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男初学心学的一些认识

原创:林鹏刘长志前天

目前,我所理解的心学解释了这样一个问题:

人存在于世间的意义,在于人能够感知世界,并对于世界外相的刺激做出合适的响应,从而在一定程度改变世界。

世人皆能如此,但是一般人和优秀的人区别在于能否正确的感知世界,并合理的做出响应,将世界推向更加美好的方向。

那么到底是什么的决定了人是否能够感知-处理-响应?是智商?是情商?是世界观?

如果是逻辑思维,那么就不会出现这么多明明知道应该要开始工作,但是却贪恋明知是浪费时间却沉溺其中的人。(懂得很多大道理,人生过的一塌糊涂的人正是如此)

如果是情商,这里的情商更像是能够委屈自己的内心暂时的完成“应该做的事”,而不能长久的其中的能力,实属下策。

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明显可以感受到一种超过智商情商而左右我们行为的东西,这个东西类似于“认知”,类似于“潜意识”,但是感觉上又比这些更高一级,是人类感知世界,进行内部处理作出反馈的集合。(这就是智慧)

虽然无论从生物学、心理学、物理化学等任何角度,都无法确切的定义和解释,虽然不知道具体以什么形式存在,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心体”人人都有,能够主导人类的意识和感情,是人类感知世界与应激反馈的核心。(知觉和监察功能)

因此,心学的的基本出发点更新了我对于儒家学说的基本认识,这么学说已经不再局限于文化的层面,而是将生物学、自然科学、心理学、社会伦理学等世界森然万象囊括其中,并且将世间诸相的根本连接在一起,本质上解释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偏颇。(纯粹理工人士,有这样的人文认知高度,真的很值得大赞!!!)

从我现在的理解来看,“心体”有以下的特点:

1、会受到影响,可以发生改变

(1)按照阳明先生的观点,人最开始“心”是澄澈透明,包含一切美好的义理。

这个观点我是认同的,这是因为所谓其中的天理,本质上是与在人类所认知的自然、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所有合理部分的集合。正因为所有的人类这种生物都具备,因此社会发展成为如今这个样子,也正是采用这种方式去认知与交互,才是符合“天理”的。

反过来说,如果对于“蜜蜂”或者“外星人”,他们的社会当中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天理”。(天理落在不同物种上,就是不同的性,落在人身上就是人性,落在狗身上就是狗性)

(2)“心”会受到杂念的影响

在后天过程当中,人因为受到贪嗔好恶等杂念的影响,会使得“心”在认识客观现实和做出反映的时候受到影响,如果将“心”比喻为电脑操作系统,那么就是电脑系统中了病毒,变得不能很好的处理信息,不能正常进行运算了。(这个比喻非常形象,形象到几乎所有人可以理解:这其中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3)“心”可以通过“格”进行修正

虽然操作系统会受到病毒的侵染,但是人类具有自主的意识,可以辨别系统中正确,符合天理的部分与不符合天理的部分,从而将病毒杀出,回到心之本体的状态。(这就是孟子说的四端之心,也就是心的监察功能的呈现)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良知之所以好,是因为它符合人类社会当初建立的时候的构架和秩序,对外界世界改变是向有利的方向,而私欲杂念往往具有破坏性,因此既得不到其他单元的认同,也不会推动世界向好的地方发展。

2、心体是改造世界,和一切自我成就的出发点

(1)人现在最为重视的“欲望“是什么

按照心体的框架,“欲望”应该是在"心体”下一层级的其中一个重要的管理部门,本质上是人类感知世界并作出响应过程中的一个模块。这个模块之所以重要,大体上是因为它提供了人类分析外部刺激与给出回应的动力,相当于发动机的角色。

但是发动机本身是无法提供方向的,因此如果人的个体是一台车的话,“心体”是控制中枢,下属的“欲望”是其中的发动机提供动力,“察言观色”是观测部分,“立志”部分是方向盘,“中”指的是控制中枢不受病毒所侵扰的防火墙,发而皆中节的“和”是发出指令后保证行动正确的“自我检查程序”。

(2)为什么心体是最关键的出发点

如果以上的假设没有很大的错误,那么人的终极目标是通过不断的对外界进行”符合真实情况“的观测,做出”方向正确且尺度恰当“的回应,最终依次做到个体生存、保持安全、获得其他个体的尊重、对整体社会做出贡献,当然其中不分先后顺序。(君子素位而行)

那么,这其中所有的前提都是“心之体”能够不受侵扰,正确的观测外界(镜),指引方向(立志),提供动力(正确的欲望),这中间缺一不可。

反观现在各种的成功类书籍:

佛道类:做到内心的杀毒,然后躲起来,独善其身,却放弃和外界交互,放弃对世界改造。

激励欲望类:妄念如惊雷,发动机功率是大了,但是不管方向啊,左开一下,右开一下,不仅容易撞到人,而且只能原地打转,甚至会拉缸抱瓦,毁了自己。成功学大部分都是这个套路。

诱导欲望类:用各种方法欺骗自己的内心,哄着自己的内心去做不乐意做的事情,这相当认同内心病毒的存在,只是折中的方法,难以持久。如同吸毒,初时会精神百倍,时间久了就会病入膏肓,神仙也回天乏术。在我看来,约定于慢性自杀。

时间管理类:求之于物中的下阶,相当于让车子不要停下来,通过延长时间来增加距离,既没有使得发动机功率更大,也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扬汤止沸,解决不了根本)

沟通技巧类:在方向不正确、发动机功率不够,工作时间也不想增加,只希望将自己包装一下,获得别人的认可,既做不到“达”,又容易被发现表里不一,关键是实际上并没有往前多开1m。

3、如何格“心体”

(1)我所理解的格心体的目标大概是这样的:

首先要做到“未发之中”,把内心的过多的欲望一一格除,能够去掉对世界的各种偏见。(格物:正其不正以归于正)

在澄澈如镜的心之体的基础上确立志向,在方向上进行把握。

用内心深处的渴望类引领自己的欲望,从而刨除掉一些低级的欲望,用符合“天理”的欲望为自己提供动力。(符合天理的七情六欲,而不是溢出的私欲)

最后,达到遇到有害天理的事情,如同切肤之痛;自己沉溺与杂念之中,如同身烙炙铁;看时间虚妄空渡,感到芒刺在背。于是乎从心体出发,探索往,观万象,内心有源源不绝的动力,最终外化”器“上达功夫。

以上这些步骤其实是同时发生,而且循环往复的,正是“知行合一”。(打通懂得到做到,就是知行合一)

(2)心体表征

虽然明白“道可道,非常道”,也明白每个人的“心体”都有不同,应该遵循内心的方向求诸于内。(向内求于自己的一点灵明)

但是为了能够从内而外的建立心体与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从而做到三省吾身,通过对心体进行“格”,是有章法可循的。从讲课当中得知,这些前人经验其实主要在四书五经当中,尤其是“易经”当中可能涉及比较多,奈何至今没有任何四书功底,需要徐徐求之。

那么,从最贴近生活的地方请教一下老刘前辈,如何看待心体与工作之间的联系?

(心学是开智的学问,其精髓在于入世治世中应对具体的人情事变,而不是空谈训诂考据,做两脚书橱。心体的修炼,就是个逐渐提高认知,提升心智水平的过程。工作是实现我们人生意义的载体,也是认知和心智的载体。工作中用好心性功夫,自然会游刃有余,实现真正的快乐工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理工男初学心学的一些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