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岳池县黄龙乡一个极为偏僻的小乡镇,山高险峻,地质结构特殊,在整县域内海拔是最高的几个乡镇之一,而黄龙香米核心区的海拔在600--773米之间,而核心区的土质呈金黄色,带粘性,稻田水常年浑浊不清,盛产稻谷、玉米、红苕、大豆等经济作物。
黄龙贡米,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封建时代贡奉皇帝的美味珍品,生产于岳池县黄龙乡柏树坝、晒坡箩一带,自然条件特殊,土质微酸,土壤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这里农业生态条件良好,水稻生长所需光、热、水资源适中,无污染,米质优良,其形长条,色泽微漫,食用口感柔和清香,满口生津,是馈赠亲朋好友之佳品。继93年省农牧厅“双口会议”评为优质米来,99年参加四川省建国五十周年光辉成就展获绿色食品奖,2000年获四川省无公害食品证书,2002年获省“ 稻香杯”一等奖,现被广安市列为万亩优质米基地开发。
2018年8月28日几位摄友相约到黄龙乡拍传统打谷法,由于黄龙山高地不平,交通不便,很多收割机都不愿意到偏远小山村打谷,所以造成黄龙乡的老百姓还是用最古老的徒手打谷法,手摇式打谷法和小型汽油机打谷法。为了抢好天色老百姓晚上4点多就起床去割谷子,天麻麻亮就开始打谷到中午一点才回家吃饭,下午三点是一天最热的时候温度基本上都在38度以上,但是黄龙的老百姓确顶着烈日在打谷,稻草叶子割破了他们的肌肤,带盐的汗水顺着浸湿的衣裤流在伤口上,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在伤口上散盐。
八九十年代手摇式打谷机是比较先进的了,那时还有很多青状年在家,摇打谷机、担谷子这样的重活都落在了20岁至40岁之的年青人来做,割谷子基本是妇女们在割,喂把子则是年龄在40岁至60岁之间的在做,递把子则是由几岁到十多岁的小朋友来完成。如今年青人都外出了这种年龄段分工已经不复存在了,所有的分工都落在70多岁的留守老人身上,从犁田、耙田、坪秧田、泡种、散种、育苗、第一次移栽、第二次移栽、除草、拖肥、杀虫、打谷、晒谷、车谷、打米、车米等程序全部落在年过古希的老人身上。
随着进城务工的青壮年越来越多长大一个走一个,留在家里种庄稼全是老弱病残幼,老人们佝偻着身子顶着一头白发,一边捶打着腰一边割谷子,他们已经不再年青,看着他们颤抖的双手割一窝谷子甚至要割三四镰刀才能全部割断,他们动作看起来是那么吃力费劲,割完谷子还得一把一把地在木头架子上将谷子打出来,这样的场景让我想起了我的父母和家人,父母为了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在艰辛地付出。
所以各位朋友如果你的父母或长辈从乡下给送来一袋白盛盛的大米,请你不要嫌弃这袋大米不值钱,因为我们父辈们将一粒种子变成雪白的大米他们的付出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这袋大米承载着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是父母用汗水和泪水甚至是用生命兑换来的大米你能说他不值钱吗?父母为了我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没穿个好的,没吃过好的,如今年过古希的他们还在用那多病的残躯为儿女们减轻负担,我们能说那一袋大米不值钱吗?
由于年龄大了没有力气了,大爷和老伴已经拉不动半桶了,于是大爷想了个办法,将半桶上绑两条布带子,每次需要移动半桶时就拉布带子,这样虽然拉起走得慢但是确可以省力一点,大爷用他那皮包骨的身体拖着半桶一寸一寸地往前移,就这样打四五米远又得移动一次半桶。
很多吃过黄龙米的人都知道黄龙米好吃,香甜软糯,满口生津、有饭味,可又有多少人知道黄龙人的艰辛和辛酸,让我们一起为天下所有勤劳的老人们道一声:老爷爷,老奶奶您们辛苦了!
作者简介:
何永平 笔名: 野马 44岁,四川省岳池县人,摄影师、收藏家、农艺师。
一直在农村基层工作,纪实摄影师、资深农艺师,爱好文物收藏,系全景图库签约摄影师、图虫签约摄影师、拍信图库签约摄影师、微博认证文章作者、知乎认证文章作者,所拍摄作品多为反映生活在社会底层普通百姓真实生活写照,其代表作品《我的岳父岳母 》,《中国最穷之地--大凉山 》,《即将消失的职业--系列 》,《农村瓦匠》等均被今日头条、腾讯新闻、凤凰新闻、网易新闻等多家媒体刊登转载。
自2007年摄影有以来其纪实摄影作品:《即将消失的职业--系列》纪录了农村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近百种即将消失和已经消失的传统手艺、传统职业,用文字、图片、视频纪录一个个真实的农村故事,反映社会底层边缘人员的真实生活现状,通过网络传播让更多人关注三农,农村、 农民、 农业。
《消失的公社》系列纪录了自1992年拆乡并镇政策后那些即将被人们遗忘的古老的公社遗址,这些公社有的是从古庙过度到公社,有的是古道观过度到公社,有的是从古建筑过度到公社,有的是购买的当地百姓的住房过度到公社,有的是当时新建建筑那些曾经热闹非凡的政府驻地自工作人员搬走后已经残破不堪,部分建筑已经湮灭在历史长河中,很多公社连名字也被逐渐遗忘。《消失的公社》系列通过抢救性拍照,录制视频,采访当地百姓等方式收集整理资料归案。
《工匠之心》系列纪录农村各种老工匠几十年如一日地重复做着同一件事,他们那份精益求精的精神除了维持基本生活外更多的是要让技术更上一层楼,他们那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是我们年经一代学习的榜样更是技术传承的精髓所在。
从事摄影以来,何永平利用节期日和工作之余,拍摄了25万余张农村题材的各种图片,内容涵盖农民劳作、农民生活、乡镇赶集、农村老艺人、农村水利图片、农村历史遗迹、农作物生产图片、农业机械以及脱贫攻坚等。各种摄影作品发表于:今日头条,网易新闻、凤凰新闻、腾讯新闻等平台上让更多人关注农村。
古玩收藏:通过学习文物相关知识,对农村遭到破坏的各种文物进行抢救性拍摄纪录并宣传普及各种文物知识让当地百姓认识到老物件的文物价值,保存各种老物件真正做到藏宝于民。
农艺师工作扎根在基层20多年里从养殖、种植、农业机械等各种技术培训让更多农民从传统农业过度到了现代农业对当地百姓增产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其论文“水稻播种前种子处理技术探析”发表于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农技服务》杂志第22期。
QQ:25955855
微信:hypaaa1007
既将消失的职业--老面坊 https://www.meipian.cn/1oivbb7v
既将消失的职业--蚕农 https://www.meipian.cn/1oiriz3d
既将消失的职业--鸭棚子 https://www.meipian.cn/1lwb3o4b
既将消失的职业-- 包皮蛋 https://www.meipian.cn/16b9d9e0
既将消失的职业--卖连盖(连架)https://www.meipian.cn/1h5vrkbl
既将消失的职业--写信人 https://www.meipian.cn/13gcms4i
既将消失的职业--篾匠 https://www.meipian.cn/118l7sbg
既将消失的职业--铁匠 https://www.meipian.cn/110zbdrz
既将消失的职业--瓦匠 https://www.meipian.cn/xmz3xzb
既将消失的职业--牛贩子 https://www.meipian.cn/wg30t2x
既将消失的职业--榨油坊 https://www.meipian.cn/vsfzz4d
既将消失的职业--公平秤 https://www.meipian.cn/uzcncdp
既将消失的职业--铸造锅碗勺盆 https://www.meipian.cn/susxryi
中国最穷之地——大凉山纪实摄影 https://www.meipian.cn/u41kihg
我的岳父岳母 https://www.meipian.cn/rpb5xn3
老百姓的人生百态 https://www.meipian.cn/ocw1flb
一次与死神擦肩过的甘南之旅 https://www.meipian.cn/qlfpy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