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三国:一七〇 东征东吴

刘备派将军吴班、冯习为前锋,在巫县(今重庆巫山县)击溃孙权的将领李异、刘阿等人,率兵四万余人,继续向秭归(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进军。

孙权派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持符节,统领将军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迎击蜀军。


当初吕蒙白衣过江,偷袭荆州,袭杀关羽后,魏文帝曹丕也曾召集大臣们商议,分析刘备是否会为关羽报仇,进攻孙权。

大臣们都议论说:“蜀是小国,名将只有一个关羽。他战败身亡,军队被消灭,蜀国正处在担忧和恐惧之中,不会再出兵了。”

只有侍中刘晔说:“蜀虽然地界狭窄,国力软弱,但刘备企图依靠威武加强自己,势必要出兵,以表明他的力量强大有余。况且关羽和刘备,名义上是君臣,恩情却如同父子。关羽被杀,不能出兵为他报仇,也不合善始善终的礼义。”


八月,孙权派使者向魏称臣,奏章言辞谦卑,还将于禁等人送还。

大臣们都表示祝贺。

唯独刘晔说:“孙权无故向我投降,一定是内部发生危机。前不久,他偷袭并杀死了关羽,刘备必然会出动大军讨伐他。孙权外部有强大的敌寇,部属心情不安,又恐怕我们乘机进攻,所以献上土地请求投降,一方面可防止我们进兵,另一方面可借助我们的援助,加强他自己的地位,迷惑他的敌人。如今天下三分,我们占有全国土地的十分之八,吴和蜀各自仅保有一个州的地域,凭恃险要,依托长江大湖,有急难时互相援救,这样才对小国有利。”

他建议乘机进攻孙权,灭掉东吴,说:“我们应大举进兵,直接渡江袭击孙权。蜀从外部进攻,我们从内部偷袭,不出十天,吴必亡。吴灭亡,蜀的势力也就孤单了,即使将吴的一地割让给蜀,它也不会存在很久,何况蜀只得到吴的边远地区,我们却能得到吴的本土。”

曹丕不同意,说:“有人投降称臣,我们却讨伐他,会使天下愿意归附我们的人产生疑心,不如暂且接受吴的归降,派兵袭击蜀的后路。”

刘晔说;“我们距离蜀国的路途遥远,但离东吴很近。如果进攻蜀国,蜀国一定马上退军自守。而我们攻击吴国,蜀国听说我军伐吴,知道吴国必亡,一定会很高兴地迅速向吴进军,同我们争夺、分割吴的疆土,而决不会改变计划,抑制自己的怒火去救援吴国。”

曹丕还是不听,接受了吴国的归附。


曹丕下诏,命令群臣就蜀国与东吴交战一事开展讨论,商议对策。

他问群臣:“应该出兵和东吴一起攻打蜀国吗?”

王朗说:“天子的军队,比华山、泰山重要,实在应该坐镇京城显示天子的威势,像山一样安坐不动。如果孙权亲自和蜀军对峙交战,经过长久的交战,智谋相等实力均衡,战事不能迅速结束,就应该发兵以助长孙权的气势,然后应该选取谨慎稳重的将领,在敌人的要害处,等待时机然后行动,选择地点然后出兵,一举行动,然后就没什么事了。现在孙权的军队还没有行动,那援助东吴的军队也就不能行动。况且现在正是雨季,不是劳师动众的时机。”

曹丕采纳了他的计策。

八月十九日,曹丕派太常邢贞带着策命,去江东任命孙权为大将军,封为吴王,加赐九锡。

刘晔再次劝阻,说:“不可以封孙权。先皇帝征伐天下,已经拥有全国领土的十分之八,威德震动海内,陛下接受汉朝皇帝的禅让,真正做了皇帝,德行符合天地,声名远播四方。孙权虽有雄才大略,也只不过是汉朝的骠骑将军、南昌侯而已,官品很低,权势卑下,其属民都有畏惧我中原朝廷之心,很难与他们合谋共事。我们不得已接受他的归降,可以晋封他将军的称号,封他为十万户侯,却不能一下子封他为王。王和皇帝相比,只相差一级,所使用的礼乐、服饰、车马的等级也很混乱。如果只封孙权为侯,江南的士人,百姓和他便没有君臣的名分。如果我们相信他的假投降,就大大晋封他,尊崇他的地位,给他加上王的称号,使江南人和他确立君臣关系,这是为猛虎加上双翼啊。”

他进一步分析说:“孙权一旦取得了王的地位,迫使蜀军退走之后,外表上遵守礼节,服从朝廷,使人们都知道这件事,但实质上却对朝廷无理,以激怒陛下。陛下如果发怒动火,出动大军征伐他,他就会不慌不忙地对他的百姓说:‘我们委身于中原朝廷,不爱惜珍宝,按时贡献礼物,不敢违背臣下对皇帝的礼节。但朝廷却无缘无故地征讨我们,一定要消灭我们的国家,俘虏我们的人民去作他们的奴仆和婢妾。’吴的民众肯定都会相信他的话。一旦他们相信了这种话,就会感慨、愤怒,君臣上下一心,战斗力就会增强十倍。”

曹丕仍然不听。


魏国的将领们认为吴国已经归附,都放松了对吴军的守备,只有征南大将军夏侯尚不但没有松懈,反而进一步加强了防务。

山阳有个叫曹伟的人,一向因才智而闻名,知道东吴归附魏国后,便以平民的身份写信给孙权,要求给他一些财物,用来贿赂京城的官员。

曹丕知道此事后,下令将曹伟处死。

你可能感兴趣的:(史说三国:一七〇 东征东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