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全民富二代现象,一腔热血的父母,会不会养出无无止境索取的孩子?

01

什么是全民富二代?

富裕家庭的孩子称作富二代,但现在许多工薪阶层也把孩子当“富二代”来培养,“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思想让一些收入不高的家庭创造条件也要满足孩子的要求。

全民富二代是一个老梗了,去年8月份的一篇爆文就在分析这个问题。

过年期间听说一件事,同学姑姑家的孩子,才上初二的小姑娘,寒假期间非要跟同学一起报澳大利亚的冬令营。

小姑娘年纪不大,说起话来却是振振有词:我们老师说了,多出去旅游有利于增长见识,而且冬令营有专门的老师带队,我们班好几个同学去年就参加过。

跨国冬令营价格不菲,一万多元对同学姑姑家来说不是小数目,他们夫妻俩一个月工资加起来也就五六千。

妈妈心疼钱,但又不忍心拂了小姑娘的心愿,于是便建议,换个地方,寒假带她去大理旅游。

但是小姑娘不依不饶,一定要报,说是好几个同学说好了,不报面子上过不去。

为了这件事,她哭闹、绝食,甚至要离家出走……

终于让父母妥协,拿出积蓄报了冬令营才算结束。

02

作为父母,很多时候,我能体会那种别人家孩子有了,自家孩子也不能落后的心理。

父母小时候吃过苦,受过穷,体会过艰辛和苦难,有了条件以后,就希望能创造更好的物质和生活条件给下一代,哪怕节衣缩食、吃苦受罪,都甘之如饴。

这个想法,大多父母都如是。

尤其是,近年提倡的“穷养儿富养女”更让一些父母深切认同,觉得富养的孩子将来才有大见识、大格局。

而实际上,在物质上的无底线付出最终造就的是孩子对物质的无限追求和索取,而不是精神上的富足与充实。

刻意用物质的丰饶培养孩子,最终会让他更进一步追求物质和享乐,而不知人间疾苦,

今天偶尔看到一篇文章,书中提到现在一些学生中存在的援交和裸贷现象,而调查发现,从事这些交易的学生大都不是家境贫寒之辈,也不是大富之家的儿女,反而集中在一些城市中产阶级的子女中。

而得来的钱财也基本上是用来买高档化妆品、手机以及包包衣服等一些奢侈品。

这是非常令人触目惊心的现象。

03

曾国藩是一个倡导用“穷”来教子的人。

在曾国藩家训中,有一封写给大儿子曾纪泽的家书,其中这样写道:“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以成大器”。

大意就是:“越是富家子弟,越是有条件,越能自律,在物质生活上主动跟贫寒之士一样,这样将来才能成大器。”

曾国藩的建议是,孩子一定要给他磨砺,而不是创造各种卓越条件,这样的孩子不经苦难,不懂坎坷,很难成才。

孩子并不是天生就懂得体恤的,只有他们切切实实的感受了父母生存的艰辛和谋生的困难之后,才能珍惜和感恩在这种条件下,依然给自己提供优越条件的父母,进而严格要求自己。

04

《触龙说赵太后》是很有名的一个典故,其中的很多言语,直可以作为教育的典型。

赵太后宠爱长安君,不愿让他做人质,触龙是这样对她说的:

“父母之爱子,则为其计深远”。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的意思很明显,帮长安君建功立业,才是真正的爱,给他丰厚的赏赐和地位,并不是真正长远的爱。

富人尚且有这样的忧虑,何况普通人。

真正的成长不是充裕的物质能够造就的,而是丰饶的内心,有效的陪伴、对成长有裨益、有帮助,才是真正的为之计长远。

所以不如试试用精神上的付出代替物质上的妥协。

你可能感兴趣的:(可怕的全民富二代现象,一腔热血的父母,会不会养出无无止境索取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