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新闻发言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因为永远不可能尽善尽美。
1、把握社会焦点和学习立法知识的重要性
2、任何一场重要的活动之前,对程序的细致检查是活动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就拿主席台上的电脑摆放来说,每次都需要提前调整好位置。
3、每次发布会前,要充分了解和准备与本次大会议程相关的各方面内容,还要高度关注国内外新闻热点。
4、发言人不能信口开河,对任何问题的回应都需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这就需要掌握相关政策和信息,不能随意地回应自己不懂或者不了解的问题。
5、念稿子抓不住记者们的注意力,更谈不上镜头后公众的兴趣,这就容易让发布会从一开始就进入沉闷的气氛。因此,我总是试图记住开场白中一些熟悉的内容,念到这样的地方就可以抬起头来,形成与记者们乃至镜头背后公众的眼神交流。
6、虽说失误是人类的弱点之一,甚至可以认为是人与病了呢个的机器相比之下的美感所在,然而,不出错、少出错仍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7、一场发布会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比较关键。
8、一个问题300字左右,3段,如何写出情怀?
9、在我看来,法律与数学有重视逻辑的共性,有明确的评判规则和界限。
10、研读简报,从其他委员的发言中学习。
11、新闻发布会,记者想要第一时间得到国防费预算数据。
12、新闻传播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博弈,关键是要在我们想传播什么和媒体能报道什么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既要争取多释放有效信息,又要适当契合舆论关注焦点,确保信息接口是连通的。
13、一些新的尝试:大会开幕前,先邀请各专家领导就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向记者做说明,便于他们理解,更好的报道。
14、当发言人面对一个多角度的提问时,需要注意不要被问题拽着走,避免陷入对记者提问细节做一一回应。(那样感觉像是在辩解,缺乏自信,而且难免有遗漏。)可以这样做:1)确立问题要点是什么?2)判断提问的立足点是否成立?质疑3)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把话题引入自己的轨道,自然而然地释放准备好的信息要点。
15、面对错误的质疑,可以选择的方式之一是用质疑来回应质疑。
16、对事物的理解,时常需要解剖麻雀。
1)了解媒体和社会的关切所在
2)公众关心的问题
17、公众和媒体追逐的热点是什么?——相关问题的事实是什么?——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什么?——已经确定的政策是什么?——立法和执法的情况怎么样?
18、如何口语化的表达?(不丢失核心信息和内容的前提下尽可能简洁。)
19、立法者如何在理性与经验、不同利益与价值之间,尽可能找到平衡点。
20、“你熟悉国际问题,但是度以经济问题可能不太熟悉,要好好准备,多花点功夫。”
21、如果遇到没有准备到的问题,最好是承认:我不了解。
22、回答问题时需要适当地选择,知道的多讲,不知道的少讲或者不讲,被问到自己不了解或者完全不知道的问题时,承认“不知”或者绕过去也无妨。关键要有一个真诚的态度,每一个回答都能言之有物,让大家听得懂。
23、快到中午时,要去休会两小时。陪参加高考的女儿吃午饭。
24、新闻发布会不可能解决现实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因此不应该讲大话或做空承诺,但也不能只是冷漠地摆摆现实情况。可以在介绍完相应政策和法律之外,尝试主动提携改进建议和要求。
25、她的提问包含好几层意思,内容宽泛。
比较好的方式:把提出的问题重新包装,调整到自己的轨道上去回应。这样既能回答她所关心的问题,同时又不显得躲闪或对立。
26、面对批评性的问题:
首先重要的是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想清楚要表达的立场和观点(自己要站稳)
在气势上争取主动,争取站到道义制高点上;
在有电视直播的长河,更是需要适当调节气氛,避免被紧张感打乱自己的节奏
27:他提问时,我抬头看着他,眼睛对着眼睛,不时点点头表示听明白了他的意思。给予对方尊重。担心他不能及时听到英文翻译,就停下来问他,耳机效果是否良好,他说OK.(缓和气氛)。【很想一种存在主义+团体动力的治疗,都是一种谈话的艺术。】
28、我选择从肯定中印战略对话成果的角度讲起,并且采用了有点历史纵深感和个人化的叙述方式。
29、讲故事
30、为什么别人会对你有那么多的偏见?——可以选择主动地去释放信息。
31、心思不能仅仅放在如何战胜对手上,更要着眼于赢取摄影机背后的广大公众的心。
32、国与国打交道,和人与人打交道有很大的相似性,彼此需要尊重、理解和包容,而不是一言不合就“抬杠”,就开始怼,而是应该用更加智慧的方式树立自己的国际形象。
33、一是收集问题。二是汇总回应的参考资料。(与相关部门座谈,请他们提供说明材料和答问参考。)
34、1)确定话题和议题 同
2)绘制热点图 异
还要清楚这些话题会衍生出那些问题?
还需要了解媒体是从哪个角度来关注?
央媒:比较有高度和宏观视野
都市综合类媒体:接地气
网络媒体:关注更“新”、更“快”
3)与部位的座谈会(完成一张国家发展和政策执行情况的拼图)
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要害是什么?
如何回应公众的关切?
哪些问题最好由谁来回答?哪家的答案最具有说服力?
35、利用媒体找问题,听建议,也利用媒体搞些“输出”。
36、互联网上用“长尾理论”来形容和说明那些“冷门”“小众”的事物也会有很高的价值和能量。
37、讲话人的态度和身体语言也是重要的。回答问题时要把自己的姿态放低,需要谦虚甚至谦恭。有的官员可能对上级说话冲些,那是性格,但是对老百姓说话冲,那就是态度了。自信、真诚、平易近人
38、吹风会
39、重要客体
钱其琛外长 学习到控制情绪 含而不露、专注、坚定和宽忍
周恩来总理 他的理念和外交技巧?
40、遇到外交难题时,如何判断利益的优先顺序?如何争取更多更好的结果?如何敢于舍弃以实现共赢?
在外交中,如何不卑不亢,有自尊也尊重对手,最终赢取对方的尊重和信任。
钱外长考虑问题,总是先从长远和战略的角度,再决定每个外交处置的策略和手段,让大方向的坚定性和具体处理上的灵活性达到完美结合。
41、与工作人员相处,他总是态度平和,话不多却充满鼓励,让大家感受到团队的温暖。他能让每个人都拥有被信任和被倚重的感觉,调动起每个人强烈的责任感。同时给予大家充分的空间,去创造性地完成好自己的任务,让大家有获得感。
42、团队合作
第一阶段,筛选和梳理问题 (海选,矩阵图,70个)
第二阶段,针对重点问题做调研和拟写答问要点
第三个阶段,演练
43、确定回答问题的立场
坚持党的领导——党的指导
坚持人民当家做主——民意
坚持依法治国——法治
44、
听得懂:讲话要短。
喜欢听:人们喜欢听真诚的话。幽默。引用“三体”中的比喻
记得住:问题是什么?商量说什么?
45、第一步,牢记答问要点:(每次换一棵树,别让那棵树厌烦得枯萎掉。)
第二步,演练。
第三步,模拟演练。
魔鬼往往隐藏在细节里,矫正错误是提高能力的必然路径。
口误、遗漏、手势、眼神、方式、神态、口吻、语气、形象(柔和)、微笑。
比如,一个人讲话顺畅时,眼睛会比较稳定和有神。如果是在背词,眼神会比较游离、暗淡、给人感觉信心不足。
46、微笑是一种亲和的力量,显示的是自信,更是一种从容。说到底,微笑是一种态度。这不仅应是新闻发言人对公众的态度,我想,也应是中国对世界的态度。
47、每每能用自己的努力,维护和阐释国家的政策和立场,说服一席人,哪怕只是减少一点陈旧的偏见,我也会感到欣慰。
48、达沃斯论坛、
49、如何摆脱他设定的套路?
如果我直接与主持人对抗,无异于接受了他的阵营划分。所以,遇到这种情况,不攻而破的最好办法是找到一个恰当的角度,把之前对方所做的价值判断和制造出的氛围都抹去,彻底摆脱原有的限定环境。这样就能把话头引上一个新的台面,在不受制约的环境中陈述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50、我可以感觉到会场上出现的张力,觉得到了该做出回击的时候了,在这样的时刻回击才能实现借力打力的效果。
51、对一个国家失去了“控制”?这种说法很西方化。(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关于国家平等的基本原则,可以成为反驳的切入点。)
(北约成员国如何将国防预算提高到国民生产总值的2%,但是谈到亚洲的时候,XX先生似乎认为,亚洲人做的太多了。)
52、不是与人竞争输赢,而是与他们竞争人心。
53、接受专业的培训。
适应面对从各种角度切入的问题,并且坚守住自己的立场,清晰地表达准备好的观点和信息。
(1)如何态度轻松、自信、
(2)语言的构建:简洁、讲故事、用对方熟悉的表述或者比喻
(3)细节:话讲的越重、越冲,语气越要缓。
讲到重点的地方,适当停顿可以引起重视和共鸣。
手势不能完全没有,尽量少,恰到好处。
54、对方问尖锐性问题时,脸上的肌肉开始发紧。
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要避免辩解,当记者说你“是什么”的时候,若极力去佛润,就容易陷入辩解的漩涡。最好是讲你是什么,用有说服力的事实来说明记者是错的。(焦点解决心理治疗)
55、最想表达什么观点,解决什么问题?
确定答题方向——设计答问要点(把官话放一边,静下心想想什么样的场景可以表明中国人民在支持、期盼和参与奥运会?)——演练
1)咱们准备好的四个要点呢,怎么没有说?
必须找到对方提出的问题与自己叙事之间的“接口”。采访时,不能总是紧张地想“问题的答案是什么”“我要怎么回答才好”,而是换个思维角度,努力利用对方的提问引出自己想讲的话。
2)把各个要点都分解成独立的小单元,像“乐高”积木一样,可以随时打散了重新组合。
3)无论对方如何开口,Thank you for inviting me. 利用这几秒时间转换情绪和气氛。
56、释放“试探气球”
57、我们更积极主动地传播中国政策和观点。无论英国出现任何涉及中国的报道和评论,我们都要跟进,都要表达意见。
上场可能有输有赢,但是如果缺席不上场,就只能是输了。
在舆论战面前,不说话或者回避辩论,就会给偏见和谬误留下更大的空间。
58、英国人的语言习惯偏向于含蓄,倾向于采用灰色的表达方式。unfortunate,看似中性,但是实际表达的是对不当行为的否定态度。
西藏,“神王合一”的制度将宗教与政治捆绑。利用英国人熟悉的,引出西藏问题。
59、接受媒体采访一大禁忌是讲假话,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假话经不住检验,是最损害信誉的。
60、媒体最喜欢问是什么,不是什么。
但是我们可以这么做,直接回答是什么。而不去纠缠“不是什么”。
61、形象问题:红鞋子 (英国)衣着搭配得体,展现的是对对方和公众的尊重,也展现了个人魅力。
62、表情、服装、发型的重要性占55%,声音、语气、语调占38%,而演讲表达的信息和内容只占7%。
63、采访之前安排“退出机制”。我虽然信任他,但是没没有失去对西方媒体的警惕,采访之前还是与他约法三章,给自己留有余地。
64、与FT共进午餐 Lunch with the FT
65、我一直比较关注奥巴马总统的公开讲话,发现他非常善于和公众沟通,每次讲话的核心观点简洁清晰、贯穿始终。
66、接受哪家媒体、哪位记者采访时,对背景一定要做更加透彻的调查研究,对记者的意图也要有所判断。
67、记者的资历并不重要。我更看重的是记者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素质,希望对方思想开放、善于沟通,是个通情达理、可以对话的人。
68、如果我不能从根本上否认对方的出发点,就不可能与对方站到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去对话。
69、无论在什么问题上,讲实实在在的中国故事,讲事实、讲数据、讲困难、讲作为,是最有说服力的。
70、我们在对外传播中不仅讲“中国不是什么”,“中国不做什么”,而且开始更多的讲述“我们是什么”,“我们要做什么”,以及“我们会成为什么”。
71、开展传播,心中有人。
了解、重视、尊重
72、提尖锐的问题,对方打过来的球越重,越有机会借力打力。
读后感:
国家外交,与人相交无异。边界感清晰是前提基础,然后才能谈在此基础上的对话。面对批评性问题,最重要的不是被动解释,而是获取主动。
(1)你可以去质疑这个问题,从根本上瓦解它的合理性;
(2)也可以重新解释问题,把问题调频到自己的轨道上;
(3)也可以不谈我不是什么,直接去谈我是什么。
这一点,深受启发。我向来老实,别人问什么答什么。从外交中学到此项技能,可以更好地捍卫自己。
此外,沟通是双向的。你在提问,我也可以借用你的提问去搞点输出。你在攻击,我也可以借力打力。最重要的是,我心里要知道,我想要表达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