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把“小我”融入“大世界”,一起向未来——“第三期之全民终身学习研究专题”读后感一

        特别幸运地加入了李家成教授的共读小组,一起学习全民终身学习研究专题,本次六月共读,李教授推荐了三篇共读文章,分别是国际委员会关于“教育的未来”的报告《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中的执行摘要(以下简称报告);2021年全球教育会议《巴黎宣言:关于投资于教育的未来的全球呼吁》;《柏林可持续发展教育宣言》,我精读的是第一篇。

      一、面向教育的新社会契约与“小我” 的关系

      如若不是在李教授的共读小组,我或许从不会关注这样的报告、会议与我这样一个小小的乡村班主任有何关系?换句话说,一个小小的乡村班主任能为大大的世界做些什么样的贡献呢?通过磕磕畔畔的“啃”读,我知道了更美好的大大的世界与每一个小小的我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就像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谁也不能排除在外一样!“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的重中之重,它既是一项基本人权,也是建设和平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教育的未来’旨在重新想象知识和学习如何能够塑造人类和地球的未来。……旨在促进全球辩论,讨论在一个日益复杂、不确定和脆弱的世界中,需要如何重新思考教育。”看到这样的阐述,我不知道如何重新思考教育?更直白的说我不知道如何去理解这份报告与“我”的关联。李教授在共读群给出了阅读建议:“建议在紧密围绕所读的材料找到对话点,例如关于学生素养,或者关于疫情期间的教育及学习损失,或者信息技术与教育等,材料中都有类似的阐述,加强对原文的阐述而开展的对话。”看了李教授的建议,再一次深度阅读,我不再认为“我”是置身报告事外的,“展望2050年及以后,教育在塑造我们共有的世界和共同的未来方面,可以起到哪些作用。其中给出的建议源自一项为期两年的全球参与和共建进程,该进程表明广大民众——儿童、青年和成年人——无不深刻地认识到,在这个共有的星球上我们彼此相连,而且我们务必共同努力。”美好的大世界的建设需要每一个小我的共同努力!

二、面向教育的新社会契约中“小我” 可能贡献

的力量

      报告的引言中写道:“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转折点。我们已然明了,知识和学习是实现更新和变革的基础。然而全球差异以及重新构想我们为何学习、如何学习、学习什么、在何时何地学习的迫切需要,都意味着教育尚未兑现其助力我们塑造和平、公正和可持续未来的承诺。”读到这里,想到我所面对的乡村教育的一系列问题: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城乡差距的加大;乡村学生大多只为分数而学的窄化学习目的甚至不明确自己为何而学;家长因忙于生计而把自己置身学习之外导致与孩子沟通不畅;疫情之下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乡村师、生、亲并未完全适应变化或转变观念,期待着线下重新补过线上已学内容;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习惯于把学习只看作书本内容的单一学习;留守儿童的祖辈往往管不住孙辈,甚至认为孩子只有在学校和老师在一起才能安心学习等等,对于乡村教育现存的问题,我们可否努力与家长携手,先改变我们自己的认知:“教育是我们组织贯穿一生的教学和学习的方式,长期以来在人类社会变革中发挥着更本性的作用。教育将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紧密相连,为我们打开新的教育可能性,并增强我们开展对话和行动的能力。”可否在乡村建设学习型家庭?可否与村干对话,在寒暑假,以村为单位,建立大学生、小学生的互助学习共同体,让大学生把“世界带回家乡”,丰富乡村留守儿童的寒暑假生活,让乡村留守儿童“听”到外面世界的精彩?让大、小学生从假期的躺平生活中寻找到更多元的价值?

      “放眼2050年,我们应就教育提出三个根本问题:当前的哪些工作应继续?哪些应摒弃?还有哪些需要创造性地全新打造?”面向教育的新的社会契约,“必须突出教师所发挥的作用”,“必须将关于教育公共目的之共同愿景作为出发点”“建立、维护和完善教育系统所做的分散性工作。”“在二十世纪,公共教育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对儿童和青年的强制义务教育支持培养国家公民意识和国家发展。但在人类及其居住的星球都面临严重危机的今天,我们必须紧急重塑教育以帮助我们应对共同的挑战。这种重新构想意味着要共同努力,去创造休戚与共且相互依存的未来。”疫情期间,线上学习的需求,孩子们对电子产品及游戏的过分依赖,家长因生计问题无力监管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使用,老师鞭长莫及等,导致乡村孩子在疫情期间的教育及学习损失,数字化时代已来,如何引导乡村孩子正确地面对电子产品,把电子产品当作生活和学习的工具而非仅仅是玩具?如果以村或生产组为单位,建立学习共同体,可否减少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影响?如果乡村学习型家庭的建立能成为现实,乡村孩子是否就拥了更健康的成长环境?“面向教育的新社会契约必须将我们团结起来为共同的事业去奋斗,并提供必要的知识和创新,以备在社会、经济和环境正义的基础上开创面向所有人的可持续与和平的未来。”同时新的教育契约必须遵循以下两项基本原则:确保终身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加强作为一项公共和共同利益的教育。作为乡村班主任,可否从小事入手,从班级入手,从种子家庭入手,积极倡导和落实家校社协同育人,呼吁人人参与,构建共同的教育目标,并助力个人和社区的共同繁荣,最终实现共同福祉。

        在脱碳和绿色经济转型中,每个小我可否从节约用水、用电、垃圾分类开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在民主治理中,可否从家庭会议、班级会议入手,从小让孩子在实践中理解公平、正义,将来长大了用行动维护公平、正义,做一个对社会有正能量的人;在人工智能、自动化和结构转型重塑全球就业格局中,能否让孩子通过家校社合作的方式,认识和体验家长从事的行业,找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方式、方法?等等。面对某些困难,我们能否“换一种方式去思考我们的教育方式,去思考学习以及学生、教师、知识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关于革新教育的建议,报告中如是说。“教学法应围绕合作、协作和团结等原则加以组织。”“课程应注重生态、跨文化和跨学科学习,以助学生获取和创造知识,同时培养其批判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作为一项协作性的事业,教学应进一步专业化,教学工作中教师作为知识生产者以及教育和社会变革关键人物的工作应得到认可。”“学校承载着支持包容、公平以及个人和集体健康的职责,应成为受保护的教育场所,同时还应重新规划学校,以便更好的推动世界向更加公正、公平和可持续的未来转变。”“我们应终身享有并扩大在不同文化和社会空间中接受教育的机会。”

从建议我们应该明白:教学并非只关注提高分数(智力),还应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合乎道德的行动能力;应普及学生的科学素养、数字素养、人文素养并培养学生辨别真伪能力;“我们应整合各种自然、人工和虚拟的学习场所,精心发掘各个场所的最佳潜能”,并且“教学评价应反映那些可促进所有学生的有效成长和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目标”;还应扩大受教育权,使之持续终身。

三、推动面向教育的新社会契约中把“小我”融入“大世界”

      报告指出在推动面向教育的新社会契约中,我们通过千千万万的个人和集体的行动力、领导力、抗压力、创造力和关爱力,着力开展社会对话、共同思考和共同行动。“呼吁研究和创新”“呼吁全球团结与国际合作”“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在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的各个方面积极参与”“务必要让人人都能够参与构建教育的未来”。

      做为乡村班主任,我们应积极的参与对话与交流,利用网络的优势,主动向大学教授和专家请教,把更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引入乡村,发扬“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的精神,把“世界不会来到乡村里”转变成“我积极的融入世界中”,利用互联网+,通过城乡结对、跨地区合作、家校社协同育人等方式,建设多元互动、多力驱动、多环交融的新的教育世界,继续探索“你好!暑(寒)假”的育人价值,打通学期初与“第四教育世界”的沟联,继续利用乡村特有的资源优势,最大化的挖掘这些资源的育人价值,努力把“小我”融入“大世界”,一起向未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316把“小我”融入“大世界”,一起向未来——“第三期之全民终身学习研究专题”读后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