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何以为家》有感

法庭之上,一个小男孩控诉自己的父母:“我要起诉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了我!”赞恩明明十二岁了,却瘦弱矮小,眼神中流露出忧郁、伤心。

以前总说我们生在了和平年代,感到幸福。事实上,我们该庆幸生在了和平的国家,与此同时,同一时空下,还在接连不断的发生战争,美国攻打伊拉克、阿富汗战争、利比亚战争、叙利亚战争等等。战争带给国家的是四分五裂,经济上是毁灭性的破坏,战争结束后给人民带来心理上严重的创伤,面对家园被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根据数据显示,2017年,叙利亚已有46.5万人因为战争而丧生,四分之三的叙利亚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500万叙利亚人出逃沦为难民,进而引发了欧洲难民危机。而难民外溢,冲击了周边国家的社会稳定,叙利亚与黎巴嫩、土耳其、伊拉克等国接壤,黎巴嫩全国人口约400万,叙难民涌入后使当地人口激增10%,造成当地不少社区人满为患,工资水平下降,物价上涨,犯罪率上升,当地民众日益不满。《何以为家》就是以此为背景,讲述了利亚难民儿童赞恩的真实经历,以12岁男孩的视角讲述了黎巴嫩底层人民的生活。


赞恩一家是叙利亚难民,逃难到黎巴嫩,他们没有身份户口,一家人挤在潮湿阴暗的破房子里,父母没有工作,一家人的生活没有着落,几个孩子没有书读,生活的十分窘迫,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父母依旧没有停下生孩子的脚步,赞恩的妹妹11岁就被卖给了小商贩,只为换回一些食物,赞恩只有12岁,但是只能带着弟弟妹妹去打工养家糊口不能去上学,他感叹这个世界不公平,忧郁的眼神中时常透出无奈,伤心,难过。直到他的妹妹被欺负而死,他再也忍受不了这种压抑窘迫的生活,持刀捅伤了那个恶人,最终入狱。

这部电影,不算是电影,那些电影里的情节,是十二岁赞恩童年的真实写照。记得今年东京奥运会上,有一个代表团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难民代表团”,向世界传递希望的信号,但表面的和平和残酷的真相,究竟哪个是人类应该追求的?

电影通过对比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三处鲜明的对比。一是赞恩的原生家庭与小黑娃家庭的生活对比,赞恩的母亲,不停的生孩子,到底有几个孩子,具体孩子的生日都不知道,生下的男孩早早打工养家糊口,女孩早早嫁人换回一点食物,给自己贫穷的生活找理由,各种抱怨,充满对社会的不满。另外是拉希尔,小黑娃的妈妈,她为了孩子不惜一切代价,在夹缝中用尽全力去爱护她的孩子,也看到了母亲的无限潜力,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没有逃避做母亲的责任。二是赞恩妹妹与赞恩妈妈都在相同年纪结婚,结局却不同,赞恩的妹妹11岁结婚,紧接着就怀孕了,然后大出血而死亡,一个鲜活的生命结束在11岁。三是赞恩代表的战争下难民的生活与我们和平生活的对比。通过对比给人强烈的思想冲击,印象深刻。

战争带给人民的是无限的痛苦,居无定所,颠沛流离,有国才有家,没有国,何以为家?难民生的孩子还是难民,这些无知的父母也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生活,只能一直生孩子,给自己一点慰藉,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生而不养。也许他们也有无可奈何的理由,逃难到其他国,但没有身份,依然是底层人民,没有工作,苦难的生活早已消磨了感情,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是在父母的期待下降生的,电影中的赞恩就是如此,正如文章开始,赞恩控诉自己的父母,他厌恶这个世界,父母生而不养,为什么还要一直生孩子,使他们一直生活在万丈深渊,他很努力的想要改变现状,但于事无补。他是有多绝望,才会觉得还不如不来到这个世界,命运带给他的,是从一出生就注定的难民身份,吃不饱穿不暖,居无定所,连睡觉的枕头都变成一种奢望,这是多么悲哀的故事。

正如导演娜丁•拉巴基所说的:“在社会的阴暗角落投下一束聚光灯,让这些光线渗透到那些贫困且无法逃脱命运的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现在这束光被大家发现了,欣慰的是电影中的赞恩在现实生活中已经被救济,一家人移民到挪威,赞恩已经如愿上学,他们过上了正常的生活。但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的赞恩还在难民营中挣扎着,我们呼吁和平,没有战争就没有杀戮,让人们回归家园,平静生活,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家庭的温暖,在爱里长大。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何以为家》有感)