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竹林七贤:历史还是传说?

“竹林七贤”可算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签了,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但我一直觉得这个意象不那么真实,这七个人年龄差距很大,相距都挺远,更重要的是性格、旨趣很不一样,他们会聚到一个竹林里喝酒、弹琴、唱歌?总觉得不靠谱。正好今天看了一本小书《嵇康之死》,激起了我考据的兴趣,又找了些魏晋的史料来看,印证了之前的感觉——竹林七贤很可能是人为制造的文化意象。

七贤的组成是:阮籍、嵇康、向秀、阮咸、刘伶、山涛、王戎。其中阮籍和嵇康是大IP,尤其是嵇康,后世将他与陶渊明相比,甚至评价比陶渊明还要高。所谓相聚于竹林,说的也是在嵇康家。但这是大可怀疑的,因为嵇康这个人性格非常孤傲,很不给人面子,交游的人极少,很难想象他会是一场文化界聚会的组织者。

有一则轶事,说钟会(这是一个很坏的小人,后来嵇康就是被他害死的)写了一部玄学著作,希望得到嵇康的评价(嵇康在当时的文学界学术界都是大拿),但知道嵇康说话又直接又刻薄,很怕当面被批评下不来台,就跑到嵇康家门外,隔着院墙把书稿扔进院子里。

嵇康是“七贤”里唯一没有做官的,他因为和曹操家族有同乡的关系,在曹魏末年娶了曹操的曾孙女,毕竟也是王亲,授了一个叫中散大夫的虚职,但这时司马家已经专权了,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希望文化界的大IP嵇康能为自己服务,但嵇康明确表示不参与政治。

嵇康有一篇著名的文章《与山巨源绝交书》,这个山巨源就是山涛。山涛比嵇康大十几岁,是魏国大臣,与司马家关系不错,他有一次得到提拔,就推荐嵇康接任自己先前的职务,结果嵇康知道后就写了这篇绝交书。魏晋人的关系比较复杂,像嵇康虽然与山涛公开绝交,但后来嵇康被害,他的儿子和女儿还是山涛抚养长大的,这说明他俩私下关系是可以的,但鉴于山涛与司马氏的关系,嵇康不可能与他在生活中有很密切的来往。

还有王戎,七贤之中王戎最小,比最大的山涛小将近30岁,所以仅从年龄上凑在一起就很奇怪。王戎和山涛年龄相差大,但相似的一点,都在司马昭手下为官,而且官做的还很大。大家应该都听过道旁李子的故事,说一群小孩看见路边李子树长满了李子,就跑去摘,只有一个小孩不摘,说那么多李子没人摘,说明肯定不好吃。这个聪明小孩就是王戎。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王戎长大后的另一个关于李子的故事,说王戎家有一棵优质品种的李子树,他家每年卖李子之前,都要把果核钻破,以防别人栽种。王戎是历史上有名的吝啬鬼,为官名声也不好,很难想象嵇康会和他交好。

七贤中真正走得近的是嵇康和向秀,要说他俩有竹林之游还是可能的。向秀学术上是研究老庄的专家,文学造诣也高,嵇康死后,他慑于司马昭的淫威,只好出仕做官,期间去嵇康家探望,写下《思旧赋》,成为中国文学史经典。

阮籍相对特殊一些,他在文化界的地位不亚于嵇康,也是魏晋的大IP,但他不像嵇康那么超脱,也是当朝大官,和司马氏走的很近。嵇康对阮籍从才学上有惺惺相惜之感,但政治上的选择决定了他俩生活中没有什么接触。

阮咸和刘伶在才学上几乎一无所闻,明显是凑数的。为什么拿他俩凑数?这个后边再讲。

“竹林七贤”这个意象从提出到成熟,主要是在西晋末年到东晋,从史料看,“竹林之游”的意象最早是出自王戎。王戎做尚书令的时候,有一次乘车路过一个酒馆,就对同车的人说:我以前和阮籍、嵇康经常在这个酒馆喝酒,也曾一起在竹林游玩。这个时候阮籍和嵇康已经去世多年,反正也没有对证了。不光王戎,山涛晚年也喜欢说与阮籍和嵇康如何交游。这时已是西晋末年,就开始有“竹林七贤”的说法了。但这个意象的风行还是在东晋。

“王与马,共天下”的王导,以及主持淝水之战的谢安,都大力宣传“竹林七贤”的事迹。这里有家族利益,王导是王戎的子侄辈,宣传父辈与阮籍嵇康这样的知识分子领袖交好,无疑是很有利的。但谢安等其他大族也倡此说,这可能有整体的考虑:东晋偏安南方,失去了中原正统,那么就要证明自己的文化正统,这就要借助文化名人的力量。

那么为什么是这七个人呢?这得先看“竹林七贤”的形象定位。首先这里必须得有文化界领袖,这个自然是由阮籍、嵇康来挑大梁了,其实所谓七贤,主要是阮、嵇两贤,最多加上向秀。其次,魏晋之风的特点是崇尚自由,不受约束,那么退隐不仕的嵇康和向秀可为代表。

魏晋之风还有个很大的特点是放诞不羁,不拘礼数,这可是七贤的拿手戏。像阮籍,有个绝活是对着不喜欢的人翻白眼,能把黑眼珠完全藏起来,喜欢的人才正眼看,青眼有加、青睐就是从他这来的。嵇康以打铁为业,仰慕他而上门求见的很多,但他往往自顾打铁不搭理人家,也就是因为这得罪了钟会,后来被陷害致死。

放诞的典型表现是喝大酒,七贤中阮籍和刘伶是代表。阮籍被称为阮步兵,因为他听说步兵校尉府中藏有大量好酒,所以求为此官。司马昭曾想和他结为亲家,阮籍为了躲此亲事,连续大醉六十天,让司马昭没机会和自己谈正事。刘伶醉酒更是有名,他经常驾着牛车,载一坛酒,边走边喝,告诉驾车人:我若醉死就随地挖个坑埋了。刘伶醉酒的故事很多,但若论才学,并未见有什么记载,所以我以为将刘伶引入七贤,看重的就是他的纵酒放诞。

竹林之风讲求潇洒,音乐自然是少不了,嵇康是历史上有名的古琴家,他从容赴死前,曾弹一曲《广陵散》,弹毕将琴掷地,叹曰:广陵散于此绝矣!(其实广陵散并没有绝,现在还能听到,这个以后也可以说一说)阮咸不论才学或事功均无足道,但他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民族乐器中的阮就是他发明的,据说阮咸是个大胖子,肚子大弹古琴不方便,所以发明了抱着弹的阮……这大概就是阮咸被纳入七贤的缘由。

至于山涛和王戎,其实这两位与“竹林七贤”的文化意象是不太相符的,他们汲汲于名利事功,亦无放诞不羁的事迹。忝列其中,大概主要是因为他俩是这个文化意象的首倡者,或者说创作者吧,俗称“蹭热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 | 竹林七贤:历史还是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