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的新文学—胡适诗歌赏析

我们讲了几期胡适关于新文学的思考,今天,我们把胡适的这篇文章权且一放,去看看胡适先生的其他作品,品读一下胡先生本尊是如何构建他的“新文学”的。


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这首小诗,大家以今天的标准来看,似乎绝对有点简陋、有些幼稚,但这首小诗却是中国近代史上公开发表的第一首新诗,不再是过去唯格律等章法的旧诗了。

这首小诗作于1906年,看前一篇文章,大家就会晓得,这个时候胡适还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在杜威的指导下研究哲学、教育学呢。

也就是说,在青年胡适毕业回国之前,还在当留学生的时候,二十出头的他就在构思“何为新文学”了。在当时,他的这种思想甫一提出 就遭到了留美同学们的嘲讽与阻碍,因为在当年的高级知识分子心中,通俗、白话文学算个啥子?可能下里巴人尚且比其高那么一丢丢。当时虽然新式学堂已经开始,中国最早期、最初始,也不普及的义务教育开始出现,但是传统形态的私塾依然是大家开蒙学习的重要方式。很多人是读着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等“正统”文章一步步进学的,在文人雅士的心目中,不那么高雅的东西始终难等大雅之堂。

但是,对于一个当时拥有四万万人民的大国而言,唯四书五经,唯圣贤之书,是完全无法充分发展文化的。四书五经对于高级知识分子固然是入门必读,但是因其部分文章过于诘屈聱牙,阅读与理解的成本较高,最关键的,上千年前定型的作品已然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文化知识普及所需了。如此的古典之作,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是重要的精神文化根基,但与此同时,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不可作为主体成分。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无法直接参透近现代的风云变幻。要想真正有学问,有追求,需要大量汲取现代的文明精华,以此为根基,再化解、吸取传统文化中的优良部分,为我所用,这才是科学、正确的文化观、教育观。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这一代之文学也是通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去艰苦构建的。《蝴蝶》小诗看似简单,却也是给近代新文学加的第一把力。日后的璀璨成果,都是建立在前人的辛劳之上的。不能说第一百个馒头吃饱了,就否定前九十九个馒头的功劳。

胡适与新文学的故事,今后几天还会为大家娓娓道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建设的新文学—胡适诗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