脱单?

脱单本身并不难,但有个前提: 把脱单当成一个任务,而不是把脱单当成一个运气。 我见过很多姑娘决定脱单的思路是: 恩,我已经可以接受别人来追我了。 这种思维是不可取的。

在我看来,“找对象”这个行为,本质上跟“找工作”是类似的, 找到一份好工作,需要了解市场供需,了解自己核心竞争力,做好一份精美的简历, 而不是怀揣“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心态,在宿舍里开黑等着心仪公司三顾茅庐。 毕竟,契合的工作不是靠“遇到”的,邻居张大爷居委会李大妈给你介绍的工作,多半你不会喜欢;真正适合自己的事业,往往从经历过一两次职场的迷茫,对自己的盲目自信和否定之后,才慢慢摸索清的。

在恋爱中,最核心的两个评判维度无非是实际价值+情绪价值。 所谓实际价值,指的是要有拿得出手的硬性指标,比如颜值,身材,学历,家境,工作,社会地位等。 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拿得出手的一两点,如果平均分低还没特色,那么还是建议先花点时间提升下,毕竟磨刀不误砍柴工。

所谓情绪价值,指的是能带给对方情绪波动和良好情绪体验的能力。 甚至有的时候,过硬的情绪价值要比实际价值更加吸引人——就好像不少小姑娘会喜欢上浪子,而不是好好学习拿奖学金的学霸或者收入稳定工作体面的大企业员工,不少小伙子沉溺于小绿茶,而不善言辞的乖乖女却桃花运冷落。 很多人对情绪价值有个误解,他们会认为情绪价值就是搞笑,幽默。 但这只是比较浅显的一层,情绪价值背后是这三层: 洞察并感知他人情绪的能力; 给别人的情绪起到稳定和调解的能力; 调动他人情绪,让别人的情绪因你而波动的能力(幽默便属于这一层)。

通常我们会觉得“很聊得来”的人,其实往往不是对方跟你三观多契合,而是对方能够接住你的话题,并引发你更高的表达欲。

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打开产品渠道, 很多人的爱情运势差,恰恰在于此, 要么就是盲目陷于一个不靠谱的人,甘心当备胎舔狗,让自己沉浸于自我感动的梦境中,一梦三四年; 要么就是太过乖巧被动,平时没事就在家宅着,基本不使用任何社交软件,参与任何线下活动,久而久之身边的异性除了公司里的已婚大叔就是小区的快递小哥; 要么就是“尝试脱单”,也是按部就班的听妈妈的话,每一两个月见一个长辈介绍的相亲对象,效率慢匹配度低,越相越丧导致后面已经失去了脱单的信心。

你能接触到的样本太少,所以才会经常发出“脱单太难”的感慨, 切记一点,两个人升级关系是要循序渐进的,陌生—认识—熟悉—亲密—暧昧,千万不可僭越,最怕一句话也不说暗恋个三五个月然后突然表白的操作。 正确的流程是,通过线上软件or线下活动认识,通过聊天培养熟悉感和亲密感,通过约会中的互动和共鸣把男女之情一点点升级出来。


职业

上财毕业去做银行柜台是不是没有前途?

小城市来的女生,惯性把大学当高中,她们认真听课,成绩不错,待在象牙塔两耳不闻窗外。财经院校保研机会本来就较少,而且导师普遍更偏爱男生,这本身就是对女生天然的不友好;而对于出国申请,这些女生家里的经济条件普遍不足以支持她们。所以她们拥有的高GPA并不能给她们带来同等收益,更何况周围同学的成绩普遍都不差,在就业市场上就毫无竞争力。

我发现这些女生大多比较听家里话,“我妈说”“我爸说”“我弟说”经常挂在嘴边,但说难听一点,她们父母具备的资源和视野可能并不能帮她们做出最优决策。而且她们普遍不太重视实习,加上缺少资源去获取,往往履历很空泛。金融业对女生的歧视又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对于一个没有家庭资源,没有实习,没有证书,没有本地户口,看上去又不太有灵气的女生,家乡银行公务员是她们最后的主要去处。


几百万的房子只给房产中介几万块客户是不是太小气了?

首先,请记住,房子值多少钱,这个和中介没有关系,哪怕楼市行情再好,这也不是中介的功劳。六个钱包凑出来的首付,带着跑几趟看看房子就能拿个小十万块钱?如果是大几百万的房子,那中介费得二十万左右了。是买得起几百万的房子,但代价是全家人多年的积蓄,是未来几十年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这笔中介费对于购房者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是不吃不喝半年多,甚至是一年的工资。不是说不能有中介费,但中介费需要合理化,中介也需要专业化。按照房子总价的百分比来收服务费,这就是最大的不合理。 难道同样入驻一家商场,因为LV的产品卖的比MK要贵,所以商场就得收更好的场租费吗?我想商场的收费应该是按照位置和大小来算的话,应该和产品价格本身没什么关系吧。两千万的房子和两百万的房子,在服务流程上有什么区别吗?凭什么中介费要差十倍呢?就因为房子总价贵?房子又不是你盖的,总价和你有什么关系?

中介的服务收费中,有70%以上是信息差,不到30%是跑腿看房办手续的费用。信息差这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介行业人为制造的信息壁垒,本质上就是在垄断,别说什么一些网站上有个人房源了,如果有个类似于我们自己平时找餐厅会看“大众点评”一样的二手房交易平台,中介完全不参与这块,二手房的买房和卖房都能清晰可见,你看还有多少人会找你们。

还有跑腿看房和代办的费用,除了中介之外,你告诉我还有哪个行业能来钱这么快?论辛苦,工地搬砖比你跑腿辛苦吧;论服务,外卖小哥也天天各个小区跑,可没有按照外卖金额来收配送费啊。还有那些代办企业资质税费的公司,人家可没这么高的收费。另外,说贵房子和便宜房的客群不一样,因为买两千万房子的是有钱人,就得多收点?别人有钱是自己辛苦挣来的,和你有什么关系?无论别人身价怎么样,付钱的标准应该是服务,而你的服务只是在做中介,并不是那一套真正实实在在的“房子”。

中介公司成本高,所以收费高?你告诉我中介公司的成本都在哪里?坦白讲,中介公司完全属于是轻资产的公司,主要成本就在营销、店面、人力这三块,说难听一点,一个什么样的公司能让营销费用占公司大头成本的?还有,同样是做信息咨询行业,律所和会计事务所,别人也没有硬性的生产成本,属于轻资产公司,但没有人抱怨他们的收费高,这是因为他们属于人才密集型的公司,他们给客户产出的价值是值那么多钱的。而二手中介公司,坦白说其实就是劳动密集型公司,特点就是店面多,人多,所以你们说的成本高,你们有没有真正想过,真的需要有那么多人吗?其中有多少人是不合格的,为什么要把这部分无谓的成本转移到消费者身上呢。看到评论还有人说做二手中介要本科毕业,好像是个多么了不起的标准一样,现在找工作大部分都有学历要求吧。

这个行业有存在的必要,但不是像现在这样鱼龙混杂的。如果真的能做到像律师或者会计师那样,以一个专业的“房屋资产咨询管理师”的形象出现,那我觉得大家就不会这么诟病这个行业了。在定价上,也可以标准化。比如,按工时收费,一个小时收费多少钱,整个服务流程结束后,统一结算。或者,按照单项来收费,带看一次房多少钱,办贷款多少钱,办手续多少钱…各项费用明明白白的。又或是,在以上基础上,也可以有附加得福利,比如参照市场价格,如果能帮客户节省多少钱,就在这个节省费用中抽取一个百分比的奖金。而不是像一些中介在卖方和买方两头坑,或者是勾结房主来坑买家的。

行业要规范,才能有进步。本来是个好事,买卖双方都高兴,中介也赚钱;但就是因为有些人心术不正,生生把好事给做成了坏事,也就有了想方设法“跳单”的情况,现在中介自己还得来问这个问题,为什么大家不愿意给中介费了。不愿意给,就是因为你提供的服务不值这个价啊。你们也可以说,自己找房源办手续就不用给中介钱了,我相信如果没有中介公司从中作梗的话,买卖双方确实是更容易接触上,自然是不用给你们钱了。现在反而是耍了流氓后,还一脸疑惑来问,为什么别人不认可自己的行为,要多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我本来想看二手房,算了一下中介费之后,算了吧,我真不想为这带着看了几套房就付出我半年的工资。


政治

林书豪作为亚裔被歧视如何回应?

林书豪也说:“我们已经厌倦听到别人说亚裔没有被歧视。我们已经厌倦被告知要低下头,别惹事。我们已经厌倦看到亚裔孩子从小就被人问自己到底是哪来的,我们的眼睛被嘲笑,我们被物化为异域者或天生没有吸引力的人。我们厌倦了好莱坞对我们心理的影响,那限制了我们发展的可能。我们厌倦做个透明人,厌倦了同事对我们的脸盲,厌倦听到别人说我们的挣扎不是真实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乎:答案精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