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届的父母不知是怎么了,居然公然掀起了一股赠送孩子的热潮。
不仅送,还明目张胆贴房贴车贴钱送。
事情要追溯到一位挥泪“送女儿”的爸爸的朋友圈:
亲爱的未来亲家你好,我女儿有房有保险会游泳,年满18会配车,过年随便去哪家。可以不要彩礼,结婚嫁妆配好,送车送房,包办酒席,礼金全给孩子。唯一的要求:能不能现在就接走,把作业都辅导一下,谁家的媳妇谁养!
女方条件如此优厚,按道理应该能招来争先恐后、蜂拥而上的亲家们吧?谁知男方也在等接盘侠:
未来的亲家你好,我儿子有房有保险会游泳(好几种泳姿都会),会绘画玩音乐。年满十八会配车,结婚给房给车给彩礼,礼金全都给孩子,过年去哪家都行。唯一的要求:能不能现在就接走把作业辅导好,毕竟您家女婿出息享福的是您闺女。
你放送罢我方送,送出女儿送儿子,送出了一部上下集的连续剧。
是什么导致如此通情达理的“中国好家长”砸锅卖铁也要送出亲儿子、亲闺女?
是家庭的不睦还是婚姻的不幸?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泯灭?
不!都不是!真正让老父亲、老母亲苦不堪言的真相只有一个——陪孩子写作业!
陪孩子写作业,陪出“心脏搭桥”、陪成“急性脑梗”、陪至“手骨骨折”的,实乃陪出“成就”的杰出家长。
家长区区陪到卵巢早衰、提前闭经、胸闷头晕。。。。。。是断然不敢露脸出来邀功的。
陪孩子写作业的家长们早已不担心早衰的问题,他们担心的是早死。
陪写作业堪称现代社会高危行业之一,健康风险大、回报周期长、收益率堪忧,家长们为什么还在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作业中执着挣扎?
1、心灵畅销书作家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中道破真相:有些父母的确可以表现出真爱的特质,但更多父母却是以爱为名,让孩子为他们而活,而不是尊重孩子的生命历程。
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里的单元故事《茉莉的最后一天》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茉莉的妈妈是一个海归的硕士。为了更好地照顾两个女儿和家庭,她放弃了继续深造成为大学教授的机会,成为了一名家庭主妇。
回归家庭后的茉莉妈妈对于自己为家庭做出的牺牲耿耿于怀,她把自己的希望全部转嫁到了孩子身上,认为只有孩子取得成就,才不枉费她对梦想的牺牲。
由于心有不甘,无论茉莉怎么努力,在茉莉妈妈眼中这样的程度都还远远不够;无论取得什么成绩,都不值得嘉奖,要时刻提醒将这样警醒的状态保持下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茉莉妈妈常常对孩子说:
你啊你不要太得意,要不是我这么盯着,你怎么可能考第一名?小心你下次就掉下去。
你不好好念书,我怎么休息?外面有多少人在等着看你们俩,这个脸,我丢不起啊!
在这样持续强力打压之下,品学兼优的茉莉得了心理疾病。她在每一次考砸了之后,都会在自己的手腕上划上一道伤痕以自残。
茉莉曾哭着对她的心理医生说:我一直有一个幻想,有一天,当我考砸了,回家被妈妈打,她掀开衣服看到这些伤痕,她可能会吓一跳,可能会很难过,可能会跟我道歉说,茉莉对不起对不起。。。。。。
遗憾的是,茉莉妈妈终究没有发现女儿的异常。
她所做的始终是关注女儿的成绩,打压女儿的兴趣,坚持让女儿按照她的主张,做“正确的选择”。
茉莉终于不堪重负,选择跳楼放弃生命。
父母们甚至能为孩子去死,却做不到让孩子好好地活。
可怜的茉莉,走到生命的尽头,也没等来母亲心怀怜悯的歉意。
当茉莉妈妈自己停止了前进的脚步后,开始对人生变得焦虑。
她解决焦虑的办法不是想办法提升自己,而是将所有希望悉数施加在孩子身上,有劲一股脑儿全往孩子身上使。
此时孩子俨然成了父母“理想中的自己”,是他们生活中唯一的希望之光。他们被按照“精英养成记”培养成父母心目中完美的小孩:奥数玩得转、英文说得溜、作文立意高、球类耍得好。。。。。。
在这样殷切的期盼之下,孩子一言一行皆受制于父母制定的行为准则,自然容不得有半点差池。
2、儿童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说:成人在教育儿童中之所以屡屡采取不合适的教育方法,使“教育”变成一种破坏性行为,有两个最根本的原因:一是不信任孩子,二是太相信自己。即首先不相信儿童的本能是自爱和上进,担心不及时管教,孩子就会一路下滑;其次认为自己对孩子说的话都是金玉良言,可以让孩子变得更好。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如果你可以为你的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你会不会选择按下那个按钮?
尽管明知按下那个按钮,孩子的人生也许会因此苍白,也许会缺乏很多精彩的体验,大多数父母可能仍然会选择按那个按钮。
因为,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是求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此时,持反方观点的辩手傅首尔,给急于为孩子谋求完美人生的父母当头一棒:父母眼中的完美,能等同于孩子眼中的完美吗?
同样,父母眼中的幸福生活、成功人生,就是孩子将来必须为之奋斗的目标吗?
有人说父母在给孩子规划未来道路的时候,往往会有两个误区:一种是我走过的这条路,到处是坑,你千万别走;另一种是,我看别人走过的路,处处鲜花,你一定要走。
所以,我们常常以自己有限的认知,去规划孩子将来无限的可能。
结果,可想而知。
究竟怎样才算完美,人生如何才能圆满?
对于成功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给出这样的解释:获得预期的结果。
由此可见,对获得“幸福”感知的程度、对取得“成功”大小的判断,关键在于对“预期结果”的预设程度。
如果我们不将“预设结果”过分拔高,如果我们能因材施教,快乐会不会来得更容易一些?
3、
今年,是丰子恺老先生诞辰120周年。
这位“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一生都在向孩童学习,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孩童崇拜者”。
在他的眼中,儿童是世间心眼最健全的人,不应该按照成人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对孩子进行要。
他倡导父母时时设身处地想象孩子们的生活,并为此创作一组漫画。
其中有一幅画,父母们给孩子制定了目标,当孩子历经千辛万苦,眼看终究要达成时,父母们又将要求继续拔高,孩子可能永远没有实现目标的那天。
初为人父、人母之时,我们对孩子的期望不过是身心健康;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期望他平安喜乐就好;进入幼儿园,期待他积极表现、人见人爱;升入小学,渴望他成绩拔尖、出类拔萃;步入社会,奢望他能力出众、出人头地。
一步一步,欲壑难平。追求无穷无尽,孩子一路快马加鞭,也追赶不上父母期待的脚步。
4、
演员杜江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给儿子嗯哼写过一封信,让观众们十分动容: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
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没能实现的梦想还是我的
与你无关,就让它们与你无关吧
你何妨做一个全新的梦
那梦里,不必有我
说得多好呀!我是我,你是你,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终究会和父母走向分离。
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给予孩子无条件的信任,真正地放手,给他学着接管自己的人生、让他做自己生活主人。
如同武志红老师所说:分离和爱同等重要,它们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主题,它们一起作用,让一个人成长,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
放开手,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包容,最深沉的爱。
将人生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就从让孩子独立做作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