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教育最重要的一把钥匙——小先生——陶行知先生名篇《怎样指导小先生》导读

        在1933年的中国,据统计失学儿童达到了一千万,而当时达到就学年龄的应有八千万儿童。一个民族的未来在孩子身上,这一千万的教育缺口该如何解决?陶行知先生用了三个字:小先生。

        这个创造性的观点,打破了只有大人能教小孩的观念,让当时的教育焕发出了一片生机。但是,“小先生”的推行并不容易,既要转变传统观念,又要指导实施方法,更要让教与学的双方都愿意去做,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知易行难,先生从六个方面娓娓道来,提醒人们施行小先生制过程中该如何避免走入误区。

        “只要每个小先生担任两三人的教育,不要他们担任整个班级的教育。”既然是“小先生”,自然与真先生有所不同,承担的任务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如果勉强为之,让他对着一个班的学生去做先生,就不是培养,而是摧残了。这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量,看能否真正遵循规律去做教育,究竟是以此推行新方法,还是借此推卸教学的责任。

        先生把在一个圈子里互相教学称为“一群合作守知奴”,提倡“要到传统学校外或团本部周围去找他的学生”,认为“一个识字的人教导两个不识字的人,一个会做的人教导两个不会做的人,这里面才包含着普及的力量。”简单的话语里,可以看到先生的格局之大、心量之宽。他是站在改变整个国家教育面貌的高度去思考的,眼光所到之处,便是教育所到之处。

        “即知即传人”的原则,让普及教育变得更有生命力。小先生的职务是“教人去教人”,每个被教的,转身也成为先生去教人,环环相联,在身份的转换中实现知识的迁移,教育因此变得更开放,更具活力。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学习并运用这样的方法,让每个孩子都拥有成为先生的机会,那无异于是找到了教学的最佳路径吧。

        在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中,“生活即教育”具有重要地位,他的教育方法也与之一以贯通。正如他在文中所说,“文字只是生活的符号,要与生活连在一起教。”当抽象的文字向生活还原、向生命还原的时候,教育才能投射出生活的真相,化成饥渴中的一杯水,拥有真正改变人的力量。

        陶行知先生是在当时国家积贫积弱、教育普及率低下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小先生制,对改善当时的教育现状具有莫大贡献。时隔近90年,在义务教育已经普及的今天,我们的课堂是否还要推行“小先生”制?在信息化的时代,网络信息是否能取代小先生的作用?在升学压力之下,学生是否还愿意做“小先生”?追求高效的课堂上,“小先生”制如何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平衡?时代在变化,今天的我们,该如何学习经典、运用经典?

        无数的问题在脑海里翻腾,低头看到先生的徽章,还别在胸前。突然觉得,先生从来没有离开,他一直都在。用心去读读先生的书,读读先生的人,你会发现,原来那些答案早已写好。他为普及教育而创造的这把钥匙,在四季的流转里依然闪亮。深爱教育的你,是否已经找到?

你可能感兴趣的:(普及教育最重要的一把钥匙——小先生——陶行知先生名篇《怎样指导小先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