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未知痛苦和死亡的勇气——《最好的告别》

这本书是因为小唯的推荐才去阅读的,我很庆幸自己发现了这本宝藏。

本书主要描写美国社会的老年生活现状,主要从老年医疗情况、养老机构、临终关怀服务、姑息治疗等等方面对人步入生命的最终阶段的一些现象描写及引发的一些思考。

我为何认为这是一本宝藏书呢?不仅在于科普了许多老年医学知识,更多是改变了我对老年生活的一些刻板甚至于是美好的想象。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性格散漫、不想过着太功利的生活,简单说来我不想上班,因此在还没正式上班之前就一直祈祷着什么时候可以退休呢?退休后的生活该是多么的美好。所有美好的幻想被这本书中描写人生最后阶段的残酷现实撕得粉碎。



当我们真的年老以后,身体的各个器官开始频繁出现问题,我们求助于医学,但医学并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反而会让身体变得越加糟糕甚至于丧失基本的做人尊严。美国的医疗很发达,但发达的是医疗技术,医生对病人的情绪治疗却少之又少,我看着作者举例的一个又一个朋友、家人生病的例子。

很多临终阶段的病人进入医院是都是想获得更长的生存年限、恢复像之前的生活状态亦或者是有尊严的活着,但是一般情况下医生给出的医疗方案都只是让这个躯体继续苟延残喘,有些医生甚至描绘实际不会发生的美好结果给患者这些假象,许多许多的病人都是在数不尽的化疗、各式各样的医学仪器折磨中走完这最后的阶段。这些画面光是让我想象就已经不寒而栗。很多时候的治疗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效果,反而会降低最后的生活质量,所有作者也在书中宣扬选择姑息治疗、临终关怀服务,让人们坦然地在平静中离去,而不是生活的最后一秒都还在遭受折磨。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脑海里不断的浮现这首诗。以前百思不得其解,为何自由在裴多菲看来这么重要,生命都没有了何来的自由呢?还是阅历太过于狭隘了,人们总是以为自己现在是这样生活,以后就也是这样。人生的各个阶段全然不同,而我也终究会步入生活不能自理的阶段,那个时候我可以自由地、有尊严的活着吗?


现在的我可以给出清晰的答案,如果我的生命到了需要依靠化疗、各种让人丧失尊严的仪器来维持,不如就提前结束。


我无法仍受书中许多患者那样需要将大肠拉在肚子上或者是在身体装一个排泄口或者是进食口的袋子,亦或者是需要别人帮我导尿才能排泄。虽然我知道自己一定会死,但这个死离我太遥远,还是几十年,我对生并没有多少敬畏。


这本书中许多患者都令我心生敬佩,无论是爱丽丝对自我生活安排的执着还是一位妈妈的爸爸对拒绝使用代步车的坚决,还有一位女士即使身体情况再糟糕也能坚持抹口红着装整洁甚至是开玩笑地和医生打招呼来维持自己对生活品质、生活尊严的追求。作者的爸爸临终阶段也是令人心疼,虽然一家人都在行医,但是自己亲生经历时依然恐惧、畏惧、绝望,他们也没有做好准备接下来应该怎样去生活。这位爸爸还是很有勇气地选择了自己的路,在治疗起不到任何提高生活质量的时刻,他选择了回家,接受临终关怀服务,最后离世很安慰。爷爷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离世,这些年来一直不停地在埋冤爸爸他们为何不带爷爷去更大的医院治疗,但现在想想这样未何不是一件好事,可以免受更多治疗副作用的折磨。



这本书教给我最大的应该是怀着一颗关怀的心去对待他人,何为真正的关怀:应该是把他们的所需所求放在第一位。很多病人的临终阶段过得痛苦不堪原因之一在于家人的不肯放手,当病人已经不愿再承受各种医学折磨时,是家人不甘心。当许多老人想维持自己能有个体面身为一个人有尊严活着的时候,因为我们这些家人开始担心他们的安全问题,所以他们被迫要去疗养院。书中对疗养院的描写也让人十分震骇,失去一个人基本的尊严,心理情感不被关怀、被迫做个吃药吃饭行动的木偶。

外公外婆现在已经84岁了,但现在依然是他们两个老人独居。无数次劝说让他们跟着其中一方子女生活,但是他们都不愿意。以前不能理解,他们为何去吃执拗,现在才发现他们不能舍弃的是自己的生活,和其他人居住在一起总会有各种各样不能受自己控制的问题,而我们这些家人究竟有多少是考虑到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有什么样的情感寄托?   



还是感叹中美的经济医疗水平差距太大,虽然还没具体去了解目前中国的老年医疗情况,但是我们现在的确还是面临着养老看病的经济压力,许多人并不是因为过渡医疗而焦虑,而是基本的医疗费用都不能承受。一个平凡的小家庭会被一场大病折磨得苦不堪言。

最后的最后,希望我们关怀的不仅是活着,而是最大限度的自由、有尊严的活着。





你可能感兴趣的:(面对未知痛苦和死亡的勇气——《最好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