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录】一起用沙子和小米探究圆锥的体积公式

昨天已经安排每组抽一个孩子带小米或者带沙子,他们也不知道要做什么,一个劲的问我要干什么,“明天来了你们就知道了。”晚上预习的孩子估计已经知道要做什么了。

今天主要讲的《圆锥的体积》,刚才又在手机上看了一遍实录,作为一节随堂课,感觉还可以,个人给70分。

反思这一节课,这节课最主要的目标是学生会计算圆锥的体积,知道圆锥的体积是如何得到的。这两个问题如果解决了,相信本节课也就没有什么难点了。探究过程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因为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了这个过程,通过观察、思考、动手等过程,充分体会等底等高的圆柱是圆锥体积的3倍。


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圆锥的体积》(板书),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1:圆锥的体积怎么求?

生2:如何得到圆锥的体积?(我没有想到学生会提问这个问题)。

生3: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这个学生一定预习了,能提出如此“明知故提”的关键问题)。

【我的思考】我把三个问题都板书出来了,虽然这三个问题不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但是学生们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已经有些不敢相信了。我板书出这三个问题是想让学生清楚,其实这三个问题,也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会让学生学习更加具有指向性,同时,板书在这方面要比课件更具有优越性,因为不会随着翻页而把目标翻丢了。


利用旧知产生冲突:

师:我们目前学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个图形的体积公式都是V=Sh,那今天所学的圆锥是不是也是这样一个公式呢?

生:(沉默不言)

师:既然这样,让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组图形,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首先,观察他们有什么特点?

生1:底面积相等。

生2:高也相等。

师:在我们数学上有一种这样的说法,这是“等底等高”。那大家来看这两个图形的体积相等吗?

生:不想等,很明显圆锥的体积比圆柱的体积要少一部分。

【我的思考】非常有必要引入“等底等高”,因为学生们在做填空题时特别容易丢掉这几个字。另外,让比较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大小,也是为了接下来动手操作做准备。


动手探究:

师:请大家拿出自己今天带的“宝贝”吧。各小组组长来进去一盒学具,按照课件要求,请开始你们的表演吧。

生:(场面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有动手的,有仔细观察的,有的孩子想的比较多,有的孩子思考的比较少,相信这节课会给他们留下不一样的感受)

师:请同学们小组内可以轮换组员在操作一次。

师:当同伴在动手操作时,你一定要认真思考,用数学眼光去观察这个过程,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这个过程。

激烈的小组动手操作

小组汇报:

小组汇报

小组汇报

【我的思考】在汇报的过程中,特别能看出来孩子是否在用数学的思维来观察这个操作过程。有孩子介绍出来了,第一次倒入圆柱时,这时是圆柱得三分之一,这个三分之一不是每个孩子都能看得出来的,但是当讲出来之后,也能唤醒更多孩子藏在内心的数学思考。


整节课是中规中矩的,如果非要说亮点的话,那应该就是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小组合作和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乐趣。整节课孩子们都是开心的,尤其是我在看实录的时候,看到孩子们是在如此宽松、开心的过程中学到知识,这不就是我所追求的吗?第二个亮点是,一上课就把学习目标板书在黑板上,整节课都围绕着这个目标开展,并且最后有对目标进行点题。第三个亮点就是,在语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地的去学习。当学生探究时我在转的过程中,及时对孩子进行需要鼓励,尤其是当有人发现与众不同的结论时,我会说你是全班第一个想出来这个结论的。

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很多。例如在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时,处理不够果断,其实直接出示,我个人认为就很好,因为这个不是这节课的目标重点。学生自由的时间如果能在压缩五分钟,然后再多加一组分享或许会更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堂实录】一起用沙子和小米探究圆锥的体积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