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成蝶:走出抑郁的泥坑

起飞  亦心言摄影


当我在电脑上敲出这几个文字时,心里也小小的吃了一惊,怎么会想到要谈这个话题呢?这似乎与热热闹闹的年味有些不合适宜。

这几年,“抑郁”两字在人们的视线里出现的频率不算低,但大多数人普遍认为离自己很远。

快节奏高物欲重名气的现代生活,带来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了莫名的高压力。有资料显示,中国有高达2.8亿的人群需要心理健康服务。而在全球范围,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的人类第二大疾病。

抑郁和焦虑让很多人过往的财富、名气和成就都变得毫无意义。重度抑郁症会伴随着自杀倾向。

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我也无意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我想表达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更关注需要终生服药和治疗的比较严重性的精神障碍人群。而更多的一类人群,他们内心压力过大,各种焦虑,恐惧人际关系,不愿与人打交道。他们没有明显症状,只需要及时关注并就诊,就能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却被社会和我们自己所忽略。

刚开始,很多人以为是天气变化引起的倦怠,没有在意,但渐渐的,记忆力明显减退,胸疼头疼失眠,有时会莫名流眼泪,更多的时候是发呆或睡不醒。有些人会出现存在意识上的忧患,觉得活着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等等,无法做到自我负责。

我在近几年的针灸临床上,也遇到大量这样的病例。女性多于男性。高学历者居多。虽然她们不是或很少以焦虑、恐惧及情绪变化等心理化的方式呈现,而是以头痛、胸闷、心慌、呼吸困难等躯体症状的方式呈现。但在就诊中,我能深深的感受到她们内心的紧张、不安、悲伤、担忧、懊恼、混乱、自我认同感低。

这样的人群,虽然达不到抑郁症的程度 ,但内心说不出的挣扎纠结,不明原因的头痛、心慌、胸痛,失眠、胃胀、食不知味,于是辗转各医院进行各种检查,在不同科室、专家之间徘徊,病人痛苦,家人苦恼,医生也手足无措。

有一位女士一脸痛苦的说,我病了,我很不舒服,可是医生说我没病。最后还嘲笑我,真有病就是神经病。

这位女士没错,她知道自己病了。这位医生也没错,只是,他们所认知和要努力的方向是不一样的。

所幸,越来越多的医生已经意识并接受到,这其实就是抑郁症。

在普遍概念里,抑郁焦虑就是“不开心”,但是,持续的情绪低落只是冰山一角,网络上有一句话这样描述:抑郁症的反面不是“快乐”,而是“活力”。

所以,抑郁症损失的不止是生命年限,它关乎家庭和社会。

对于这样的人群,在施以针灸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她的心安住,告诉她什么也不需要做,过去已经不再回来,未来还没有来到,所以,安住在当下,静静的去感受去感知,无论是任何情绪,你都只是一个局外人,静静的看着它,流过你的身体,流过你的生活……

一次,二次,或许她都不明白,这有什么用?但慢慢的,她有了一些觉知力。

当情绪再一次到来时,她不再是随着情绪去爆发,去沉沦,而是开始去探寻:我为什么又开始悲伤了?我在紧张什么?我为什么如此不安?我还在为那件事情担忧。我是如此懊恼。我有些混乱。我原来从来没有好好照顾过自己……

于是,这个时候,我们的治疗才算开始了,而这种治疗是由她的身体自发的启动了自愈机制而开始的,所以,这句话“最好的医生是你自己。”所言不虚。

因为任何一种疾病后面一定是由某一种情绪所引起的。找到它,就找到了病因,找到了疾病的去路,就有可能治愈它。我们的老祖宗几千年前在《黄帝内经》里就告诉过我们,现代医学把这类病症称为“身心疾病”,它有别于典型的精神疾病。

阿加莎 克里斯蒂的小说《撒旦的情歌》里写道:“为了逃开好头怪兽,你一直跑,一直跑,但是这样是没用的,你不能一直用后背对着它;你要勇敢地转过身去,才能看清那头对兽的本来面目。”

面对抑郁焦虑,没什么可怕的。转身,面对它,你就有了战胜它的勇气和力量。

不念过去,不畏将来,当下,就是永远。

我知道了,我为什么在今天写下这样一个话题。

春天来了,万物苏醒,万象更新,每一个当下都是崭新的,让我们沉睡许久的心也苏醒过来吧,到大自然中去,到山谷丛林中去,到树木花草中去,全然的放松身心,接纳一个全新的世界和全新的自已,待到夏花似锦的时候,你,定将化茧成蝶。

支持尊重原创!转发至朋友圈和微信群无须授权。公众号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你可能感兴趣的:(破茧成蝶:走出抑郁的泥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