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发展评价”新体会——读《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第六章有感

     

图片发自App

      没读这一章之前,我所理解的学生评价,无非就是课堂上就提出的问题或学生的表现做针对性的评价,期中期末考试的成绩评价,以及学期末填写的综合素质评价表,再加上班级日常生活中,学生做某事的即兴评价。在阅读此章后,对学生的发展评价有了新的体会,重新认识其丰富性与教育的价值,重新思考在自己今后的教育中采取哪些工具对学生展开评价?评价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开学初能结合本章阅读做哪些评价尝试?

        一、了解评价工具,尝试运用

      本书作者从国外到国内研究成果的探究中表明:“评价渗透于教育过程之中”,评价工具更需丰富,方法更需多样,并结合实践案例向读者介绍了六种评价工具:

      1.实践活动

    “这是指在班级内学生组织开展的各类班级活动中,和以班级为单位参与的学校与社会活动中对学生发展进行评价,评价主体往往是班主任、年级主任、学校领导、社会人士等等。”[1]学生在各类实践活动中展示自我,提升自我,评价主体以此来评价学生的发展情况,评价学生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生活质量情况。这部分内容共列举了两个主题活动案例,其中一场为小学一年级家长举办的期末汇报,孩子们用歌曲、朗诵、舞蹈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读到这里,我试想:我的班级是否可以采用这种工具对学生进行评价呢?但在这样的活动中,又怎样突出“长程发展色彩”呢?

      2.日常观察

      班级的日常生活中,同学,师生之间最为熟悉,通过观察彼此在活动中、学习中、交往中的成长变化,进行互相评价与自我评价。在这里教师要学会研究学生,时刻关注学生个体,群体的发展状态,及时分析记录。同时也要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观察,客观评价。记得本班开学初,竞选班干部后,五个孩子负责五项内容,(学习、纪律,卫生,文明,安全)每个孩子都有一张评价表,每天都要进行总结,以贴小红花的方式对孩子们每天的生活情况进行互评。最后我再汇总这一天每个孩子的表现情况。我设想: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知识基础的训练,他们今后会用自己的语言与文字进行记录,那日常生活中的评价定会更加清晰与丰富。

      3.学生作品

      说到学生作品,让我不禁回想起,2016年毕业班的孩子们,他们送给老师们的毕业礼物――那是由他们自己编写的一本诗集,一本作文集。这份特别的礼物至今还珍藏在我的书桌里,在没有读这部分内容之前,我从未想过这份礼物可以作为评价学生发展的工具。孩子们的成长记录袋、日常植物,动物观察本、一份有主题的手抄报、一次画展入选作品,就连教室墙壁的布置,都可成为评价孩子发展的工具。因为“这类作品是其‘创造者’的产物,可以直接代表着他的发展水平。”[2]“作为人的主动活动的产物,他们同样是人生命力量的体现关注着人的生气体现着人的智慧,保藏着的秘密。”[3]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要求每个孩子为家长准备纸袋,这个纸袋里装满了孩子的各色作品,从这个纸袋里教师与家长能清晰看到孩子们在学校生活中的发展情况。这份评价工具凝聚着教育者智慧,凝聚着教育者对孩子的热情。

      4.自我报告

    “直接来自学生的自我报告,则能清晰而真切地呈现他们发展的历程与内容,具有直接提供评价资源的价值。”[4]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有哪些情感体验,哪些自我价值体现,哪些他人影响?都可作为自我报告的内容。同时根据孩子的年龄不同,知识基础不同,口述或书面语言表达都可呈现评价的价值。针对本班一年级的孩子,我的感觉“口述”最为适合,孩子们能用一两句话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已经很棒了!乡村的孩子,接触外部世界的机会很少,本班的五个孩子没人坐过火车;没有走出本地旅游过;没人到过电影院看过电影,他们无从谈感受,他们能谈的就是菜园里各种蔬菜的名称,以及栽种的过程。所以结合实际开展活动,学生的自我报告才最真实,评价才更有价值。

      5.调查问卷

      对于我来说,寒假时设计的调查问卷,是一次从未有过的尝试。根据微信群里各位教师的指导,首先下载了问卷星软件,之后设计了几道简答题,发到了家长微信群里,感觉很简单。结果只有一位家长进行了填写,这让我倍感失望。于是再次回顾头来审视我的调查问卷,才发现漏洞百出,随意性太强,目的不够明确,缺乏科学性,易操作性。并且问卷发放前,对家长实际情况分析不够,种种原因导致此次调查失效。通过阅读,让我明确了四点:“一是问卷主题的清晰度,要建立在深入的前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实践问题和具体情景,形成调查主题和基本结构。二是问卷的编制过程需要加大科学性,在语言表达、选项设置、题型设计等方面,充分考虑调查对象的特点和调查研究的目标;并在测试之后完成问卷。三是问卷的发放和回收过程,涉及抽样的科学性、与研究对象之间的高质量沟通、问卷回收的质量保障等。四是具体的分析研究,要通过多种类型的分析,揭示数据背后的意蕴。”[5]

      6.专题测试

      这部分内容中提到了一些专有名词,经过百度查找,初步有所了解,同时也感觉到自己知识的浅薄。     

      OECD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组织宗旨是帮助各成员国家的政府实现可持续性经济增长和就业,成员国生活水准上升,同时保持金融稳定,从而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PISA测试:是一项由经济合作与发展(OECD)组织的大型学生学习质量比较研究项目。PISA的测试对象为各国正在学校就读的15岁少年,以卷面方式从阅读能力、数学能力和科学素养等三个方面进行测试,以了解各国初中学生,是否具备了未来生活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例如在教学心理学中常提到“学习如何学习”,指的就是这种次认知。 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能级化研究:能级一词基本解释为原子、分子、原子核等在不同状态下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值。这种数值是不连续的,好象台阶一样,所以叫能级。那么“能级化研究”,因为在百度中没有具体的解释,我个人结合这部分知识内容理解为:以上六种评价工具的开发,象阶梯一样,分出层次,形成等级评价体系的研究。

      二、厘清评价途径,探索拓展

      作者从“日常评价与集中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三方面阐述评价途径的拓展。在阅读中,在探索理解中,回顾自己的一些做法,感觉清晰了许多。学生的发展变化离不开班级日常生活,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影响,离不开同学、老师、家人的关爱与鼓励,教诲与指导。往往一项活动、一场竞赛、一次合作,都能让孩子们在同学、家长、老师的评价中得到发展。如班级的五个孩子第一次设计主题黑板报,是为了给李易达小朋友过生日。由于一年级上学期,孩子们会写的字很少,所以黑板上呈现的是拼音、汉字、图画汇集而成的作品。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夸张的绘画作品让黑板无一丝空隙。你帮我画一笔,我帮你写一笔,在合作中完成设计后。接下来大家就要评一评,先说说自己的,再说说他人的,最后说一说整块黑板的设计。孩子们的评价虽然很简单,但没有偏离主题,负责写自己名字的李易达说:“我的名字写得不好看,没有王月写得漂亮。整块黑板都是字。”王孜说:“我画了太阳没有涂好颜色,赵思莹画的蛋糕有三层,上面还有蜡烛,很漂亮。”孩子们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中反思,对比,寻找不足,为今后的再设计奠定基础。其实整个板面设计,蛋糕、蜡烛、生日快乐祝福语都有所体现,只是排列比较凌乱,字与画安排缺乏整体效果。有了第一次做铺垫,孩子们在第二次设计讲故事活动主题黑板报时,更加注重了整体的版面设计,可见孩子的设计能力是在不断评价中提高的。

        三、推进评价过程,关注学生

      在班级生活中,关注学生的发展,是评价的核心目的,教师必须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调动,促成评价活动的开展,要发挥指导作用,共同形成评价体系,这是其一。评价过程要多维互动,学生、老师、社会人士之间,群体与个体之间评价互动会随着具体情景的变化而变化,“小学低段学生的评价性互动,主要发生在个体与小组、教师、家长之间;小学高段则会增加更多学生群体与个体的互动;而初中阶段,则在与成人世界的评价性互动上,会有大量的新资源产生。”[6]这是其二。“评价即教育”,所以在班级建设中,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要开发每次有意识评价的教育意义”[7]、“要将学生评价作为班级文化的一部分”[8]、“要在提升教育质量意义上重建学生评价体系”[9],这是其三。这三点是学生发展评价推进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内容。

      本章的阅读,只是让我对学生发展评价有了初步的了解,要想达到领悟,还必须要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把所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在“做”中提升理解能力,学习能力。

[1]李家成.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225

[2][3]同上书,第230页

[4]同上书,第232页

[5]同上书,第237页

[6][7]同上书,第252页

[8][9]同上书,第253页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学生发展评价”新体会——读《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第六章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