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中有云: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现代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古语中包含了对人生不同阶段的思索。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1950年提出自我发展理论,他认为人的发展会历经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相应的核心任务。
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这种演变成为心理社会发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
他最具有创造性的观点就是“同一性危机”。如果人生每个阶段的任务没有得到恰当的解决,价值观、信仰或者动力就会收到影响。
下面会详细展开埃里克森八个阶段的分析:
一,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关键字:信任,关爱,希望
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人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
这种对热烈愿望的实现怀有持久的信念,最终就会凝练为心中的希望。
提示:如果母亲频繁拒绝儿童的需要,儿童可能会在这个阶段形成不信任感。
二,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关键字:自主,独立,意志
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让他们养成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这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
提示: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可能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羞怯意味着一个人意识到自己被人审视被人控制。
三,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关键字:主动,目的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提示: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
四,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关键字:能力,自卑
儿童在这一阶段所学的最重要的课程是“体验以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学习、工作的乐趣”。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完成任务后就会沉淀下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
提示:如果儿童没有形成这种勤奋感(比如被嘲笑或者没有正反馈的肯定),他们就会形成丧失信心的自卑感。
五,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关键字:角色混乱,同一性
年轻人开始提出这样一个重要问题:“我是谁?”如果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成功的,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就形成了,他们对个人价值和宗教问题能独立做出决定,接受并欣赏自己。
提示:如果找不到自身价值的锚。那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
六,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关键字:亲密关系,爱,孤独
年轻人开始寻求一种特殊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来发展他的亲密感,并在情感方面得到成长。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
提示:有些人可能经历了很多次肤浅的关系,但从来没有在真正的密切关系中获得情感满足,甚至回避给予情感承诺。
七,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关键字:生育,关心
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
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
也有理论引申这种“繁殖感”为自我的脱胎换骨,类似于离开舒适区的现代说辞。
提示:没有形成这种繁衍感的成年人会陷入一种停滞感当 中破子很得中,它表现为一种空虚感和对人生目标的怀疑。
八,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关键字:圆满感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
提示:不能形成这种良好整合的人会落入失望的境地。这样的人常常通过对他人的厌恶和轻蔑来表达他们的失望。
如果让我们回溯人生的八个阶段,扪心自问,
你真的满怀希望吗?你真的意志独立吗?
你真的主动有目标吗?你真的自信不自卑吗?
你真的明白你是谁吗?你真的爱过吗?
你真的在意生命的延续吗?你真的能做到放下和无悔吗?
愿每个人在不同的路途上都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注:来自b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