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官你好,我是掌柜呆子。
今天呆子掌柜要说的主人公是把自己名字活成形容词的美男子——潘安。
公元247年,历史正处于一个短命的王朝西晋。
一个普通的日子里,在河南地区有一个儒学世家中出生了一个男孩子,名为潘岳,也就是后来被大家所熟知的潘安。
潘安被后世列为美男之首,在《晋书》中形容他的外貌为:“美姿容”,他的名字也被当做形容词无数次引用,如果形容一个男子长得英俊,常常都会用到这个成语:貌若潘安。
01.
据说,潘安驾着马车行驶在大街上的时候,大家都会挤来围观来一睹他的盛世美颜,女子们更是激动不已,连老妇人都为之着迷。
那时候也没有什么粉丝见面会,更没有赞赏和助力,粉丝们就不约而同的往他的车斗里扔一些水果用来表达爱慕。
在大家勇敢的表达爱后,潘安每次都满载而归,车里都装满了水果。
“掷果潘安”,古今多少男子羡慕嫉妒不已的美谈,历史上能有几人有此辉煌潇洒的时刻啊!
当时著名文学家左思看到了,也想效仿来体验这人生巅峰的感觉。左思就去借潘安的车子效仿,结果自己在大街上来回地兜了好几圈,自嗨自乐,无人搭理。
颜值易逝,才华永存!
潘安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加上他天资聪颖,十几岁就以才气而闻名于乡里。长大后更是才气逼人,著有《秋兴赋》、《闲居赋》、《沧海赋》,《籍田赋》等经典名篇,被封为西晋文坛盟主。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他的名篇《滕王阁序》中写道:“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来表达对昔日的文坛盟主的钦佩和敬仰之情。
02.
潘安还是个大孝子,孝顺一直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
在早期流传的《二十四孝》中记载了潘安孝顺母亲的事迹,潘安在外做官期间,父亲已经去世,他就把母亲接到身边,除了工作之外,几乎一直陪在母亲身边。
后来,母亲因思乡心切而生病,潘安就辞官带着母亲回家,上面的领导一心想挽留,潘安却说道:“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
领导被他孝心所感动,便同意他辞官。回到家乡后,他母亲的病也慢慢好了。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精心照顾着母亲。
这样的男人,当然有无数的人追求,但潘安却做到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根据史料记载,潘安一生只有一位妻子杨氏,他在自己12岁的时候和杨氏定亲并且相爱终身,此后恩恩爱爱二十四年,一片深情只付于杨氏一人,难得可贵啊。
不仅在妻子的生前恩爱有加,就连妻子去世后潘安也是痛哭不已,杨氏病故后,悲痛欲绝的潘岳,一字一泪写下三首悼亡诗,其中一句为“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写得情谊真挚,缠绵无尽。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从此之后,虽有多人劝解和说媒,潘安也终身未娶,“潘杨之好”也成为了千古佳话。
03.
潘安早年在河阳担任县令,是一位勤于公务的好官。潘安在昔日水土恶劣的小县,遍种桃花,使其面貌一新成为了桃花芬芳的乐土。从此潘安有了“河阳一县花”的雅号。
文人一直比较有话语权,权贵当道的西晋王朝,自然笼络文人成风。像潘安这样名满天下却仕途黯淡的大才子,自然是权贵招揽的首选对象。
虽然他早年曾淡泊名利,晚年却开始追求起权力,当了西晋皇后贾南风外甥贾谧的门下客。
贾谧曾经开阁延宾,召集天下文士潘安、石崇、陆机、左思、刘琨等二十四人,他们因文采盖世被称为“鲁公二十四友”。
潘安不但曾当众向贾谧的“专车”当场“望尘叩拜”,还是贾谧门下“二十四友”里的领军人物。
权贵富豪不过是把潘安这种才子文人当做一面招牌罢了!
潘安的母亲眼光比较长远,看出来了。他母亲经常劝他不要趋炎附势,否则会招致大祸。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上帝视角必然看的清晰,但真身处富贵与权力之中,几人能逃脱?
潘安参与了贾氏家族“废太子”的阴谋,凭着自己的“才能”,使太子被废,后来贾南风为绝后患,派人用药杵打死了太子。
04.
命运总是让人捉摸不透!
潘安的父亲曾有个小吏,名字叫孙秀。当时潘安因为看不惯孙秀为人,经常与其闹矛盾并排挤他。
世事无常,孙秀是赵王司马伦的亲信,赵王囚禁晋惠帝自立为帝,时来运转的孙秀做了宰相。
潘安和孙秀有过一次对话,但显然孙秀对当年的遭遇一直怀恨在心。不知孙秀会不会想说那句经典台词: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在潘安五十三岁那年,孙秀诬告潘安和石崇要和某王爷一起造反。
潘家除了一个逃跑的侄子外,潘安的老母和兄弟乃至女儿都被收押入大牢。
在大牢中石崇和潘安都不知道对方也在其中,石崇先被送往刑场,潘安后至,石崇看见潘安,于是对他说:“安仁,怎么你也来了!”
潘安回答道:“白首同所归”。本意是说两人关系很铁,老了还在一起玩,不曾想,竟然成了他们死亡的预言,当然,也成为了后来西晋灭亡的预言。
大才子潘安和石崇等人都被诛灭三族。
潘安:优雅、帅气、才华、专情、孝顺、势力、无奈。人是复杂的。历史人物更是“剪不断,理还乱”,甚至不能盖棺定论。
潘安如果在县令任后,依然坚守本心,那么......可是历史不能假设,对历史的解读也不能站在现在的上帝视角上,对以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事后诸葛亮”。
对历史的解读贵在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