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写笔记是个健康微行动

我觉得读书写笔记是个健康微行动。

我之前追剧或者看小说常看的废寝忘食,晚上越看越精神,没法早睡更没法早起。

如果每天我必须写篇读书笔记呢,我就必须得看非虚构类图书,基本上都挺催眠的。

我还没有看非虚构类图书越看越精神的时候,这种书逼你思考,于是越看越想越累,就睡着了。

昨天我提到我的演讲和写作是关于对特定人群、有特定模式和特定目的的刻意练习,lucky同学问我具体的心得。

虽然我的经验对大家没太大意义,因为怎么刻意练习真的得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设计,但还是具体说一说。

我写作的具体核心竞争力只有两个-写项目申请书和写学术期刊文章。

今天以前者为例,抛砖引玉,讲讲我是怎么运用终局思维和换位思考的。

第一,我为什么要做这个事,终局是什么样的?我写项目申请书自然是为了美国国立卫生院或其他机构给我钱。

所以写作的目的是阐述为什么我这个项目重要(值得花好几百万美元)以及为什么我的团队能把这事干成。

第二,谁是裁判?一般是几十个同行(其他大学教授)组成一个小组来评分。

每个申请书都会分给三个最了解这个方向的人先评分,然后再开会讨论一起评分最后取个均值。

所以这一组人每人都分差不多5-10个申请书自己回家看打分,然后再一起开会讨论。

这几十人他们虽然大方向上跟你的研究相关,但因为学术分的特别细,他们基本上绝大多数都压根不知道你干的是怎么。

而那三个人负责先评分的人,他们对你的研究方向虽然了解,但也不一定熟悉。

在开大会时,那剩下的几十人差不多就跟着这三个人的意见走,所谓讨论一般也就是这三个人主要在交流。

我自己也参加评审别人的项目,我坐那听的别人预审的项目心里经常有种艾玛,我都不知道/没想起来还有这么一病/方法"。

所以讨论过后那三人的分数会收敛趋同,然后我就在这三个人的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值中间打个分。

这个讨论一般持续大约10分钟。

我怎么可能在短短十分钟对一个我不熟的领域有什么新见解,所以也就是跟着那三个人走。

总而言之,你说服的对象是一些非常聪明有一定判断力但对你的研究方向既不了解也无兴趣的人。

第三,裁判在什么情况下花多长时间读项目申请?读完怎么评分?项目申请书一般有两百页,最主体的内容也超过一两万字。

如果我是那三个预审的人之一,从阅读到写完大约1000字的意见和打分一般花2-4小时。

所以即使这申请书是花一两个月心血写成的,裁判顶多花两三小时看看。

我这绝对算看的认真的了,因为我工作时间非常长且话痨。

有的同事大约只花三十分钟看看。

裁判也很不容易的。

每次这种审核就得看将近十个这种申请书,一年这种事好几回。

我还有无穷无尽的学术文章需要读、写、审核,还得想新主意,写我自己的项目申请书,还得教课带学生,带着团队把这些几百万的项目给干了,定期讲座开会等等。

裁判在读项目申请时一般心情都蛮差的,而且很疲惫,很多人在机场和飞机的颠簸中看的。

即使是聪明人,这种时候认知带宽也比较窄,万不能写的很难懂。

最好每页有点彩色有个图。

裁判一般要就五项打分和写评论-重要性,创新性,方法,研究团队,研究环境(意思就是你们大学实验室牛不牛支不支持你)。

所以写作是八股似的。

研究计划有页数有限制(比如12页),然后格式也是严格要求的,就是为了方便阅读和打分。

研究计划书的最重要目的是以最有效的方式把信息传递给裁判,让他们尽快地写完评论意见。

所以你虽然语言要简练易懂,但不追求有趣,更没有地方讲故事。

因为裁判差不多要在30-60分钟内看完200页的申请,难道是顺着从第一行看到最后一行吗?不是啊,肯定是跳读,和关键词搜索。

裁判追求的是用最短的时间写完评论。

所以你要帮他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

比如,要清楚的写我的项目重要是因为一、二、三,有清晰的小标题,然后再来个小结。

他在写关于重要性的评论的时候可以直接从你的小结里摘抄。

最后就是刻意练习的问题了。

学术界是有相关的书和讲座的。

而其他领域的写作书籍不是不好,但基本上没什么用。

比如,这本《高效写作》的书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提笔就怕,写东西没思路没条理"。

提笔就怕的人在我们这电视剧里活不过三集,按理说没人有这个问题。

写东西没思路那恐怕是你研究能力不行而不是写作能力不行,你照着八股文把你的研究写出来用啥思路。

没条理这个问题也不太可能出现。

因为没条理脑子不清楚的人是没法做研究的。

有的文章你看着没条理是因为你缺乏这个专业的背景知识。

所以写的人稍微思考一下谁是读者,别写得太深或太浅就完了。

然后就得反复写然后获取反馈。

对于反馈,也不是裁判说啥你就听啥。

很多时候裁判不喜欢你这个项目是因为他觉得这事不重要不值得做。

但是他不好这么直接说,因为哪个病哪个领域都挺重要的。

他写的评论往往是说你这个不够新颖或者方法不够严谨、前期数据不够、可行性不高。

在方法上挑刺那是怎么挑怎么有的。

如果一个方法有大量前期数据,可行性被充分证实了,那自然不够新颖。

而一个新颖的课题,自然是有风险和没经过充分验证的。

所以你没有说服他"why"(为什么做),结果他就会从"how"(怎么做)上挑理。

小结: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刻意练习需要终局思维和换位思考。

你想达到什么结果,谁是裁判/决策者?换位思考的最好方法就是加入决策者的团体,比如像我要参加审理别人的项目,这样你就会更容易换位思考。

最重要的是躬身入局,干起来,别在那光想不干。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写笔记是个健康微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