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声,育人无痕
——读《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有感(第2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加·富尔在“序言”中,将本书的内容罗列为“教育与人类的命运”“科学的与技术的革命:教育和民主”“质的变化:动机与就业”“学校与学习化的社会”“变革的工具”“国际合作”六个方面。
一、教育与人类的命运
1、现代国家,即使只考虑它们自身的利益,也不能不发觉,增强国家之间的合作和更自由地、更有组织地交换文献和经验,将有助于它们在自己的事业上取得更廉价和更迅速的进步。
2、在这个急剧变化的现代世界中,我们非但希望防止经济的、智力的和政治的种种差别变得更加尖锐,而且还希望所有的人民都可以享受到一定水平的福利、教育和民主。而对于这一点,我们不再认为是什么博爱、仁义、慈善和精神高尚之类的东西了。
3、我们时代的这种巨大变化正在危及人类的统一和它的前途,也正在危及人类特有的同一性。
二、科学的与技术的革命:教育和民主
1、在一段长时期内,教育推动着、伴随着、决定着社会与政治的发展和技术与经济的发展。受过较高程度教育的人往往坚持他们作为公民的要求,而且当他们的人数增多的时候,他们就势必要求民主。
2、如果说教育机构纯粹是保守的,甚至是压抑人的,这个看法是不确切的。一个机构就其本性而论可能会产生一些稳定的影响;此外,教学活动本身,如同司法活动一样,倾向于重复过去,倾向于形式化、公式化。这种双重特性在迅速变革的时期尤为显著。于是教育看来既是反对社会变革的,同时又是推动社会变革的。
3、在发展的早期,无论是缓慢的还是突然的,已经开始有了半自动的机制,使教育、经济和政治权力三个领域之间的供求关系保持平衡。我们必须强有力地支持民主主义,因为这是使人免于成为机器奴隶的唯一途径,也是人类在智力成就上获得尊严的唯一条件。
三、质的变化:动机与就业
1、对教育的动机的研究,是制订所有现代教育政策的关键。
2、现代的民主教育要求恢复人类求知的自然动力。
3、当抽象知识是一个作用和反作用于日常生活的连续过程的一部分时,我们必须承认: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象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
4、科学技术的时代意味着:知识正在不断地变革,革新正在不断地日新月异。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如果让学生呆在远离真实生活,远离生产劳动,不能自行做出决定和担负指责的候车室里消磨时间,一直带到25岁以后,这确是一个很反常的现象。
5、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不应培养青年人和成人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欲望。简而言之,我们要彻底重新评价教育的目标、方法和结构,但又不妨碍教育的扩展。
四、学校与学习化的社会
1、科学与技术的革命、人们可能获得的大量知识、庞大的通讯传播网的存在,以及其他各种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已经大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育体系,表明了某些教学形式的弱点和其他一些教学形式的优点,扩大了自学的活动范围,并且提高了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根据思考进行教学的地位正在不断地提高。对各种年龄的学生(包括成人在内)进行指导和教育,要求我们采取多种多样校外学习的方式。校外教育包括很多可能的途径,而所有国家都应卓有成效地利用它们。
2、学校,即向年轻一代有条不紊地施行教育所设计的机关,在培养对社会发展有贡献并在生活中起着积极主动作用的人方面以及在训练人们适当地准备从事工作等方面,现在是,将来仍然是具有据定性的因素。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通过变化日新、数量日多的渠道接受了大量的信息。如果我们要确切地处理这些信息,我们就要具备系统的知识、才智和技能。科学知识和科学观点乃是事物与现象的普遍的本质的精华。知识体系和方法可以使人们能够对这样大量的信息做出他们的自己的诠释,进而以肯定的方式去吸收它。
3、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特别强调两个基本观念: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的社会。
五、变革的工具
1、至于使教育现代化的方法的选择,我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尽可能地利用各种先进技术,与此同时,应该更多地注意媒介技术和利用技术原理,以为内它们多半会提高效率,并且一般地说有利于教育,但没有必要采用尖端的、昂贵的技术或机器作为教学辅助设备。
六、国际合作
1、我们必须保持所有国家之间智力上和行动上的合作:工业化国家之间必须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必须合相合作;各个邻近国家,基于人口的、语言的和社会的种种理由,也必须彼此紧密合作;每个国家必须和各级教育、科学和文化机构合作,把它们的经验、革新的尝试和对教育前途的意见视为世界宝藏的一部分。今天,通过互相交流而分享这种共同的财富,这既是国际合作的迫切任务,又是达到国际合作的最好途径。
2、另一种要求是关于发展中国家在行动上、技术上和财政上的团结一致。
3、我们还必须建立或发展各种研究组织,以便使给教育的各种形式援助发生作用,这对于一切国家都是有用的,因为许多发达的国家目前迫切需要革新。
4、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注意到:能够满足这个世界共同体当前教育需要的,既不是现有的双边的和多边的援助方式,也不是作为援助之用的物资,甚至也不是激起援助的那种思想。我们还必须寻找扩大和加强团结的途径。
结合2020年12月5日-6日,在江苏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三次学术年会,发展中国特色优质基础教育:聚焦育人方式变革。
论坛紧紧围绕育人方式变革的目标,聚焦和展示中国基础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优秀教学成果推广、考试评价改革、教师教育创新等多方面的积极探索、生动实践与重要经验。在总体思路上,突出“一个主题,两个重点,三个层面,四个要求”。“一个主题”,即育人方式变革;“两个重点”,即新课程改革和教学成果推广;“三个层面”,即宏观(国家)、中观(地方)和微观(学校)三个层面兼顾;“四个要求”,即传承与创新相结合、高大上与接地气相结合、大家与新秀相结合、活动与成果相结合。
学术报告1: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
以往教育只是传授书本知识,而且只重记忆不重能力、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现在是创新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今天需要培养创新人才,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因此教育的目标要改变,需要培养学生批判性、创新性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本质就是要改变人的思维。思维改变世界。
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报告中所说:“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共同承担责任。”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从生命教育的角度说,可以概括为: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就是通过教育提高了人的生存能力,能够过上有尊严而幸福的生活;提高人的生命价值,即使通过教育,使他有知识、有能力、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有奉献精神,能够为社会、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术报告2: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顾问、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使命:
任务:讲任务就是我们要变什么?变革变什么?
路径:讲路径就是说我们怎么变?
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需求的发展。
2020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会议听取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综合改革进展情况汇报。育人方式改革是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新阶段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那么综合改革的第一位是什么?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的改革。我们这两年搞课程改革,问题在于:以知识点的传授和答题技能训练为主;重学科逻辑,忽视学习逻辑,要明确学生是怎么学习的;重知识传授和围绕知识点的重复机械训练。我们需要达成的目标是:就是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构建全面培养体系: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打造一个全面培养的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核心素养是什么?核心素养是指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聚焦核心素养培育。深化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培养目标在课程中得到落实,课程自觉发挥育人功能。核心素养是整体培育的,是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综合运用和表现的。
课程的综合性增强。情境、问题、任务具有整体性,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需要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也是素养的整体性体现,整体性成长。课程的综合性既有两门或多门课程的整合,也有跨课程的主题性学习综合,更多的是课程内纵向或横向的综合。
陶行知1944年12月在《大公报》发表《创造的儿童教育》,提出儿童是有创造力的。“培养加强发挥着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和人类。他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必须:解放小孩子的头脑,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解放小孩子的时间。要走出校园到社会中间去。
学术报告3: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贯彻新理念,加快现代化,奋力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追求高质量:办好基础教育,使馆国家和民族未来。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认真学习消化本次论坛形成的共识,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务实工作,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
学术报告4 :北京十一学校联盟总校校长、中国教育协会副会长李希贵:《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怀柔区九渡口小学豆腐坊制作的浆水豆腐,成为一个品牌。北京市怀柔区的山区占到87%,我们就要办一个山村小学。因为2035年中国教育现代化不是城市教育的现代化,也包括山村学校的现代化,那么山村小学的现代化是个什么样子?终于找到了特别像山村小学校长的于海龙担任校长。这个学校的课程,让学生既制作又营销,研究商学经济学、诚信、质量意识等一系列纳入到整个的课程中。一个课程的生态和周边产业的生态,恰好契合了十一学校长期以来我们探索的育人方式的模型。培育学生不仅仅是课堂,它包括直尺形的学习环境,选择性的课程体系和合作型的学习文化。它包括学习蓝图、就是以学习者的目标为学习任务设计的导向,那么学生的表现就是学生学习的任务,然后是一致性评估。具体有:学习者目标、表现性任务、一致性评估;内动力、深度体验、问题解决。豆腐坊课程具体包括:工艺研讨、研制过程、过滤豆渣、成本核算、广告推广、研发策划、合同签订、原料选择等。
学习任务:记录一周吃过的食物,研究它们是怎么来的;为心爱的胡萝卜写一份讣告;新书来了,为教室里的图书分类;我是爸妈天气预报员;我是学校菜园小会计;水果和干果不要再打架了;是谁告诉我秋天来了;我能找谁来帮忙;与众不同的无线充电器制作。
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教育体系(全纳)、课程体系(顶天立地)、治理体系(社区领导者)、教学方式(从教到学)。这一切,都是为2035准备学校样本。
主持人:我们今天的课改,是要让所有孩子把他今天所学的国家规定的内容同他周遭的生活建立起一种联系。因为,学习的根本在于和他的生活建立起了联系。他今天课堂里面的学习和他的内心世界建立起联系。今天的教育同他未来的期望建立起联系。我们所有的学校,其实我们孩子心目中间的熊熊大火才能够点燃,那个时候,我们的教育才真正是回归本源的。
学术沙龙:
主持人:成尚荣
嘉宾:朱慕菊(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唐江澎(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瑞清(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行知路上走了38年,被称为行知路上的后来人)、朱乃楣(上海洵阳路小学校长)、刘庆峰(科大讯飞创始人、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
习总书记关于培育什么样的人?在最近一次座谈会上有个重要讲话。他讲话当中又做了新的诠释,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然后在座谈会上说应该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国的哲学家费希特的一句话“要把这些词语拿在自己的手心上去切磋,指导心安理得之后你才去使用。”一定是能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否具有担负的能力,成为这一代新人最突出的特征和最典型的形象。所以我觉得担负力、担荷力、承载力可能是时代新人的核心。责任担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这些做进一步整合,我们就发现一个指向于高尚的伟大的人格,一个指向于问题解决的基本能力。把我们看准的问题去做好,在落地、落实、落实上下功夫。国家教育部的方案,已经体现了总书记的要求和国家的意志,我们作为基层学校要把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方案落地、落实、落细,在这个方面下功夫。把创新精神培养落实在课程改革之中。
孩子创造力的解放,空间解放,内容解放、嘴巴解放等,最核心的前提是时间解放。老百姓看得见的生命质量和生命效益能提升。时间的解放,用新技术手段真的能做到了,有了时间的自由,五育并举才有发展的空间和社会的基础,体现更高水平的因材施教。而更高水平的因材施教,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具体的分析。新优质学校,不挑选生源,不集聚资源,不是靠学业成绩排名第一作为唯一的标准,取而代之的要研究教学过程更丰富,师生关系更和谐,多样化的学习更充分,用课程去浸润,真正让不同起点的孩子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他不同的发展发挥作用。对所有入学的儿童做了五大维度的发展评估报告,数据的分析和研读,跟经验判断是有差距的,读懂生命的独特和完整,这一点震撼很大。分析儿童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基于儿童的实际出发,用八年时间建构寻美课程。基于儿童研究,真正了解儿童。所谓新优质学校,核心标志在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育。
育人方式变革怎么去做?怎么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发生育人方式的变革?从强调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能够运用学科的知识技能、思想观念,还有价值观和别人共同的合作、沟通、交流、分享,去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这个才叫素养。个性化学习不是个人学习,它是一种集体性学习,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是一种以问题的解决为导向的学习,课程内容结构化的最高宗旨是要和生活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要我们面对困难挑战,要为解决问题而去学习,他的这些知识、技能、概念、观念、方法,都在建构的过程中。
要推进发展中国特色的优质基础教育有两个重要维度,一个重要维度要回顾我们改革的经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到现在我们可以认识到运动方式变革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育人方式变革,关键是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个和关键能力,关键能力包括创造能力。第二个维度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刻,西方有些人要卡中国的脖子,卡在哪里?卡在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哪里来?从中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创新精神为重点的,落实在学生的学习方面,落实在课程当中,落实在丰富真实复杂的情境中。给学生一对翅膀,一个翅膀是兴趣,一个翅膀是自信。
有游戏冲动,培养游戏精神,培养审美精神,教育进入一个最高的境界,而这种游戏精神是规则,同时自由解放创造。改变学校的课程结构,来培养创新精神。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来说一定有两个层面,意识相对于人类的认知而来说,如果他接触了一种新的领域是一种创新,但对于他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经历而言,如果是他未所知晓的,他通过一种体验而获知也是一种创新。从熟知走向真知。陶行知先生的知行合一,做中学是教学做合一的,总的教育思想落在一个做上,而做又落在情境当中。我们既要有学科逻辑,又要有学习逻辑,学习逻辑往往由生活逻辑所支撑。
教育的发展一定是一个长期的理念,选拔人的方式和何辉评价人的方式的一个长期引领和短期内的各种工具的支撑。育人方式的改革,最后的目的是让我们的学生将来能够有尊严的、有本领的、有正确价值观的、能够为国家做贡献的幸福的生活,这是我们的一个终极目标。
中华民族的脊梁,从学生在课堂里开始自尊起来、自信起来、自强起来,这是我们育人方式变革的真正目的。
行动起来,落实下去。育人方式变革方法很重要,态度更重要。态度一变,方法无限,态度彻底改变,奇迹就会出现。一定要端正对生命的态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给老师人工智能的助手,给孩子人工智能的伙伴。用人工智能助推五育并举落到实处。未来不是属于人工智能的,是属于掌握了人工智能的新人类的。
让他能感受到教育的公正、公平、智慧、善良、自信、力量和优雅,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心中有爱、身上会发光的人。这种光,来自于自信的光芒。让学生永远带着光芒,让每一个学生都出彩。期待看到课堂里微小的一点变化,只要朝着人的方向在实质性的前进,它都必将获得历史的意义。
中华民族育人的初心,育人初心落实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要落实在育人方式的变革上,通过育人方式的变革,来促进中国特色优质基础教育的发展指日可待,我们充满信心。首届基础教育改革论坛以“育人目标改革”为主题,是一个风向标,旗帜鲜明。
综上所学,197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撰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和2020年12月在江苏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三次学术年会”,发展中国特色优质基础教育:聚焦育人方式变革,是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学会生存”教育箴言,具有“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相同历史使命。站在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自然等领域的交汇点上,教育世界该走向何方?中国基础教育该怎么变革?这是社会历史文化大变革时期的重大命题,有待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在不断实践和比较中,不断领会和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